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羨飛 韓 冬* 王博儒* 熊晶玲*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廣東·深圳 518000)
自上世紀80 年代以來,部分高等學校為了解決原有校區規模小、資源緊張的掣肘,紛紛實施“走出去”戰略,探索向外擴展辦學空間,異地校區應運而生。所謂異地校區,主要是指與主校區(本部)所在地不屬于同一個地級市的其它校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異地校區的學生工作為維護校園穩定、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異地校區在學生工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異地校區近幾年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長足的發展,比如有一些校區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招聘了一批優秀的思政輔導員,但仍然面臨以下三個挑戰:
(1)思政師資短缺狀況仍然得不到有效解決。雖然部分校區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每年引進了優秀的教師,但隨著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師資嚴重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思政課往往采用大班教學,其教學效果一般。
(2)學工隊伍力量相對薄弱。部分校區雖然招聘了一大批優秀的輔導員,但是校區的輔導員大部分都是新入職人員,以前沒有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再加上校區成立初期,輔導員職責劃分比較模糊,不少輔導員除了擔任本職工作,還需要承擔學院安排的一些其它工作,導致工作任務繁重,很難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缺少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主要表現在團委學生會的力量薄弱,學生第二課堂偏少,尚未開展思修實踐課等。導致學生大學生活枯燥、乏味,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校本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大學精神和校訓,這些精神和校訓對學生產生持久的激勵和熏陶。然而,異地校區與校本部相隔較遠,由于長期缺少學長們的榜樣示范和校本部的校園文化影響,很難在短期內有效傳承本部的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
目前,異地新校區輔導員主要以碩士生剛畢業的年輕老師為主,由于沒有經驗豐富的輔導員指導,其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營造、校風學風建設等方面略顯不足。因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適合異地校區學生特點的學生工作隊伍顯得十分迫切且必要。
在學工隊伍管理方面,雖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學生工作管理體系,學生工作部(處)、各院系學工辦隊伍已初見雛形,相關規章制度和管理條例也在不斷修訂和完善。但在管理上仍然有很大不足。隨著校區的發展,進一步完善學生工作管理體系迫在眉睫。
通過調查發現,異地校區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也相對較多,尤其是厭學、人格障礙及抑郁等心理問題較為突出。這主要由于:
(1)校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建設還不夠完善,雖然在硬件上設備齊全,但各個學院的心理聯絡站沒有建立,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約談和團體輔導不論在人數還是頻次上普遍不高。
(2)校區的第二課堂活動偏少,學生社團不夠豐富,大學校園生活顯得乏味、單調,導致部分學生沉迷網絡等現象。
本部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在異地校區的缺失是有多個因素影響的:
(1)教師隊伍來說,由于招聘的老師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絕大部分并沒有在校本部學習或者工作過,對本部的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了解程度也不深,所以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出不同于本部的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這非常不利于本部大學精神與校園文化的傳承。
(2)學生生源構成上也不同于本部,各生源地在經濟發展、文化習俗、民資風俗、教育水平、綜合素質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從這一層面看,校區與校本部的學生來源上有較大差別。針對學生生源的不同,傳承校本部優良傳統、傳揚本部文化內涵等任務與使命就變得異常困難。
(3)城市對校園的影響,城市會影響到校區文化的形成,異地校區是否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段和方式,培育自身的大學精神與校園文化,值得管理者認真去思考。
輔導員常年堅守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力量。但由于異地新校區所招聘的輔導員比較年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足夠的經驗,再加上理論不足,其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上有很大的不足;另外異地新校區由于沒有高年級學生的示范作用,這使得新生在學習中難以感受到校園的學習風氣和精神風貌,更加難以得到高年級優秀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幫助和指點,導致很多同學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異地校區雖然繼承了校本部大部分的規章制度,但是其生源構成不同、學生層次不同和校區所處的地域不同,這使得有部分規章制度并不適合校區的管理。另外一方面,異地新校區的學生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新人,缺少相關工作經驗,在日常學生工作中,往往會出現不考慮校區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僵化套用校本部的規章制度,其導致的現象就是在學生管理上“一刀切”。
由于異地新校區剛成立不久,各學院的團委也在相繼成立之中,團委學生會、社團所開展的第二課堂比較單一,即使開展,由于組織的不成熟性,學生普遍感覺活動的乏味與單調。當校園第二課堂缺失導致大學生活乏味、單調的時候,學生更容易從網絡中尋找新的娛樂方式,網絡成癮極有可能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他們無心學習。
面對異地新校區學生工作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強化對異地新校區學生工作的管理,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時因地制宜,一方面既要秉承校本部的優秀傳統精神和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切實體現本校區的特色,根據校區實際情況,進行不斷探索,促進學生工作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的發展轉變。
校區培育校本部的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要始終從硬件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入手。在實踐中,一方面要在校園內建立校史長廊,在一些地點設立具有鮮明校本部特色的標識符號,使學生們隨處能感受到校本部的氛圍;第二,經常邀請對校本部歷史十分了解的老教授和專家來校講授校本部的傳統,不只是在入學教育上做相關介紹,更要在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加強教育,可以設立相應的講壇甚至選修課進行專門的校史校情教育。第三,加強異地校區與校本部學生的互動,利用各種社會實踐、實習、學術交流等機會,爭取讓每一位同學能去校本部一次,學工部應該把這項工作作為每年的常規工作來開展。
異地校區在穩步推進校區各方面建設過程中,始終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融合其中,積極構建校區“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1)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一方面切實提高輔導員中有校本部學習和工作背景老師的人數。目前,異地校區絕大部分輔導員不了解校本部,校區在招聘輔導員時,能針對校本部畢業生有相關政策傾斜,并試行校本部輔導員到校區交流任職的機制。另一方面,招聘輔導員放寬年齡限制,切實發揮好輔導員中的“頭雁”作用,形成年齡結構合理的輔導員隊伍。以特定的方式聘請校本部較為資深,且愿意來校區工作的輔導員老師全職在校區工作,培養和帶動一批輔導員隊伍。
(2)構建育人體系,加強思想引領,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堂教學、日常管理和服務過程之中,主動構建“課堂思政”,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師工作考核體系中,以營造“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共識和氛圍。
雖然異地新校區都建立了團委學生會,但由于成立時間短,缺少相應的規章制度,團委學生會的力量普遍薄弱。團委學生會是學校組織第二課堂的主要力量,根據學生的特點,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生活,創造條件成立滿足學生多層次個性化需求的學生社團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實踐中,一方面要加強組織保障,避免第二課堂形式大于內容,異地校區應該定期組織召開由學生工作部、教務部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統一部署第二課堂的內容,加強協同管理,充分發揮團委學生會的作用,共同形成育人的新格局;另外一方面加強資金和資源的保障,異地新校區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性不高,除了組織力量不強外,還與學校重視程度不高有關。學校應該把第二課堂擺在與第一課堂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按照學生的數量設立專項經費用于第二課堂建設,同時,校內資源要加大對學生免費開放,以促進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