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櫻
(上海杉達學院 上海 201209)
整體上來看,高校教務管理水平已經有了一定程度提升,教務管理創新環境較為良好的情形下,一些新的理念與方法也在教務管理活動開展中得到了應用。柔性化方法不僅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其在教務管理重點應用更是具有諸多價值。但也要看到,無論是柔性化方法的應用,還是柔性化方法應用價值的體現都不簡單,想要進行柔性化方法應用就需要對相關難點性因素進行有效破解。很多高校教務管理主體對如何應用柔性化方法較為茫然,鑒于此,探尋出柔性化方法的應用策略十分必要。
柔性化管理是相對于剛性管理而言的管理形式,自柔性化管理理念出現后,其在很多企業內得到了較好應用,系列柔性化管理經驗也表明,其能夠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下一般組織機構管理上的基本形式。[1]高校教務管理活動開展中,柔性化管理也可以成為一個基本的管理選擇,進行柔性化方法的應用則是柔性化管理的前提基礎。從柔性化管理方法應用以及柔性化管理的優勢看,其能夠大為提升教務管理的人性化色彩,提升相應管理要求的貫徹、實施順利程度,削弱教務管理層面固有的一些阻力。而在教務管理效率較好提升后,教務管理層面的成本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但也要看到,柔性化方法的應用以及柔性化管理并不簡單,其也對于高校教務管理主體提出了很多具體要求。更為嚴重的是,高校教務管理層面本身存在一定不足,且相關不足已經成為了具體的教務管理問題。柔性化方法應用下,這些管理問題則轉化為了相應的難點性因素。無法對系列難點性因素進行有效破解時,高校教務管理中的柔性化方法應用也基本無從談起。
可以對教務管理產生影響的因素十分多樣,但教務管理理念的影響作為直接。[2]當前,高校教務管理理念依然較為陳舊,以人為本的教務管理理念也并未較好確立下來,這一狀態下,傳統的教務管理方法必然會被長時間沿用,而柔性化方法的應用空間則會被不斷壓縮,柔性化方法在應用上也會受到明顯的制約性影響。一方面,高校本身并未對新時期的教務管理改革事宜進行有效規劃,即便教務管理創新環境較為良好,緊迫感較強,但教務管理創新的驅動力并不明顯,陳舊的理念也會繼續影響各個層面與各個時期教務管理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務管理主體并未科學分析新時期教務管理層面出現的新變化,雖然部分高校的教務管理主體在實際管理中進行了方法的創新,但并將教務管理理念轉變作為基礎,柔性化方法的應用狀況自然相對較差。以人為本這一科學性較高的管理理念并未確立下來時,所謂的柔性化方法應用也缺乏有效支撐,柔性化方法應用上也會同既有教務管理理念產生很大沖突。
高校教務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較為明顯,這也成為了當前柔性化方法應用的難點性因素。雖然高校的性質為教育機構,但一直以來,其管理上的行政化色彩均較為明顯。教務管理主體本身具有很大的管理權力,由于行政化管理理念的影響極為深遠,教務管理權更加像是一種行政管理權,很多教務管理要求也與傳統意義上的行政管理要求、命令等極為相似。柔性化方法本身同行政化管理方法間存在明顯沖突,教務管理行政化色彩較為明顯時,管理層面很容易激發出一些具體矛盾,這一狀態下教務管本身的機械性特征也會越發顯著。柔性化方法的應用不僅需要對應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予以支撐,其同時也需要一個更為靈活的教務管理體系予以支持。一旦高校教務管理主體對行政化管理方法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且傾向于強化行政管理色彩提升教務管理效率時,教務管理層面的柔性化方法應用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柔性化方法的應用也會變得越發困難。
當前,很多高校教務管理的綜合服務屬性較低,高校內師生的對應需求也并未得到較好滿足,這不僅導致教務管理內涵變得十分單一,同時也對教務管理中的柔性化方法應用產生了很大制約性影響。教務管理需要具備服務、引導、監督、激勵、調整教學活動的基本作用,其中,服務層面的屬性凸顯是教務管理作用發揮的基礎。[3]但受制于固化的管理理念影響,以及行政化色彩濃重的管理方法應用,教務管理的服務屬性明顯不足。更為嚴重的是,部分教務管理人員并未找準自身管理定位,其也將自身置于一個絕對意義上的管理者地位,教務管理人員服務意識的喪失也導致教務管理綜合服務屬性明顯不足。從柔性化方法應用的角度看,教務管理綜合服務屬性較低會拖慢教務管理進程和效率,從側面上增加教務管理壓力,這種壓力很容易轉化為柔性化方法實際應用層面的阻力。教務管理綜合服務屬性較低也很容易引發具體的教務管理問題,這則會對柔性化方法的應用事宜產生直接影響。
柔性化方法在高校教務管理中的應用需要相應的教務管理理念作為支撐,因此,及時轉變教務管理理念成為了柔性化方法應用基礎。例如,吉林外國語大學自2018年更名后便在教務管理層面進行了改革,“以師生為本”這一教務管理理念的確立不僅為教務管理方法調整與優化提供了很好基礎,同時也為柔性化方法的應用營造了良好環境。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高校在教務管理相關柔性化方法應用層面更為關注選用什么的柔性化方法,以及怎樣進行柔性化方法應用,這種忽略教務管理理念轉變的做法并不可取。將教務管理理念轉變作為基礎,在“以人為本”相關教務管理理念驅動下進行柔性化方法的應用則較為可行。其它高校也應當圍繞著柔性化方法應用事宜,在充分結合自身教務管理實際狀況的基礎上轉變教務管理理念。一旦更為貼合柔性化方法應用的教務管理理念確立下來,高校在教務管理活動開展中也能夠掌握更多主動權,柔性化方法在教務管理中應用的順利程度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高校教務管理中,對教師群體進行的管理是主要內容,從管理關系上看,教師群體是實際意義上的“被管理者”。柔性化方法應用下,教務管理的動態進程中,教務管理主體應當同教師、學生群體間進行更為密切的溝通,教務管理溝通為基礎下進行協作式管理的做法也較為可取。柔性化管理秉承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的意志轉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4]因此,高校教務管理中可以將師生群體的自主管理作為具體柔性化方法應用途徑。但這種自主管理,亦或是基于高度自覺進行的管理依然要以溝通為基礎,以協作式管理為具體表現。具體來說,教務管理主體可以預先設立基本的教務管理目標,通過雙向溝通等途徑將教務管理目標、原則和基本要求等進行細致解讀。在此基礎上,教務管理主體可以賦予師生群體一定的自主管理權,從而體現出教務管理整體上的柔性化色彩,這對于緩解教務管理壓力,促進其它柔性化方法的應用也具有重要意義。
想要在高校教務管理進程中進行柔性化方法的有效應用,就需要不斷凸顯出教務管理的服務屬性,柔性化方法的應用也需要服務于教務管理綜合服務屬性的凸顯。例如,高校教務管理主體可以結合具體教務管理目標,進行教務管理影響因素,教務管理柔性化方法應用狀況層面的分析。在柔性化方法應用進程中,其需要對師生群體反映狀況,以及教務管理目標達成狀況等進行評價,從而在柔性化方法應用層面進行一些調整。教務管理主體也可以圍繞著具體教務管理主題同師生群體進行交流,對教師群體教學層面、科研層面的需求,以及學生群體知識學習上的一些需求進行獲取,從而選用更為科學和有效的柔性化方法。教務管理中與師生群體結合教務管理需求進行的探討,特別是對師生群體需求,以及教務管理策略選用層面意見的有效尊重都是柔性化方法應用上的基本形式。讓師生群體感受到被重視,且教務管理能夠更好服務于廣大師生,服務與整體教學時,柔性化方法的應用狀況能夠越發良好,教務管理中柔性化方法的應用價值也可以更好凸顯出來。
高校教務管理主體需要對柔性化管理,以及柔性化管理下的具體方法有更深認識,并積極在教務管理中進行柔性化方法應用嘗試。應用柔性化方法驅動教務管理時,教務管理主體也要對不同柔性化方法的實際有效性進行分析與評價,發現自身在柔性化方法應用層面存在的短板,總結柔性化方法應用層面的經驗。借助這一策略,教務管理中柔性化方法選用的針對性能夠更為明顯,高校教務管理主體的在柔性化管理層面也能掌握更多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