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想軍
(甘肅省靜寧縣仁大中學,甘肅 靜寧 743411)
實用類文本是高中語文的三大文體之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任務群而出現,使得實用類文本閱讀被擺在了突出的位置。如今,教育界及學界雖認識到了實用類文本閱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筆者通過梳理資料與深入調研后發現,當前的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仍面臨一定的困境,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加強對教學策略的探究與創新,推動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著規范、引導教師與學生行為的重要作用,是一節課的綱領。但縱觀當前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的現狀,我們可明顯發現教學目標功利化的情況屢見不鮮。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求學生求多、求會,而并未求深、求懂,這樣雖可在短期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但實用類文本強調文質兼美,僅憑單一的知識技能習得與簡單的文本瀏覽是無法提高學生實用文的閱讀能力的。
教學內容不僅包括學科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教學研究的重要話題,需要教師做到教學內容的明確、選擇合理。但筆者通過梳理資料與深入調研后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有著知識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教學參考書”成為了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因為當前大部分教材的人文氣息均十分濃郁,與之配套的教學參考書也表現出了較強的人文性特點,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有時會因教學參考書的影響而出現文體偏移、取向不明的問題。
教學方式是可依照教學主體、思維方式、實際需求的不同而進行調整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教無定法”,因此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也要突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但就當前來看,高中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方式單一化的問題十分普遍,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的教師對同一篇實用文采用了相同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同一個教師對不同篇的實用文采用了相同的教學方式,無法向學生展示趣味性、多樣化的教學面貌,降低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高考雖不是其最終目的,但也是必須要完成的重要目標,因此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高考,便需要借助大量的訓練資料來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在選擇具體的訓練資料時,教師首先便要分析高考實用類閱讀文本試題的特點,包括考點穩定、題型單一、容易得分等。之后要明確實用類文本閱讀訓練要從高一階段便開始進行,因為閱讀訓練的數量在一定意義上是與高考成績呈正比關系的,但僅憑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教師探尋更多閱讀素材展開教學。對此,教師可從往年的高考試題中尋找相應的教學方向,有意識地將考試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強調對答題策略進行指導與規范答題,達到逐漸提高學生考試能力的目的。接下來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在提取主干時來理清文本的邏輯層次。因為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語文在命題時增強了對閱讀速度與閱讀量的關注,同時實用類文本受語言特點及文體特征的限制,一般只要求學生理解性閱讀,這便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使學生在答題時做到又對又快,教師可引導其先將段落拆分成一個個句子,再通過語意轉換對句意進行明確,最后運用關聯詞來對句子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當然這一辦法不是萬能的,還有更多方法需要一線教師去探索與創新,為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提供幫助。
我們可以這樣說,學校開設的各類課程都是為學生日后能夠順利開展社會生活而設立的,而語文課程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無論在課程學習中還是社會生活中均有著顯著的作用,因此加強實踐,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長遠目標。為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將知識進行轉化與應用。首先,教師要保證創設情境的真實性,即形式與主題皆貼合生活實際。然后就是要創設有意義的情境,盡量選擇與學生日后生活、學習相關的內容,喚醒他們思考與學習的欲望,還要緊扣實用類文本的學習特點、教學內容等,不可走“邊緣化”。最后就是為給學生創設身臨其境之感,需要對班級的現有條件進行充分利用,包括進行角色扮演、課件制作、播放音頻視頻、開場設計等,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組織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實現,還需要教師積極組織言語實踐。言語實踐既是新課標的外在要求,也是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實踐的內在需要,相對于語文知識技能的傳授,只有讓學生將這些知識、技能有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算是教學實踐的成功。言語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信息輸出的機會,使學生做到“說寫結合”,有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
從宏觀角度來分析高中語文課程的設置,發現其最終目的便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實用類文本作為三大文體之一,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積極構建思考路徑,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展,并培養學生批判性、靈活性等思維品質。思維工具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路徑,教師可借助其可視化的優勢,將具體的思考路徑呈現在學生面前,再引導學生依照思維工具提示的內容與順序展開思考,避免產生“跳躍式”的閱讀思維,最終對文本產生全面、理性的認識。并且學生在長時間借助思維工具來展開思維訓練后,便對思維步驟有了基本的掌握,可主動、自覺沿著自己適合的思考路徑來進行閱讀,可為自身思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閱讀作為學生逐漸積累課程知識、學習經驗的過程,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讓其通過大量材料的閱讀來提升語言的得體性與精致性,同時借助“語理”來調整語感質量,突破語言內部系統的話語建構,形成屬于自己的語言風格。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讓其學會從不同學科的課程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社會經驗。這里同樣可用到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但主題要以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為主,由此加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理解與認知,體現實用文閱讀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對于高中生來說,文化活動的開展可讓其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思考社會問題,在不斷反思與追問間提升自己的社會認知力,實現對社會的良好服務。
總的來說,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是新高考背景下教師必須重視的重要內容,需要教師正視當前的教學現狀,做到找準資料、加強實踐與采用多元模式,在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的同時,培養其社會適應力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