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靜
(江蘇省清江中學,江蘇 淮安 223001)
高中是學生思想思維獨立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外界環境的影響比較敏感,同時由于“青春期”的躁動和叛逆情緒,很容易在思想層面上受到不良思想和片面言論的侵蝕。所以,需要對學生進行“思辨”思維培養,讓學生能通過事物的表現分析本質,并且能辯證地看待事物,從整體到局部形成對立統一的概念。高中作文是高中語文學習最關鍵的環節,學生通過寫作過程中進行思考、提煉,實現辯證思維的發展,并將個性融入其中。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抽象思維是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教育目的,而思辨能力對抽象思維的訓練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思辨,挖掘事物表象下的深層內涵,讓自身隨著思考去觸及本質,進而讓學生思維更加變通、流暢、獨創。例如,2018年的“全國卷Ⅱ”的作文,其以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切入點,描述了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認為飛機上彈痕少的地方應該是更需要加固的地方,并經過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這個故事只有短短的100多個字,但卻對高中生的思辨能力的“深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首先,文中提到了“彈痕多”和“彈痕少”兩個對立面,并明確了沃德的“彈痕少”的部位受到傷害會更加致命。其次,文中提到了統計學代表的常規性(大眾型)觀點和沃德為代表的非常規性(特例型)思考,同時明確了沃德的想法是正確的。一般情況下,學生分析到這個階段就開始寫作了,但這種程度的思考所形成的創作沒有深度。其關鍵就在于缺少了提問——為什么沃德的想法成功了,沃德為什么會提出這種想法。當學生對此問題進行思考后就會發現,從駕駛者角度考慮此問題才是關鍵,飛機駕駛員在飛機航行過程中為保護自己和飛機,會下意識讓飛機關鍵部位盡量避免受到攻擊。而沃德的思考恰恰就是建立在把自己當作飛行員而得到的“正確答案”,這也就是思想教育中長期提倡的“換位思考”。因此,以“換位思考”為主題進行寫作,文章的立意會更加好,同時也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種“正能量”。探索事物的本質需要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是在對事物表象進行分析之后,對表象產生的原因進行提問,進而對后續問題進行思考才能實現的。因此,對事物表象進行提問是深度思考的關鍵,也是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升級轉變的起步環節。
當代中學生處在互聯網信息爆炸及信息傳播速度飛快的時代,很容易受到網上一些片面言論的影響,產生不正常的“崇洋媚外”思想。作文作為一種對學生思想思維全面提升和考量的工具,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從對立統一性去認識整體和局部,防止出現狹隘、偏激。例如,2019年江蘇高考語文,就是以“物各有性——酸甜苦辣咸的共存相生”為命題的作文。命題中“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其中的水、鹽都是大自然整體中的局部,它們自身如果脫離大自然整體,再多也沒有什么意義。后面的“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恰恰表述的就是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是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物,學生可以將其理解為大自然或者地球,比如海洋、高山、沙漠、冰川、森林、河流之間的關系;對于事,學生可以理解為國家發展中的興衰榮辱;對于人,可以理解為人一生中必然要經歷的成功、失敗、挫折、成就、平凡。從這里可以看出,高考作文也在引導大家注重對“整體局部”的思考和“對立統一”思想的培養。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不管是對“物”對“事”還是對人,教師都需要在閱讀和寫作中引導學生建立“整體局部的對立統一性”思維。高考對于學生是非常重要的考試,但高考作文命題的本質也是在引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注重學生哪些思維、思想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整體局部的對立統一性”不僅是政治的教學內容,更是學生整體文化素養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這是古人的哲學思想,放到現代,也是非常重要的哲學思想。高中作文教學作為一種語文素養綜合性的項目,必然需要滲透歷史觀念,讓學生讀懂“古人”,掌握真正的學習遷移理論,在現代社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2020年的全國卷Ⅰ就是以歷史材料為命題的,題中描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和鮑叔輔佐的公子小白爭奪君位,交鋒中小白裝死逃脫,后小白勝出繼位,但小白依然要求管仲輔佐,鮑叔甘居其下,終成霸業。”這個故事引人深思,小白作為帝王,擁有寬廣的胸襟和識人的本領,鮑叔舉賢,認定管仲為治國奇才,小白并沒有因為管仲之前存在的各為其主想法而消滅賢才,反而不計前嫌提出重用;對管仲的評價,很多人認為他隨意易主,但也應該看到管仲內心的真實信念,他的主只有一個,那就是天下的老百姓,他擁有治世之才,有著為天下百姓的雄心壯志,才愿意為國家社稷服務,所以,他是忠臣,而他的忠,針對的是國家,是人民,而不僅僅是針對某個人,是大忠;對鮑叔的評價,則是知人,心胸寬廣。所以,借用歷史進行史學感悟學習,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在權力斗爭中,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對待老百姓,以天下蒼生為念,才是難得的品質。正是在這樣理念的條件下,三個人才能摒棄之前的不同政治見解,共同合作,最終共創一代盛世,老百姓生活富足。所以,高中語文作文寫作,應該結合一定的歷史史學,從歷史人物的見解和思維中,引發人生思考,提升文學素養,升華思維理念,提高思辨能力,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人文和現實社會,掌握發展規律,最終擁有自己獨立的思維模式和個性。
高中生雖然學到了很多復雜的知識,擁有多種思維模式,但他們經歷的真實社會依然很少,缺乏必要的生活實踐。因此,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寫作要求中融入生活案例,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多重思考,辨識生活意義,尋找生活的美,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進而為未來塑造更加正確的價值觀打好基礎。例如,2020年高考江蘇卷設計的就是以生活為主題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命題。題中提到了在智能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們根據自身的喜好去關注身邊或者遙遠的人或者事,而這些關注所引發的思考、感受也會影響自己的未來。這種命題的核心就是要圍繞生活案例來展開分析討論,并結合自身感受闡述自己的觀點。目前的高中生已經不可避免地接觸網絡,他們喜歡在網上關注自己喜歡的動漫、明星、體育賽事新聞、他人的博文、短視頻,在閱讀這些事物的時候,在非意識的情況下也會引發自己的思考,也會結合自己去理解,甚至對特別贊同的觀點進行分享。但事實上,如果沒有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適當引導,學生對生活案例的思考往往會流于表面,只會單純地從自己喜歡的角度去分析,從而缺乏多維性的思考,讓生活案例中所隱藏的美無法得到發現。在實際生活案例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自己喜歡的角度去討論,然后再讓學生站在他人、對立的角度去思考事物,這樣所引發的思考會讓學生掌握多維角度下生活案例中的隱藏“美”,進而創作出更加生動深刻的文章。高中的“生活案例”不能完全像初中的“生活案例”單純以感動為主,這種生活案例更傾向于多元化的思考,進而提升到抽象思維,讓思考多元化,思維多維化,思想深刻化,進而讓生活哲學更加具有深度,讓學生未來的發展更加具有“正能量”。
素質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提升高中生深入思考的能力,進而讓學生避免或者減少這些不良思想的侵蝕。高考作文作為語文素質教育的風向標,其也努力讓教師和學生對語文教學和學習進行改變,改變單純的知識積累,提倡更加具有深度、廣度的思考,讓作文不再空洞,讓故事、觀點更加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