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簫
(甘肅省鎮原縣第二中學 甘肅·慶陽 744500)
批注式閱讀是新課改之后開始興起的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在改變當前高中閱讀狀況,培養學生閱讀思維和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受到高考以及一直以來教學模觀念的影響,閱讀部分從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重點關注。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難以實現突破,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其一就是高中的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重點和核心目標上有所偏離。閱讀教學最根本的目標應該是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水平。但是在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解答閱讀題目這一方面,甚至為了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分數而采用模板式的閱讀教學,具體來說就是根據閱讀文章的不同體裁總結分析文章的套路和模板,讓學生在背誦記憶這些模板的情況下分析閱讀文章。同時還需要針對各種考試易考題目總結標準的答題模板讓學生背誦。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文章題目的回答大多千篇一律,甚至于大部分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思考和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更不用說深入探討文章的細節問題。這無異于與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南轅北轍。這種應試教育模式下的閱讀教學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說毫無用處,而且還會限制學生思維的拓展,影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其二,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還有一部分教師在閱讀課堂上采用包辦式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說對于文章的主旨,思想感情,細節分析等所有的環節都由教師來詳細地進行分析和講解,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就是聽教師的講解并且將關鍵的內容記憶背誦下來。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是有用的,這些學習能力強,善于思考的學生能夠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總結出分析閱讀文章的方法,進而在課下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實踐,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但是對于大部分的學生而言這種包辦式的閱讀講解方法不僅會讓學生逐漸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習慣于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還會讓學生喪失對閱讀教學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課堂上缺乏主體地位,對于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和任務缺乏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自然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都難以提升。面對這樣的閱讀教學現狀,高中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必須有所改變,而批注式閱讀正好提供了解決當前閱讀教學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要在高中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批注式的閱讀方法,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批注式閱讀的主要內涵以及其原則和要求等關鍵點。批注式閱讀實際上就是指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在書本上對自己理解的關鍵內容和核心字詞句進行圈畫,并且在一些重點的句子詞語旁邊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想和關鍵所在。實際上這樣的閱讀方法并不是新出現的,而是自古以來就盛行的一種閱讀方法。尤其是在古代的科學制度下,當時的學子常常要對四書五經等經典的著作進行批注,有一些比較經典的批注版甚至可以成為單獨出版,作為新的科舉材料,也就是相當于現代的教學輔導書。由此可見這種批注式閱讀方法十分有效。因此將其運用于高中的閱讀教學中能夠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有幫助。當然,在高中閱讀課堂上運用推廣批注式閱讀與古代的文章批注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高中的批注式閱讀主要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文章的脈絡,根據文章的結構在關鍵處做出一些標注。同時在分析文章內容的過程中在體現文章情感和內涵的句子旁邊標注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批注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清晰地樹立文章的結構和中心思想,并且找出文章發展的明線暗線等。不過要發揮批注式閱讀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的作用,首先需要幫助學生養成做批注的習慣。例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這篇古文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養成批注的習慣。古文的閱讀與現代文的閱讀有所不同,字詞含義的理解是學生首先面對的困難。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第一遍閱讀的過程中先結合自己積累的古今異義字詞以及課文下給出的一部分字詞注釋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含義。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含義不理解的地方和重點字詞的地方適當的進行批注。之后,教師可以采用微課視頻、教師詳解等方式幫助學生完成文章的整體理解和重點句子字詞的翻譯。之后的教學環節就可以和現代文閱讀相類似,先分析文章的結構,然后再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重點分析,最終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要表達的情感意義。在這整個的分析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如勾畫出代表文章情感轉折的句子以及標出文章各部分的主旨句等任務,讓學生有意識地形成在課文中進行標記的習慣。在學生養成這一習慣的基礎上,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才能夠順利進行并且產生實效。
批注式的閱讀教學模式要在高中的語文閱讀課堂上真正產生效果,除了要讓學生養成在閱讀時進行批注的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對于批注式閱讀的興趣。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借助于豐富的課堂活動形式使學生對批注式閱讀產生興趣,進而對參與各種活動保持高度的積極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將批注式閱讀方法與閱讀課堂的各個環節進行結合,創設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在課前導入的環節中,教師可以把鑒賞優秀文章作為主要的形式。選擇與本節閱讀課堂主體相類似或者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的片段節選用PPT形式展示出來,然后將一些優秀的分析和批注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在片段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一片段進行分析,然后結合這些批注的內容討論自己的分析結果,甚至可以探討這些批注的內容本身存在的不足。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首先對批注式閱讀的形式產生一定概念,并且大概了解主要應該對文章中的什么樣的段落,句子和字詞進行批注,初步激發起學生對于批注式閱讀方法的興趣。之后,在分析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各種分析內容,理解含義的任務與批注這種形式進行結合,設置如用不同形狀的線條在文章中表現出結構以及每個部分的主旨句,主旨段;用不同的標志標出能夠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和詞語并且用簡單的幾個詞語進行分析評價等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逐漸熟悉批注式閱讀的主要方式和核心的原則。同時采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標志也是激發學生興趣,降低學生對閱讀任務疲乏感的手段和方法。在學生完成批注式閱讀的任務之后,教師還可以組織活動對學生的批注成果進行展示和評價。教師可以選擇班級內的幾個學生讓他們對自己的批注過程進行展示。用多媒體手段將他們對教材內容的批注投影到屏幕上,然后學生針對自己的批注進行講解。學生進行展示的過程也是教師和其他學生發現自己和對方的問題并且給出針對性意見的過程。這種展示性評價的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批注閱讀的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在批注式閱讀過程中思維和方法上的錯誤和不足,及時地進行糾正。通過閱讀課堂中各個環節的開展來推動學生習慣批注式閱讀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批注式閱讀的興趣,進而真正實現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在采用批注式閱讀的課堂上,學生在閱讀時進行批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閱讀思維進行培養和訓練的過程。在傳統的閱讀課堂上,教師往往采用自己單方面講解的方式來完成閱讀文章的學習。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習慣于被動式學習,逐步削弱了自身的閱讀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教師的極大影響和限制。因此,在采用批批注式閱讀的新式閱讀課堂上,要對教學的模式有所改變,將課堂的參與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回歸課堂的主體地位。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在應用批注式閱讀時要采用師生雙向互動的課堂模式,將批注作為學生溝通,師生溝通的橋梁。具體來說,師生之間的溝通主要通過學生對批注結果的講解和展示以及教師評價的過程來實現,而學生之間主要通過小組討論完成批注的過程來實現。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主要是在學生完成了單獨閱讀并進行初步批注的任務之后。在對閱讀文章進行初步的理解和閱讀之后,學生在批注的過程中也能夠發現自己對于文章內容以及細節上的一些理解難點。針對這些難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互討論,對彼此在批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同時也可以對其他同學的批注進行合理的質疑和討論。這種小組討論的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發散思維,強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界限,使學生養成從多方面思考問題,看待事物的習慣。這樣學生在對文章進行分析和批注的過程中就能夠找到更多新奇的角度,發現不同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閱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活動,閱讀與我們息息相關,尤其是在現代學校教育中,閱讀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最主要部分這一。因此,將批注式閱讀運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批注興趣,批注習慣,批注思維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當前高中閱讀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