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鵬宇 ,陶漢華 ,呂翠霞
(1.遼寧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沈陽 110847;2.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陶漢華傳承工作室,濟南 250014;3.山東中醫藥大學金匱教研室,濟南 250355)
陶漢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專家,山東省五級師承教育項目第五批指導老師,師從山東中醫藥大學創校“九老”之劉獻琳,從事科研、教學、臨床工作40余年,主要從事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規律研究。
腦小血管病(CSVD)是指影響大腦表面和顱內小血管結構或功能的病理過程,包括顱內小動脈、微動脈、小靜脈、毛細血管等在內的一組疾病,其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國內外臨床及流行病學根據其病理改變分為腔隙性腦梗死、腦白質病變、腦微出血和血管周圍間隙擴大4型[1-3]。主要以卒中(深部小梗死、腦出血)、認知和情感障礙及總體功能下降為主要臨床表現,影像學上則主要表現為腔隙性梗死、腦白質病變、血管周圍間隙擴大及腦微出血等CSVD[4]。其具有發病隱匿難識別,癥狀復雜多變,病情嚴重的特點,常歸屬于絡病體系中腦絡疾病的范疇。伏邪是一種發病機制,指邪氣潛伏于體內,伺機發作的病理過程,外感六淫、內傷七情、蟲毒戾氣皆可為伏邪。伏風是伏邪理論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以風邪為致病因素的一種伏邪。
“伏風”是伏氣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伏氣為病的一般規律,伏氣學說又稱伏邪學說,是中醫學重要的發病學說。伏氣學說的產生是以《黃帝內經》理論為依據,經過后世醫家不斷闡釋發揮而明確的,意指人體感受邪氣不即刻發病,病邪在體內潛伏一段時間,或在有外邪引動的作用下,逾時而發[5]。伏風是指感受風邪,伏藏于臟腑經絡,不能即時發病,逾時而發者。伏風發病具有風邪“善行數變”“易動難靜”“兼夾他邪”“病位偏上”的基本特點。
在中醫古籍中關于伏風的論述十分豐富,劉吉人《伏邪新書》載:“伏邪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臟自生之病不兼內伏六淫者十僅三四。”強調伏邪為病以外感六淫居多,而“風為百病之長”其發病概率較其他邪氣更高,《伏邪新書》立“伏風”一篇,詳論風伏經絡之證治,為伏風的六經辨證奠定了基礎。伏風因所伏病位的差異,而表現不同,治法迥異。《曹仁伯醫案》言:“肝有伏風,善行數變,不惟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也。”論述肝臟伏風的病理特點,《重訂廣溫熱論》亦有“肝絡之伏風”之論述;《讀醫隨筆》載:“肺中伏風,有專寒者,有挾溫者。”論肺中伏風,兼夾特點;《丁甘仁醫案》載:“程女,肺有伏風,痰氣壅塞,脾有濕熱,不能健運,以致咳嗽氣逆,面浮四肢腫,食入腹脹有形,小溲不利,苔薄膩,脈浮滑,勢成腫脹。急擬疏風宣肺,運脾逐濕,庶免加劇耳。”此案對肺有伏風論述詳備,風可伏于五臟六腑,外風多襲肺,內風多傷肝。基于伏風病位、病性等特點,衍生了伏風專藥這一概念,針對伏風的專病專藥,內容十分豐富,《本草求真》載:“有風在少陰腎經。癥見伏風攻頭之當用以獨活。”《本草撮要》載:“細辛治少陰伏風頭痛頭暈目眩。”論述少陰伏風專藥獨活、細辛;《外科全生集》載秦艽“搜肝膽伏風”。關于伏風治法,根據病位不同治法各異,孫魯川伏風頭痛宗尤在涇“宜射而去之”之理,用胡善廬“治偏正頭風熏蒸法”[6]。劉獻琳強調“風自外入,當散而祛之”運用風藥治療頭風(頭風系病證名,指頭痛經久難愈者)[7]。張子衡治療“伏風”(風邪留于孫絡,伏而不出,遇風涼則極癢,搔之呈顯著之抓痕,良久方失,與近世所稱之劃格癥類似)立法疏風和血,并有經驗方(荊芥、防風、蒺藜、蒼耳子、川芎、白芷、桂枝、白芍、甘草)[8]。嚴蒼山針對咳嗽病伏風化熱,肺氣失宣證,以清宣法治之,擬加味麻杏石甘湯[9]。汪受傳認為“伏風”是一種來自先天稟賦,深伏體內的風邪。伏風在小兒過敏性疾病病因病機中占有重要地位,濕疹發病以伏風內潛為夙因,提出以“消風”為法治療小兒濕疹[10]。
對于“伏風”為病的論述,主要集中于皮膚類疾病,病位以風伏于皮腠經絡之間;其次是頭痛、眩暈等頭面疾病,病位以風伏于腦絡等處。但對于伏風理論,不同醫家持不同觀點,《重樓玉鑰續編》載:“若謂伏氣,惟伏寒、伏暑、伏火、無容別辨,至于伏燥、伏風、伏濕,其義牽強矣。”認為伏風臨床較少見。伏風是指風邪侵襲人體,留而不去,俟時發病的病邪狀態。
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元神為生命活動的樞紐,腦具有主宰精神、意識、感知、思維的功能,“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傳統中醫學對于“腦”的認識與西醫學的腦在部位和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腦為清凈之官,體陰而用陽,現代影像學發展對于腦實體的了解,極大促進了對腦功能的研究。CSVD主要影像學包括急性腔隙性梗死、腔隙、腦白質病變、血管周圍間隙擴大、腦微出血和腦萎縮。從中醫學角度而言,CSVD主要集中在腦絡病變和腦髓病變兩個方面,均以腦“體”病變為主。目前CSVD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可以肯定血管性危險因素均會增加CSVD的發病率,可以明確,凡導致腦絡結構、功能異常的因素,均是CSVD的病因。
腦血管疾病發病及病情變化具有季節性、地域性的差異。如不同季節,腦卒中發病率有差異性[11]。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從不同區域來看,中國各省腦卒中病死水平存在差異[12]。這些差異性除了與體質差異、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外,也與地域氣候所導致的流行邪氣有關。陶漢華教授認為風邪傷人具有明顯病位特點。《素問·太陰陽明論》言:“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強調風為陽邪,同氣相求,易傷于頭面、胸肺等上焦病位。《靈樞·海論》言:“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風府顧名思義指風邪易侵之處,《素問·風論》謂:“風氣循府而上,則為腦風。”可知風邪易自風府穴侵襲腦。《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載:“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法度”,即病位、病機、證候特點,風邪為陽邪,故多中于午前[13]。《王旭高醫案》言:“風傷于上。”頭為諸陽之會,風為陽邪,同氣相求,風邪易于侵襲頭面,CSVD的發作多與風邪有著密切聯系。風有內外之分,外風起源于自然因素的變異,內風則與肝臟的功能失調有關[14]。葉天士強調季節、節氣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言“春令地氣主升,肝陽隨以上擾”“凡春交,地中陽氣升舉,虛人氣動隨升,絡血失養,諸氣橫逆”“春月病發”“當春地氣上升,最慮風痱”“夏秋氣泄而病”“夏令大氣主泄,因煩勞病發”“秋令,天氣下降”“秋分寒露,天氣令降”“冬藏根蒂未固,春升之氣泄越”,強調春季陽氣變動,夏季氣機發泄,秋季氣機下降,冬季氣機閉藏,根據病性的不同,其病四時輕重不同。伏風為病亦是如此,風邪為病四時皆作,然伏風于春季陽升之際,最易發作,病情較重。
伏風為病,根據病位差異性,而有主次之分,CSVD的病因,以外感風邪為主。陶漢華教授通過大量臨床觀察發現腔隙性梗死等CSVD多有受風著涼病史,風襲腦絡,導致絡脈一過性收縮、痙攣,影響絡脈結構,風邪入絡,阻礙氣血運行,導致氣血失衡,絡脈功能失調。鄒潤安《本經疏證》言:“風之病人也,大率有三。有感而即發者;有既入人身,盤旋氣血間,久乃成病者;有人身陽氣自應風化為患者。感而即發,如傷寒、溫熱、時氣等類是已。既入人身,盤旋氣血間,久乃成病,如風眩、頭面風等類是已。”伏風導致的CSVD即為鄒潤安所論“既入人身,盤旋氣血間,久乃成病者”,包括風眩、頭面風等內容。風邪竊據腦絡,隨情緒變化、將息失宜、飲食損傷、節氣變動等誘因而誘發,肝為風木之臟,有外風引動內風之論,亦有內風引動外風者。“風可兼夾,伏可生變”,《素問·風論》言:“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陶漢華教授遵《黃帝內經》之理,強調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邪氣,風伏腦絡,日久生變,氣血運行失常,往往變生痰瘀等邪,此時敵巢窠囊已成,治之尤為棘手。
陶漢華教授針對CSVD伏風所致的特點,以祛風通絡為基本原則,強調據病因而治,確立了透散外風、扶正祛風、平息內風3則治法。以法統方,據法用藥,藥必有據,方必有出是陶漢華教授臨床的特點,以3則治法,歸納方藥經驗,可起到執簡馭繁作用。
對藥學服務實施前后藥物使用情況觀察,包括用藥準確性、用藥依從性、處方不合理以及藥物質量問題等。同時,利用問卷調查形式,對實施前后患者滿意情況調查,問卷滿意評價指標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與一般,滿意率計算取其中滿意與非常滿意例數。
3.1 透散外風 風為陽邪,外風侵襲頭目,首犯肌腠,病情日久,繼而延及腦絡,易入而難出,葉天士言:“外邪頭風,已留數月,其邪混處,精華氣血,咸為蒙閉,豈是發散清寒可解,頭巔藥餌,務宜清揚,當刺風池風府,投藥仍以通法,茍非氣血周行,焉望卻除宿病。”以清揚透散法為治療伏風所致CSVD的第一要法,風伏于腦,病在于上,以輕藥清揚疏泄,開達腠理經絡,使邪氣外出,這種治法又稱為宣絡。宣絡治法首見于葉天士,是葉天士提出的絡病治法,以透散邪氣,宣暢絡脈氣血為目的的一類治法。針對風邪特點,而選用的質輕性浮善行而散之品,常被稱為風藥。
陶漢華教授常用透散外風藥包括羌活、川芎、防風、獨活、蔓荊子、葛根、藁本、薄荷、荊芥、柴胡、細辛、麻黃、菊花、白僵蠶、蟬蛻等藥,其中以川芎應用最為頻繁,川芎為CSVD第一要藥,以其味薄氣雄,能上入巔頂,搜達腦絡伏風,通利頭目陽氣。《衛生易簡方·頭風》有以川芎一味療頭風“治頭風腦中冷,面上游風,目淚涕唾用川芎苗,細嚼,茶清送下”。陶漢華教授臨床常用方劑包括九味羌活湯、川芎茶調散、菊花茶調散、芎芷石膏湯、羌活勝濕湯等。風邪襲于腦絡,常兼夾他邪,其中以風痰于CSVD最為多見。《丹溪心法》云:“頭風屬痰者多,有熱、有風、有血虛。”風痰為病,痰為風之窠臼,風為痰之向導,痼結腦絡最難祛除,常加用白芥子、半夏、天南星、蒼術、竹茹等,或合二陳湯、溫膽湯、半夏白術天麻湯等方。風挾寒邪,則風寒入腦,則在祛風同時加用溫陽散寒品,如細辛、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等,《傷寒雜病論》于風寒為病論述詳備,陶漢華教授師法張仲景,常應用麻黃湯、桂枝湯、桂枝附子湯等經方化裁加減,麻黃為發散風寒之常用藥,然麻黃有升壓之弊,對于高血壓患者當慎用,風寒欲散常以汗法,汗法為驅散風寒邪氣之法,而非目的,麻黃不去節則可緩峻止汗,故炮制需細致鑒別。風邪雖有兼夾變化之長,然百變不離其宗,無論其兼夾何邪,變化如何,均當把握透散一法。
3.2 扶正祛風 腦體陰而用陽,其體所成賴人身氣血精以養之,《醫學衷中參西錄·論腦貧血治法》言:“血生于心,上輸于腦。”國醫大師任繼學謂:“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奉于腦,溫養祖竅。”[15]其用所達必賴人身臟腑經絡以行之,程杏軒言:“腦為元神之府以統全身。”凡人身氣血精虧虛,影響腦髓,則腦絡空虛,邪氣易入,絡損髓傷,神機失用。《素問·刺法論》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兩句條文,闡明正、邪對立統一的聯系性。陶漢華教授認為伏邪為邪氣聚集不散,其根本在于正氣虧虛,若氣血充盛,營衛司職,邪雖襲表而不致發病,雖入里而不能久踞,雖痼結而不致變化,然若正氣不足,邪犯表可入里,入里可盤踞,盤踞而變化,正虛一分,則邪漲一分。《銀海指南》言:“至諸內風所傷,切不可升提發散。蓋氣血大虧之人,邪中于里,不能發泄,宜大補氣血,使邪外越。”扶正祛風即根據氣血陰陽精津液虧虛,風邪乘虛而入所確立的治法,包括益氣祛風、養血祛風、填精祛風、溫陽祛風等內容。
益氣祛風,即在透散外風的基礎上,配合益氣的中藥,如黨參、黃芪、白術、山藥等品,其中黃芪一味,《神農本草經》謂其能療“大風”,益氣祛風代表方如玉屏風散、補陽還五湯、防己黃芪湯等。養血祛風,血虛則絡空,風邪易侵,血虛則陽氣變動,內風自生,遵《醫宗必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以生地、赤芍、當歸、丹參、何首烏養血滋陰藥配合祛風之品,代表方如當歸飲子、荊防四物湯等。腎主生髓,腦為髓海,精虧則腦髓空,不僅外邪易入、內邪易生,法當填精養絡祛風,滋水涵木,多在祛風通絡基礎上加用填精養髓之品,如熟地黃、生地、山藥等品,選方如金匱腎氣丸、斑龍丸、六味地黃丸等。葉天士言:“辛溫通絡。”確立了溫陽通絡的治法內容。《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為人身主宰,衛氣者即人身陽氣的局部表現,腦絡內行氣血,必賴陽氣以鼓舞而行之,陽氣虛則氣血怠惰,衛氣失司,邪氣易入,故溫陽以通絡,固衛以祛風,選用溫陽藥與祛風藥結合,其代表方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湯等,然溫陽不可驟用,驟用則氣血變動過速,引起絡痙,當徐徐圖之,以緩治為法,當在藥量上用小劑求其緩,在配伍上用相反得制約。張仲景《金匱要略》開卷首篇言:“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強調保養調護的重要性,陶漢華教授也強調日常調護未病先防,十分重要,《圣濟總錄·首風》言:“夫諸陽之脈,皆會于頭,平居安靜,則邪無自而入。”CSVD患者要寧心修身靜養,日常需注意自我保護,冬春季節可戴帽子、裹圍巾,《證治匯補·頭風》就強調:“婦人多患此者(頭風),因無巾幘以遇風寒也。”冬春之際風邪肆虐,未加避護頭面,邪氣侵入,往往發為伏邪。
3.3 平息內風 伏風為病,邪踞于絡,非只外風,亦有內風。《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煩勞則張。”人身氣血變動,陰陽失衡,引發內風,風性陽行上,非止外風,內風亦如是,其內風變動,病及于腦,導致腦絡氣血變動異常,絡脈運行不利。《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以內風多責之肝。《臨證指南醫案》載:“身中陽化內風,非發散可解,非沉寒可清。與六氣火風迥異,用辛甘化風方法,乃是補肝用意。”據肝體陰用陽生理特點,養肝體達肝用,以平息內風。
陶漢華教授遵循葉天士學說,認為肝體陰用陽是對肝臟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并承襲其師劉獻琳意,重視臟腑聯系性,認為臟腑之間聯系為立體網絡式結構[16],提出整體治療,多臟調肝則治內風原則。肝體陰用陽,欲平肝風,必養肝體,即補肝陰、養肝血,選用熟地黃、當歸、川芎、黃精、山茱萸、烏梅等品滋養肝體,選方如芍藥甘草湯、四物湯、滑氏補肝散等;欲息肝風,必達肝用,即解肝郁、制陽亢、清肝火,選用柴胡、青蒿、磁石、龍骨、牡蠣、石決明等品,選方如丹梔逍遙散、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等。葉天士言“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據此又有滋水涵木以息風,選方六味地黃丸、滋水清肝飲等。清金制木以息風,葉天士言“肺熱不生水,陰愈虧而陽愈熾”,滋肺金生腎水,以養肝陰息肝風,為陶漢華教授常用治法,其多選用麥門冬、沙參對藥參入息風方中。培土制木,木橫則侮土,法當培土制木,選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等。
4.1 中風 患者女性,49歲,2005年6月24日初診:患者3個月前于當地醫院檢查,確診腔隙性腦梗死,現右上肢麻木疼痛,活動不靈活。患者曾有頭部受風病史。舌淡苔黃,脈沉細。
2005年10月17日2診,患者自行取藥,堅持服用上方,自述感覺良好。近日頭痛,自述有受風著涼史,考慮可能是感冒引起。
處方:川芎15 g,蔓荊子10 g,薏苡仁30 g,牛膝10 g,地龍 10 g,黃芪 20 g,當歸 10 g,桃仁 10 g,紅花10 g,葛根 15 g,羌活 10 g,炒白術 10 g,豨薟草15 g,炙甘草 6 g,夜交藤 10 g,30 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用。
2007年3月23日,3診,患者一直間斷服用上方,感覺良好。近來感覺全身乏力,四肢沉重,檢測血壓(BP)120/70 mmHg(1 mmHg≈0.133 kPa,下同)。舌淡苔黃,脈沉細。
處方:黨參 20 g,茯苓 20 g,炒白術 10 g,黃芪20 g,當歸 10 g,赤芍 15 g,川芎 15 g,炙甘草 6 g,生竹茹 10 g,紅花 10 g,肉桂 10 g,熟附子 15 g,葛根 20 g,菊花 10 g,蔓荊子 15 g,30 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用。
患者服藥30劑后,活動不利癥狀消失。后患者間斷服藥,電話隨診,自述病情穩定,未覺不適。
按語:患者腔隙性腦梗死診斷明確,中醫辨病為中風病-中經絡,辨證絡脈空虛,風邪入中。癥見右上肢麻木疼痛,活動不靈活,非為風邪中于肢體經絡而發病,乃風邪襲于腦絡,風動擾絡,神機不用而為病。陶教授提出凡CSVD者皆有受風于頭目之經歷,或覺察其異,或不知所受,以現代人群因生活方式問題,少有戴冠御風、裹頭防邪之習慣,需知頭為諸陽之會,受風而中,留而不去,伏而發之,癥見諸身。患者舌淡苔黃,脈沉而細,上實而下虛。風有自外來者,有自內生者,伏邪自新感而生,新感誘伏邪而發,內外合邪,新宿互衍。初診立法養血祛風,扶正祛邪,達邪外出,參黃芪桂枝五湯、補陽還五湯、桃紅四物湯3方化裁,“絡以通為用”,血充則絡活,氣血相依,補氣則生血行血,邪正對立,正勝則邪卻,方中黃芪、桂枝、芍藥、川芎、當歸調營衛,和氣血,達邪外出,扶正祛風;通絡以辛潤,久伏以搜剔,桃仁、紅花、地龍活血脈,通經絡,搜剔伏邪;風火斡旋,相互為病,慮其內熱尤存,黃芩、豨薟草、鉤藤清熱通絡,息內風之逆亂,頭目為清空,當以輕劑入其所在,鉤藤亦有引經之功;石斛、生地、川牛膝填下以養精髓,充腦絡。全方扶正祛邪,清上實下,息內風達外邪,兼顧其全,觀其用藥皆常見之品而立意深遠。
2診:蒙外感之邪,又加新病,守方變通,川芎、豨薟草、牛膝、地龍、黃芪、當歸、桃仁、紅花前方諸藥,仍用之,“治外感如將”,而甘藥性滯緩,故黃芪改20 g,又加葛根、羌活、蔓荊子太陽經藥,散表邪,“胃主衛”“脾主營”一論為葉天士倡導,然究其源始于張仲景,炒白術、炙甘草扶植脾胃,調和營衛,營衛和,邪氣祛,夜交藤安定神志,并有通絡之能,合初診立意,又加薏苡仁清熱健脾,以方測證,可知內熱仍在。變通方劑,而守大意。
3診:舌脈如前,攻邪可緩,調養為宜,以八珍、十全之意化裁,又不離去伏風邪氣之“風藥”,方中黨參、茯苓、炒白術、炙甘草、黃芪、當歸、川芎補益氣血,扶正固本;赤芍、川芎、紅花活血通絡,“血行風自滅”意;肉桂、熟附子溫陽達邪,助陽化陰,葛根、菊花、蔓荊子透伏邪外解,竹茹、菊花息內風之常用,以分解其邪。30劑患者痊愈,后自行間斷服藥,未見再發。伏風之病,祛其所伏,再囑養慎是為大法。
4.2 眩暈 患者男性,59歲,2011年4月15日初診。查體為腔隙性腦梗死。感覺頭腦昏沉不清醒,偶發腦性眩暈。脈沉細,舌淡苔黃,BP:160/100 mmHg。
處方:川芎 15 g,黃芪 20 g,赤芍 15 g,當歸 15 g,桃仁 10 g,紅花 10 g,鉤藤 20 g,天麻 15 g,黃芩 15 g,夏枯草 15 g,生竹茹 10 g,澤瀉 10 g,8 劑,水丸,每次5 g,每日3次。
2011年10月21日2診:患者自訴服上方有效,病情好轉。繼續服用8劑水丸。
2013年5月6日3診:下肢沉重。患者要求繼續服上方,上方去澤瀉,加羌活10 g,8劑量水丸,每次5 g,每日3次。后電話問詢,患者服藥過程癥狀逐漸消失,堅持將藥服完,后未再發。
按語:患者辨病屬眩暈,辨證風伏于腦,肝陽上亢,“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眩暈自肝論治,始于《黃帝內經》。此患者頭腦昏沉不清醒,偶發腦性眩暈,脈沉細,舌淡苔黃,西醫學診斷屬高血壓、腔隙性腦栓塞、中樞性眩暈。腦性眩暈,即中樞性眩暈在西醫學體系中是一個并不明確的診斷,這與眩暈發病機理復雜、診斷體系不完善等因素有關。中醫學對于眩暈疾病發生強調整體認識,重視結構與功能病變的聯系性,治療頗有成效。內風上犯,伏于腦絡,氣血滯澀,化濁成瘀,絡脈不利,絡損失用,立法平肝息風,活血通絡,息肝風,調氣血,絡通神清,以桃紅四物湯、天麻鉤藤飲合方化裁,黃芪、當歸、桃仁、紅花、赤芍、川芎補氣養血,活血通絡,絡通則邪自去,血暢則絡得濡;天麻、鉤藤、黃芩、夏枯草、竹茹、澤瀉平肝息風,葉天士言“陽化內風”,以肝火、肝風、肝郁皆氣之病,陰陽失衡,其源則一,治則兼顧,全方補氣血通絡,制肝陽以息風,患者首診見功,繼服其方。葉天士對于緩治論述豐富,《臨證指南醫案》載:“久恙非湯藥可投,緩調須用丸藥。”“王道固難速功,揆之體用,不可險藥。”徐大椿于《徐批葉氏晚年方案真本》對葉天士緩治提出了很高的評價,曰“久病之緩劑精極”[17]。陶教授遵葉天士之論倡導“王道無近功,多服自有益”緩治,喜用丸劑,針對伏風所致CSVD患者,攻補兼施,徐徐圖之,合病之情,顧人之體。伏風痼結腦絡,非旬日可祛其根,緩圖治之,丸藥久服,又不致損脾胃,而起新疴。
陶漢華教授基于“伏風”理論治療CSVD,把握腦絡結構特性及風邪病理特點,根據“風伏腦絡”的病機,以祛風通絡為治則,指導方藥應用。據理立法,以法統方,形成了理法方藥完備的治療思路,為臨床治療CSVD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