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 李紅林
(河北北方學院 河北·張家口 075000)
進入一所幼兒園,最直接看到的是這個園的建筑設施設備,也就是幼兒園的物質環境。蒙臺梭利認為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孩子從環境中吸取的所有東西,并將其溶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瑞吉歐學前教育研究者也曾提出應將環境看作一個“可以支持社會、探索與學習的容器”,是“第三位老師”。幼兒園環境是幼兒生活學習游戲的主要場所,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類,幼兒階段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作為幼兒直接接觸到的給他刺激的物質環境,起著引導和約束的作用,它的質量優劣對幼兒獲得直接經驗有著關鍵影響。陳鶴琴先生提出“孩子們每天都要和幼兒園的環境有所聯系,而這些聯系往往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這就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實質含義。”幼兒園不同于其他階段教育的場所,近些年來非常重視物質環境的創設,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對物質環境創設存的理解在誤區,沒有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既然環境具有教育性,要與幼兒園教育目標相一致,那么在設計時要考慮內容與教學的聯系。除此之外,教育的對象是幼兒,在創設環境時就必須以幼兒為中心,兼顧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幼兒的身心的發展。但是在現實中,大部分教師在環境創設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幼兒的參與性。創設前很少考慮幼兒的看法和感受,教師根據教學或自己的意愿選擇創設的內容;創設中由教師一手操作;用來展示的幼兒作品,也是教師挑選部分完成度高的作品,甚至張貼在較高的位置,不利于幼兒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究其原因,是教師對幼兒缺乏信任,如某幼兒園請校外老師給孩子們分享郁金香的知識并進行種植活動,孩子們很明顯對刨坑感興趣,但是老師們以孩子們做不好為由打發他們去做其他工作。
幼兒園班級物質環境創設過程要結合課程設計并服務于教育需求,與課程相匹配,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展現教育主題,而不至于使主題內容與班級物質環境創設相脫節。[1]但是在現實中看來,環境并不完全是為幼兒服務的,墻面布置基本以符合成人審美為主,照片、繪畫作品居多,幼兒園開學時環境就已經創設好了,導致嚴重與課程教學脫節。筆者觀察到的某國學幼兒園,樓梯墻面高高懸掛的是與國學教育相關的理念性文字,從位置和內容來說是展示給家長的,而對每天要從樓梯經過數次的幼兒而言得不到有益的經驗。
當我們對幾所幼兒對比之后不免會發現,環境創設的方式很相似,就拿紙藝來說,幼兒園大多用卡紙裁剪后用作各區角或墻面的裝飾。紙質材料的普遍性使得幼兒園在進行環境創設材料的選擇時更為自如,它的可塑性和柔韌性則可以讓幼兒園在進行不同區域環創需要時更好的適應場地和造型的設計,豐富的紙質的色彩也更好地滿足了幼兒園幼兒審美的需求。[2]紙的類型雖多樣,但利用單調,瓦楞紙、皺紋紙、海綿紙這些常見的紙也很少使用,沒能發揮紙的真正優勢和功能。除此之外,物質環境的結構化高,不能吸引幼兒的動手參與性,創設的環境幼兒只能看而不能操作,只作擺設;又因為創設耗費時間精力,也不會進行定期的更換。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當有與其規模相適應的戶外活動場地,配備必要的游戲和體育活動設施,創造條件開辟沙地、動物飼養角和種植園地,并根據幼兒園特點綠化、美化園地。”沙、水、土、草地、花圃等自然環境可以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天性,幼兒園卻往往容易忽視這方面的創設。在班級的設施設備創設中也存在缺點,有的幼兒園因為班級規模較小,各種活動區,不齊全、占地面積小,滿足不了幼兒發展的需求;又或是活動區雖然種類齊全、面積也大,但投放的材料單一,數量有限,不定時增補,白白浪費空間。
幼兒不僅是教育的主體,也是幼兒園一切事宜的主體。有研究表明,幼兒對墻面環境不滿的原因之一是“不理解”,不知道墻上創設的環境是做什么用的,又怎么能發揮它的價值呢。所以幼兒的參與有很大的必要性,在墻面環境創設的過程中了解其代表的含義,發揮環境的功能。提高幼兒的參與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環境創設的構思階段,教師詢問幼兒的意見,從幼兒的角度了解環境是什么樣的,添加他們的想法也會增加幼兒對環境的喜愛度;在環境創設中,幼兒的繪畫、手工等作品是最佳的材料,不僅向家長展示幼兒的發展狀況,對幼兒來說是熟悉的。教師采用合作的方式和幼兒共同完成創設,激發幼兒動手能力,節省時間精力,如以“春天”為主題的環境創設,在制作大樹時,可由教師制作樹干,幼兒用各種形式來完成樹葉的裝扮,開發幼兒的思維,也了解樹葉的形狀;在環境創設完成后,墻上或護欄上張貼著全班孩子的作品,教師可引導幼兒在平時把自己的作品與別人分享,讓他們介紹創作的意圖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對作品的創作進行了回顧總結,還學會欣賞同伴的作品、了解他人的創作想法。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嘗試發現別人的優點并注意自己的不足之處,以此產生改進的愿望,通過對比促進自身的發展。但是要注意的是,作品張貼的位置是幼兒能夠看到的,和他們的身高相適宜,有適合家長的,也得有適合幼兒的。
班級的物質環境創設應與課程相匹配適應,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現教育主題,而不至于使環境創設僅有裝飾功能。從對課程的總體把握再到具體創設方案的實施過程,環境一直都是幼兒老師非常重視的教育因素。[3]教師不僅自己選擇與課程相關的材料,也采用幼兒的與課程相關的材料。選擇的材料要體現幼兒“課程前”“課程中”以及“課程后”的過程。
選擇的材料應包括以下三類:第一,可以選擇幼兒為活動做準備的資料。幼兒為“小實驗真有趣”主題活動搜集的有關電、轉動、溶解、彈性的資料,是在活動前進行探索的準備;第二,可以選擇幼兒探索過程中的作品。例如在“交通工具真方便”主題活動科學發現區中幼兒嘗試用飲料瓶、魚缸等材料進行沉浮實驗即是幼兒的階段性探索,教師可拍攝幼兒探索沉浮實驗的照片進行張貼,反映了幼兒在探索過程中完成作品的能力;第三,可以選擇活動完成后的成果。如選擇幼兒在“奇妙的種子”主題活動中完成的鑲嵌畫手工作品,這種形式的作品最為常見。
豐富的物質環境創設容易吸引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引發對相關課程的探索。幼兒的認知在不斷發展中,隨著他接觸到的事物的增多,不免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除了與課程相關,幼兒的需要也是環境的一個來源,根據他們的發展趨勢提供相應的材料,以發展幼兒的特長、愛好。創設環境也要結合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凸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蘊,各種發明制造、文化典籍都是環境創設的素材和資源。
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進行表現創作,不僅增加幼兒的經驗還帶來視覺上的沖擊,有的幼兒園用麥秸做的小動物,很是受小朋友們的喜歡,游戲的時候經常拿著它們。教師在學校里也接受過各種手工繪畫的學習訓練,又或者通過書籍、視頻等途徑學習,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幼兒園中。
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形式的另一個特點是材料多數都是靜態的,幼兒無法動手去操作,只能調動感官的參與。在進行物質環境創設時試著讓它們“動起來”,在幼兒在變化的環境中獲得快樂。“海洋世界”主題墻,可以用手變換位置的生物和植物更能吸引參與其中,幼兒從旁邊經過時,隨手把小魚吹的泡泡換個位置,而用水粉畫的作品幼兒習慣之后便不會再注意。
幼兒園需要給幼兒提供沙、水、土、草地、花圃等自然環境,依據幼兒園自身的條件來設計開發。室內活動區的種類豐富,以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發展。戶外大型設施要定期檢修,以確保安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設施設備要被幼兒充分使用,而不是幼兒園做擺設、應付檢查所用。
在提供區域材料時,要關注幼兒的年齡差異,滿足不同階段幼兒的發展需要,還要定期更換。小班幼兒的材料種類可以不多,但是數量一定要多;中班幼兒需要多種類、多數量的材料;而大班幼兒的材料種類多,數量可以少。
此外,幼兒園有些空間可被利用,如常被人忽視的樓梯拐角空間,稍加裝飾,成為幼兒宣泄的安全場所。有些幼兒有了小情緒需要冷靜或是幼兒自己要求單獨呆一會時,這個地方成為不錯的選擇。
幼兒園物質環境是幼兒的“隱形教師”,但卻無時無刻不對幼兒起著影響。廣大幼教工作者要在熟知創設理論的前提下,結合本班課程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勇于探索,發揮物質環境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