魏哮燕
(遼寧省遼陽市第九中學,遼寧 遼陽 111000)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從傳統的單文閱讀轉變為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教學法的優點是可擴大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組文環節,盡可能為學生組編出學生樂于閱讀的、適合學生閱讀需求的文本,從而為群文閱讀教學價值的充分發揮做好鋪墊。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新課標指導思想,根據教學目標、學生能力、學生特點及教育熱點等因素,恰當確定議題,然后以議題為中心,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地組合閱讀文本。
以議題為依據進行組文,從字面上來講,就是結合擬定好的主題,將符合條件的一組相似或相同的文本匯總到一起,供學生集中閱讀。在文學寶庫中存在數量眾多的“同文”,例如朱自清和俞平伯均創作有作品《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在我國文學寶庫中有大量作品均是以一定主題而創作的,尤其在詩歌方面非常突出,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使至塞上》這首邊塞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邊塞詩”為議題為學生篩選群文閱讀文本。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就可將《燕歌行》《塞下曲》《塞上聞笛》《關山月》《秋興八首其一》《月夜憶舍弟》《漁家傲·秋思》《涼州詞》《出塞》《從軍行》等收集到一起,引導學生在閱讀這一組邊塞詩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該類詩歌的寫作特點,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及閱讀技能。
再比如,在學習《渡荊門送別》這一首送別詩的時候,教師就可將《夢游天姥吟留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山中送別》《送元二使安西》《無題》《別董大》《雨霖鈴》等以“送別”為議題的詩歌提供給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從而激勵學生在學習該系列作品的過程中自覺總結與發現,進而對該類議題作品中差異化的意象有更深刻的理解,最終有更加精準的記憶和掌握。除了古代詩詞之外,現代文中也有數量眾多的同主題作品,例如同是以“秋天”為議題的文章,有《秋夜》《故都的秋》《秋天的懷念》等,這幾篇文章中雖然題目中都帶有“秋”字,然而其蘊含的情感與思想卻有很大差別,并且作品的風格也各有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就可將上述幾篇描寫“秋天”的文章歸納到一起,構成群文,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分析文本,對比三篇文章,使得他們都能基本掌握各篇文章的大致風格,并可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感知差異化的人生態度。再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三峽》這篇作品的時候,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可把《巴東三峽》《船過三峽》《望天門山》《早發早帝城》這幾篇現代及古代同個議題作品放置在一起構成群文組合,指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感知三峽的磅礴氣勢。
由于各個文學創作者的生活經歷、知識儲備、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有較大差異,因此他們筆下的文字也具有差異化的風格。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的時候,就可結合課本中作者的風格特點及寫作意圖,對其作品做系統的整理及篩選,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春望》這一首古詩的時候,教師就可將杜甫創作的其他詩歌《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望岳》對其進行補充,使得學生都能對“詩圣”詩歌中關注百姓疾苦的寫作特點有深刻的感知。與此同時,初中語文教師還可把杜甫的名詩“三別”《無家別》《垂老別》《新婚別》組合到一起,鼓勵學生進一步閱讀杜甫的代表作,讓他們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真正把握詩人的創作風格,給學生后期高質量學習杜甫作品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因為同一個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會因認知、情感的變化而影響作品風格,所以要想讓學生對某一個作者所創作的作品都有準確掌握,就需要教師結合作者的具體生活閱歷,有針對性地選擇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組成群文閱讀內容。以杜甫為例,其所創作的詩歌在風格變化上是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的,通常可劃分成兩個階段:①安史之亂之前,杜甫生活在大唐盛世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其在該時期所創作的作品有《望岳》《麗人行》《兵車行》《贈李白》《絕句》等,幾乎所有作品均是在游樂過程中創作出來的,或謀求前程,或饋贈友人。②安史之亂之后,因為國破家亡,其在創作方面的風格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作品中主要描寫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大多數作品都抒發了自己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情懷,該時期創作的作品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石壕吏》《哀江頭》《月夜》等。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將杜甫各個人生階段所創作出來的作品組合成閱讀文本,學生在閱讀中就可對其詩歌的不同風格有一個細致的掌握,從而可精準領悟詩歌背后的故事,這就可推動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文風,有助于學生后期對杜甫作品分析、鑒賞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把“體裁”作為組合閱讀文本的依據,就是將相同體裁的文本匯總在一起,幫助學生在大量閱讀同一體裁的過程中更加準確地掌握這一體裁的要點及寫法。部編版初中語文中選編的作品體裁,主要有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及記敘文六大類。在實際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篩選閱讀文本的時候,就可結合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恰當選擇難易度適合初中生的同一類體裁的作品,并且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理解能力對所選文本做合理組合,然后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蟬》《夢回繁華》這一單元的時候,由于該單元幾篇文章的體裁均為說明文,因此教師就可將課本內的幾篇文章組合在一起開展教學活動,使得學生在系統化閱讀中自主總結出說明文體裁的特點及寫作價值。
另一方面,教師還可將《如何給地球降溫》《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飲食不宜過燙》《說窗》等說明文重新組合,使得學生都能對說明事物及說明事理類文章的寫作方法有全面的感知,并可在閱讀中清晰把握事理說明文及事物說明文的區別點。另一方面,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后面通常都列舉有“名著導讀”,入選的作品都是中外佳作,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可將作品中所描述人物的性格作為組合群文閱讀文本的依據,或者還可把小說作品的創作風格作為組合群文閱讀文本的依據,將小說作品進行重新組合,這不僅可推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高質量開展,而且大幅增加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其實,以體裁為依據組織群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只要確定自己所組合的閱讀文本可給學生提供一個較大的閱讀及分析空間,就說明該組合方式是優秀的,是成功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把握該類體裁特點的基礎上,產生較大的創造積極性,并可就該體裁的寫作特點及寫作價值進行交流,從而提出有價值的見解,最終構建新的、系統的知識體系。
總之,群文閱讀教學彌補了傳統閱讀教學過于單一、無趣的缺陷,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閱讀素材,有助于學生閱讀積極性的激發及閱讀效果的增強。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大膽探索群文閱讀組文技巧,并努力為學生組織出優質的閱讀對象,最終為群文閱讀教學實效的優化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