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蘭
(保險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一般情況下,“雙創”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早是由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所提出的。此后,雙創又在《政府工作報告》等場合中多次提出。到了2018年,“雙創”甚至成為年度十大經濟類流行語。當時,中國已經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更加強勁的推動力。這是最大的時代背景。其目的則在于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作為進一步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習近平主席說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雙創就代表著國家為人民指出的一個努力方向,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在內的所有人民群眾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雙創提出至今已經有了五年多的時間,契合時代發展背景,對人民生活和國家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也有很多高職院校學生愿意投身到時代大潮中去。但現實情況是,高職院校學生在該領域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很多學生對專業技能與就業創業之間的關系不甚明了。比如有的學生專業課學習成績較好,以為自己在就業創業領域就具備了無可置疑的優勢,不論在工作中還是創業時都過于自負,沒辦法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其次,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特長并不了解。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的現在,工作中需要團隊內部的精誠配合,創業時更需要比較專業的財務或營銷人員作為輔助。學生必須確定自身優劣勢,才能找準自身定位,與人配合起來才能暢通無阻,最終收獲工作或事業上的成功。第三,大部分學生社會經驗太少。毋庸諱言,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不良風氣,不論創業還是職場環境都比較復雜。有的學生在校期間做過兼職,見到了一些事情,就自以為掌握了企業運轉的“真理”,要么毫無防范之心,要么走上了邪路,最終都難免要吃虧。以上三個方面,都造成了高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普遍存在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又與高職院校不完善的教育方法有著很大關系。
高職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縝密的調查分析,深入了解學生就業創業的現狀,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標。以上提到的幾點是普遍現象,但不排除部分院校會存在特殊情況,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驹瓌t是,高職院校的眼睛不能只盯著學生的就業率,而是要在教育目標中充分考慮學生就業創業的質量。很多學生在畢業后急于就業或創業,看似形勢一片大好,但就業的離職率驚人,創業的成功率慘淡,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打擊,反而不利于其長遠發展,嚴重的甚至可能危害到社會穩定。對此,高職院校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例如,高職院校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為教育目標,同時劃定較為清晰的標準作為教育活動的依據。比如學生的專業成績應該達到什么水平,平時是否參加過兼職,是否積極參與校園集體活動,在兼職和集體活動中的表現如何,都可以作為考察或評價對象。對于不愿意參加兼職或集體活動的,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找到問題的癥結加以解決。在學生綜合素質達到一定水平后,就業和創業也就有了能力基礎,成功率都會有顯著提升,這時才能說就業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就業創業除了需要合理的教育目標,也需要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方法才能實現。高職院校應該想辦法建建立起保障機制,推動各種新型教育策略方法的出現。比如建設強大的師資力量和較為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優秀的教師隊伍能夠成為學生在就業創業道路上的引路人,幫助學生實現能力轉化。而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能夠激勵教師突破以往的窠臼,不用總想著過于死板的教學進度要求,更專注于學生能力的提升。
比如,高職院??梢詫⒔處煱凑帐谡n專業進行分組,然后邀請與各專業相關的行業工作人員為教師進行培訓。主要內容不是專業課程的基礎知識,而是這些知識在行業中到底是如何應用的。這樣一來,學生掌握某項專業技術后,教師除了通過考試來檢驗學生的成績,還能夠從就業創業的角度,為學生講解該項技術在相應環境下的優勢和局限性,學生不至于盲目。教師還可以利用在培訓中建立的聯系,決定是否邀請行業人員專門開設針對學生的講座,進一步提升學生認識。
上文已經提到,社會環境是異常復雜的。校園教育目標或策略方法再合理,如果只有“知識”,那學生的經驗仍然不足,有很大可能導致學生在創業中不知所措,最終失敗。當然,創業失敗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高職院校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如何面對失敗、及時止損,盡可能降低學生創業失敗的可能性。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高職院校要做好實訓基地的建設,鼓勵學生在這些平臺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學生創業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高職院校要做好積極引導,幫助學生解決。
例如,高職院校在發現某些學生有創業意愿時,可以及時介入,由專門人員負責對他們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梳理好內部組織架構、規章制度、業務方向、盈利模式等,最好能夠完成一份可行性報告和商業計劃書。在創業實踐正式開始后,學校應少介入、多觀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組織創業學生開會,了解現狀和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解決方案。在創業進行不下去時,學校要做好心理干預,既要防止學生因失敗的打擊而一蹶不振,也要避免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盲目堅持。
體驗與實踐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相對來說體驗的涵蓋領域更廣,而風險則要更小一些。學生因為專業技能、思維能力、資金基礎方面的不足,可供他們實踐的范圍是比較小的,也很難在某一個行業做得特別深入,這些都需要時間的積累。體驗則不同,高職院??梢詣撛O相應的環境,真實或虛擬的均可,讓學生成為某行業或某崗位的“中堅”。在體驗中,學生的心理負擔更小,身心參與度更高,嘗試的勇氣更足。他們更容易“碰壁”,但也能夠收獲更多的經驗教訓,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高職院??梢詫σ恍┨厣珜I教學進行“企業化”管理。依據學生水平和個人意愿,對學生進行定位,讓學生充任“企業”中的某一個“職位”,如“總經理”、“技術總監”等。每次實際操作課程,都作為“公司”的一個“項目”,全體學生都要按照“公司”的方式為“項目”的順利完成出力。而在實際操作結束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開總結會,“各部門”的“負責人”和“骨干”都要發言,總結經驗教訓,還要根據每個人的表現進行崗位調整。這就是一種虛擬化體驗,能夠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真實的就業創業環境。
現在社會上存在很多提供就業創業服務的組織機構,比如人才市場、創業孵化中心等,其服務的對象不只是學生,還有海量的社會人員。這充分說明,即使走上社會多年,人們仍然需要這些專業機構的幫助。對于尚未或剛剛離開校園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更是需要這些來自外界的幫助。高職院校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為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軟硬件支持,“扶上馬送一程”,幫助學生做好銜接。高職院校在這方面其實是有著一定的優勢的,學校更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往往能夠直達問題的根源。
以上文提到的想要創業的學生為例,高職院??梢越Y合學校實際情況,在院校中劃出一部分空間,作為創業學生的“辦公場所”。學生畢業前可以免租金,畢業后如果仍然需要的話,可以在租金等方面予以優惠。對于想要直接就業的畢業生,學校可以想辦法將一些校外優秀企業和校內創業公司召集在一起,讓它們與學生之間雙向選擇。確定加入校內創業公司的,學校可以給予進一步的指導,詳細介紹雙方情況,加深彼此了解,讓學生能夠盡快適應新環境并為公司創造價值。
綜上所述,就業創業的問題早已存在,但一直以來沒有得到充分重視。雙創的提出,創造出了新的社會風潮,也為高職院校的就業創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雙創的主體是人,所以高職院校在教育中也要以人為本,策略措施都要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學生在就業創業中的成長提供強力保障,既為學生的未來負責,也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素質過硬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