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泉
(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育英初級中學,山東 青島 266500)
基于核心素養考慮,發展語文教學,能夠幫助教師打破傳統的固化教學思維,發展出能夠靈活運用于生活、適合學生發展狀況和符合時代發展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方法的優化,從而帶來優質的教育。作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除了分析教材,還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做好了解工作,與教學目標相結合,致力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創設出教學方法,從而形成長期的優質的教學風格。
首先,培養語文核心素養能推進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為語文教學帶來促進作用,形成生成性的靈活課堂。初中階段,除了更加考驗學生的語文積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衡量標準,要求學生能夠更加獨立自主地思考和想出解決辦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思想,鍛煉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培養核心素養順應了初中語文的教學要求,能推進初中語文教學的不斷改進和創新。總的來說,培養核心素養不只是為了增強短時間內的教學效果,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靈活學生的思維、提高獨立讀寫創作的能力、將學習更加融入生活實際,這些能給學生帶來終身的教學影響和語文素養,符合教學當中終身學習的要求,同時也為初中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教學方式過于傳統、落后是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當中的一個問題。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還存在許多老舊的問題,教師仍然過分看重教學成績,根據課程標準耗費了大量時間講解基礎知識,教學過程按部就班,形式固化。讓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了應試知識上,局限了知識的拓寬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同時還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壓力,體會不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在分析文章時,教師的分析不夠深入,將重點放在了課后習題的訓練上,對文章提出的問題較少,導致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局限在了字面意思上,沒有挖掘出學生的自我思考。培養核心素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突破口,培養核心素養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和推動創新能力的發展。
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發揮不夠是初中語文教學當中的另一個問題。學習主體性發揮不足,也就是說課堂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老師講,給學生自己思考和發言的機會過少,降低了學生在學習當中的參與度,這一點造成了教學當中的本末倒置。久而久之,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變少,學習變成了一種接受,沒有實現知識的轉化,發言更加不積極,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教師習慣了灌輸式的教育,過于注重教學成績,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被動,失去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缺乏多樣性是初中語文教學當中的另一個問題。大部分教師固化地按照課程標準上課,缺乏對學情的思考和生活教材的運用,課程空洞僵化。學生只能掌握基礎性的知識,無法進行知識拓展,影響后期語文素養的積累,學生沒學到自我拓新的能力,綜合素質低下。而在新課改中,要求教師不能過分注重教學成績,要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拓展。
在深入了解了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現狀之后,筆者發現,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在創新教學理念和模式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投入更多,初中教師需要將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在創新理念的引導下開展知識教學、生活化的教學。
具體應做到如下:第一點,分析學生的學情,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如網絡資料、多媒體課件等,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興趣。第二點,教師在講課前先深入分析課本內容,找出課程特點,從而進行深入講解。如在講解《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描寫景物之細致這一方面去感悟作者對濟南冬天的情感,為學生的文章分析尋找切入點,從而體現語文教學當中的表情達意、人文精神。第三點,根據學情設計教學提問,如學習《三峽》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圖聲文的方式讓學生更形象地感受到作者所寫的場景,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自主提問,將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創造,引發對課文的深入了解。
在語文新課改的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新課改理念,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具有現實必要性。為此,教師要透徹了解新課改的具體要求,利用一切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作用。深入分析初中學生的年齡、生理、思維等特點,結合教學要求開展適合班級學生的教學課堂,做到因材施教。第一點,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情況,做出個性化的教學設計,主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點,教師要將情感融入到教學當中,引起學生的共情性,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來。首先了解學生的情感體驗,利用教學資源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共鳴。如學習《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自主收集一些關于周總理的故事和材料等,去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了解周總理偉大的一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思考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更能幫助學生自主地完成課后學習任務。
聯系生活實際來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領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并聯系生活經歷,感受生活中有溫情的時刻。筆者曾經給學生們播放了歌曲《背影》,學生們在黃磊動人的歌聲中自主默讀、感受文章的內容,同時讓學生自己回憶生活中富含溫情的時刻:有的學生想起了在寒冷的冬天,父親的自行車后座,有的學生想起了母親為自己做過的美食。這些生活化的場景常見而溫暖,給學生深層次的情感體會……在回憶了這些之后,筆者又讓學生們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嘗試讓學生在情感的指引下進行寫作。這種教學方式經歷了“體驗——感悟——運用”的過程,能夠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的情感記憶,讓學生感同身受,不僅了解了文章的內涵和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更使得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了發展。語文教學不僅是知識教學,更是實踐教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為其生活實踐服務,因此教師要設置更多實踐課程,如開展語文表演活動,充分發揮初中學生的表現能力和模仿能力。
為了培養初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打造舒適積極的教學氛圍,通過各種教學資源吸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因此問答式、交流式等互動方式是重點。互動前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的問題學生是否有所接觸,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深入學習課文。如學習《桃花源記》時,學習文章寫作手法是關鍵內容之一,學生需要在課堂學習中理解和掌握“虛實結合”這一寫作手法的特點,并對文章的寫作脈絡、故事的情節發展進行梳理。為幫助學生在良好教學氛圍中學習,筆者開展了“采訪式”的互動教學,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和體會。在教學中,筆者引入了多媒體教學工具,通過播放短片的形式將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去,然后讓學生們依次回答采訪問題,幫助其對文章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清晰的樹立和體會,學生們感受到了桃花源作為一個理想世界,承載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和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通過采訪式的互動教學,學生們在寬松、自由和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參與語文教學活動,深入了解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的批判,感受了文章的情感主旨。
經過本文的探討,培養核心素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發揮課堂上學習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拓寬思維,引導創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達到終身學習的影響。注重理論與實踐相聯系,打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推動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