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二實驗中學,山東 東營 257500)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近年來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隨著研究和實踐工作的深入,群文閱讀的定義不斷修正完善,它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中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群文閱讀致力于在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系統地推進多文本閱讀教學實踐,在更加開闊的視野上體現多文本閱讀的價值,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切實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量,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從而增強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所謂語言能力,即是指充分利用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語言能力是文學素養的核心部分,也是初中語文教學重要的培養項目。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采取科學措施培養學生語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據實際而言,群文閱讀是通過制定相應的閱讀規程,讓學生逐步養成群文閱讀習慣,自覺運用群文閱讀思維,學會有效的閱讀方法,學會如何在多文本閱讀中辨識提取,比較整合,批判創新,提升常態閱讀能力的一種高效閱讀模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效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活動,則能夠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能力。
閱讀活動是通過瀏覽文字獲取信息、提煉信息、分析信息以至于內化知識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如果是走馬觀花式地一掃而過,那么則很難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實際上,真正有效的閱讀活動必然是學思結合的,即在閱讀過程中經過深入思考充分有效地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最終有效利用文本信息。正因如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其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自主思考探究。群文閱讀建立了立體緊致的課堂結構,讓學生發展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在多文本人文滋養中,獲取正確的道德認知與方法論,凝練終生受益的核心素養。
正如上文所言,本文探究的重點內容即是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以增強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在具體分析教學策略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晰群文閱讀的基本理論與實施途徑,其重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群文閱讀有兩個重要理念,即結構化閱讀與集體建構,它們是組織實施群文閱讀的重要基石。二是群文閱讀有三條選文途徑,即教材內選文、教材內外選文、教材外選文。在教學實際中,教師通過以上三個主要途徑則能夠高效地結合教學實際整合、梳理、建構群文。三是群文閱讀須重點培養學生四項能力,即辨識與提取、比較與整合、評價與反思、應用與創意能力。四是群文閱讀須凸顯五個關鍵行為,即比、對、讀、議、整,譬如“比”即是指對多文本言語內容或形式進行比較、篩選和辨識。總而言之,在初中閱讀教學中,為了確保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教師就應該按照上述教學理論與實施要求,充分結合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有效落實教學措施。
群文閱讀是以多文本閱讀為基礎的,以共享智慧為形式的閱讀模式。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過程中,只有通過關聯閱讀,才能夠實現對不同文本內容的整合梳理,才能夠真正地達到融會貫通的閱讀效果。事實上,不同的文本盡管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手法上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其表達的思想情感卻大體相似。誠然,人類作為感性動物,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些情感總是與我們的生活渾然一體。正因如此,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也無一例外地會將自身的豐富情感流瀉于字里行間。簡言之,閱讀活動無疑就是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去體味作者五味雜陳的情感以及或飄逸或深沉的思緒。在群文閱讀過程中,由于文本十分豐富,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就不應該將視線拘泥于某個點或面上,而是應該從多元的視域去審視多個文本的內在聯系,深刻領會各自內涵與異同,這樣才能夠多角度甚至是多維度地進行閱讀理解,從而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緊緊抓住情感這根主線,將不同文本的細枝末節都串聯起來,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關聯閱讀,從而逐漸幫助其養成整體閱讀觀。譬如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以情感為主線將不同的詩文融合起來建構結構化文本,然后再引導學生把握情感內容,通過對比閱讀加強對詩文內涵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夜上受降城聞笛》時,教師就可以抓住作者表達的逆旅思鄉之情、邊塞駐守之苦,從而將王維的《使至塞上》、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融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整合梳理知識,充分感受古體詩的畫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并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閱讀活動是學習知識、豐富內涵、提高素養以及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理解,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多實踐、多運用、多表達,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學生將書中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才能有效培養學生交際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可見,在初中群文閱讀活動中,教師還應該積極組織開展實踐運用活動,讓學生學思結合、知行合一。例如曹操的《龜雖壽》中,詩人把哲理沉思和慷慨激昂、藝術形象匯聚到一起,充分展現積極進取、老當益壯的生活姿態。為了使學生充分理解這樣的情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讓學生領會詩人表達的愛國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身的豪情壯志。在此基礎上,教師在鼓勵學生通過朗誦的形式大聲地將兩首詩歌以豪邁抑揚語氣進行朗讀。通過這樣的閱讀模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文內涵的理解,同時還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壇巨擘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誠然,由于讀者經歷、心智、閱歷等條件的不同,因此每個讀者在閱讀相同文本的時候,難免會有各自獨特的理解與體會。在傳統閱讀活動中,許多教師都習慣于為閱讀設定標準,以此量化學生的閱讀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甚至將答案或者自身的理解直接灌輸給學生,這樣就讓閱讀活動失去了辨析探究的樂趣。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滿足學生情感需求,提高學生辨別能力,教師就應該積極組織開放式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多個文本的同時也從不同角度去審視問題、思考問題、辨析問題。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夠逐漸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閱讀活動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以及良好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的單一文本閱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量與閱讀面都有待加強。正因如此,在新時期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應該大力開展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模式、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綜合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