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樸 楊天姣
(廣東海洋大學 廣東·湛江 524088)
隨著“原生家庭”概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個體的心理成長以及心理狀態與原生家庭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系。正如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事實上,高校相關教育者如輔導員、班主任等在實際工作中也在不斷面對著由原生家庭引發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挑戰,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的淵源。
原生家庭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與結婚以后組成的新生家庭相對。原生家庭作為個體出生和成長的環境,同時也是個體最早開始人際交往的場所,父母也是其最早開始交往的對象。可以說最初影響個人心理成長的就是原生家庭的環境。因此,原生家庭結構、家庭氛圍、父母關系、家庭教養模式都會對個體的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極易引發個人心理問題的產生。
(1)家庭成員不完整。父母離異或者亡故,孩子只能跟隨父母一方甚至只能跟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同生活,父母對子女關愛的缺失,這類學生極度渴望來自外界的關懷和肯定,常常會努力表現自己,甚至會通過一些錯誤或者極端的行為來引起別人的關注。
(2)教養方式極端。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依賴,缺乏必要的自主能力,適應能力弱,很難融入集體生活;而父母過分嚴苛,孩子則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和焦慮感。
(3)溝通表達不和諧。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交流溝通,不懂得如何表達關心和關愛,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與人溝通也有一定的困難,或者沉迷于虛擬世界無法自拔或者與人溝通中不顧及別人感受,從而造成人際關系的不和諧。
案例一:新生小A 父母離異,母親遠嫁他鄉,父親再次娶妻生子住在縣城,他自幼跟隨爺爺奶奶在鄉下老家生活。軍訓期間,他兩次入住治療,第一次是胃病發作,第二次則是因為超劑量服用止痛藥導致頭痛血壓升高。再次引起輔導員關注是因為同年級一些同學反應和小A 相處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不愉快的經歷。小A 經常找別人聊天,即便是和對方不熟悉的情況下也會主動透露自己的家庭情況,并且自夸成績優異等等。另外,在和異性的交往中也沒有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言行,因此引得同學的反感。
通過后來與小A 及其家長的溝通交流發現,小A 的言行帶有很多“表演”性質,他希望通過一些夸張的表現來贏得周圍人更多的關注。他夸大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是希望能夠得到同學的“崇拜”,當別人識破他的謊言不愿意再和他做朋友時他竟把原因歸結為自己不夠優秀,所以別人不愿意理他。他主動透露自己的家庭情況也是為了引得別人的同情,想要借助別人對他境遇的不幸給予他更多的關懷。而他過量服藥更是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來贏得外界的關注。小A 幾乎從未得到過父母親的關心和愛護,父母和家庭之愛的缺失導致他需要通過外界的肯定和關注來填補內心的不安,他甚至不惜借助謊言和自我傷害等極端方式。
案例二:新生小B在來學校報道時將自己的身份證、手機、銀行卡、錢包等物品全部丟失,他本人顯得十分膽怯且內疚。輔導員聯系其家長得知,這是小B 第一次自己出遠門,他本來是想鍛煉下自己。輔導員后來持續關注小B 情況,每次放假回家和開學返校的車票都是他父親幫忙購買,詢問原因他說自己不會買。有一次輔導員找小B 談話,他穿著短袖衫半腿褲和拖鞋來到辦公室,當時已是深冬時節,天氣比較寒冷,小B 說自己剛睡醒,看到外面陽光很好就覺得不冷,但是他手里拿著一把雨傘,他說天氣預報報告有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時他多門功課缺考,理由或者是忘記帶學生證或者是記錯考試時間記錯考場。
輔導員多次與家長溝通得知,小B 是獨生子女,以前在家里除了學習和打游戲他什么都不用管,吃穿住行一切生活方面的需求父母都幫他準備好了,所以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的他在大學里極度不適應。另外,脫離了父母的照顧后他完全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也因此很難適應集體生活。父母過度地包攬了小B的生活造成他獨立意識差,對父母的過分依賴也使他在同學中顯得格格不入。
案例三:學生小C 自入學以來各方面表現良好,直到心理普查顯示其有嚴重的焦慮情緒,經常失眠,每次失眠都會產生自殺想法。小C 說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盡管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學習,但總是很難達到父母的期望,進入大學后發現學習難度提升,而學習方式卻與高中時期截然不同,眼看期末考試來臨,他很怕自己考不好讓父母失望,一想到這些就難以入眠,越到考試臨近,失眠的情況就越發嚴重,由于缺乏充足的睡眠導致他沒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復習中,由此陷入惡性循環中,進而就想到自殺一了百了。
小C 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家庭條件一般,小C 作為家中長子從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從事“背朝黃土,面朝天”的體力勞動,并且在他們的認知里知識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因此一直以來他們對小C的成績要求都極為苛刻,這就使得小C 長期處于一種焦慮情緒中,他害怕自己的成績父母不滿意,害怕父母失望的眼神,而且越是重大考試前他的焦慮情緒就越發嚴重。
案例四:學生小D 沉迷網絡游戲無法自拔,輔導員每次走訪宿舍見到小D 都在打游戲,提醒多次也未見成效。小D 經常熬夜打游戲,并且發出很大聲響,宿舍同學對此頗為不滿,多次與其溝通未果,投訴給輔導員。而因為熬夜,小D 要么是曠課不上,要么是上課無精打采,一個學期下來成績非常糟糕。
輔導員與小D 談話后了解到,多年來小D 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父母忙于工作對他關心甚少,中學時他住寄宿學校,周末放假回家都是自己一個人,他甚至找不到人說話。后來他發現在游戲世界里可以盡情發泄自己的情緒,游戲也就變成了小D 情感輸出的方式,慢慢地他越來越喜歡打游戲,卻越來越不愛與人交流。小D 說自己只有在玩游戲時才是放松的愉悅的,他也不在乎周圍人怎么看自己,相較于周圍人的看法,他更在乎一局游戲的輸贏或者分數的高低。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各界也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認識到作為個體獲得情感體驗及學習與人相處方式的最初場所,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因此,面對紛繁眾多的大學生心理問題,學校相關教育者應該有意識地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原生家庭聯系起來,積極探索根源所在,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逐漸走向成熟。
現在學生大都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烈,學校相關教育者想要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感,首先要與學生建立起信任關系。在實際工作中,以朋友的方式與學生相處,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更容易得到學生的信賴,學生也就更愿意傾訴自我,可以說“同理心”是幫助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法寶。
(1)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種類繁雜且數量眾多,學校相關教育者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用“情”,一方面則要用“法”,把握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發現和深入分析心理健康問題類型與原生家庭類型的關系,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從而精準施策,因材施教。如單親或離異家庭的學生容易出現人際交往或婚戀方面的心理問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等等。可以在對學生家庭情況有了一定了解后對部分學生進行重點關注,而對一些已經出現端倪的學生要提前做好預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
(2)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學校相關教育者要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主動學習掌握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積極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訓,掌握心理咨詢的基本方法,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日常實際工作中。同時要主動加強對學生的積極心理素質培育,開展心理健康專題團體輔導,進行人際關系、壓力管理、團隊協作等專題教育和輔導,將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化解。通過主題班會、素質拓展訓練等方式進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抗壓能力。
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僅僅依靠學校的基礎教育和單一式管理是不夠的,學校相關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積極建立起家校聯系,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必須要家校聯動,共同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在家校聯動中,學校相關教育者如班主任和輔導員等要始終扮演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在校情況,同時也要向家長了解更多有關信息。另外,還要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幫助家長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性,與家長商定通過改變家庭氛圍、教養方式等多方面內容,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