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景麗 李海蓮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 內蒙古·錫林浩特 026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原有的養老模式已經不適合當前的養老需求,體現了當前社會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家相繼出臺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文件,以推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模式,主體仍然是中國人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即“9073”模式,指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養老服務,3%選擇機構養老,這與老年人的傳統觀念、經濟條件、身體機能和家庭關系等密切相關。[1]近年來,由于家庭規??s小和4-2-1的家庭結構導致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對專業化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國原有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選擇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將是必然,尤其是社區養老更受老年人青睞。
目前我國開展的社區養老服務并不普及,服務質量尚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需求。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社區內的居家養老服務和養老機構較少,遠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因此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是全國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已在積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初見雛形,但由于地區差異、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當前社區養老的發展仍然未能滿足老年人的全面需求。尤其是錫林郭勒盟牧區的老年人因為地域、生活習俗、外出打工和求學需要等,傳統牧區養老已無法滿足其需求,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適宜我盟牧區養老新模式,提高牧區老年人的養老質量。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錫林郭勒盟,地廣人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并未形成規模,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了居家養老,選擇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并不多。據統計,錫林郭勒盟牧區總人口約20.5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3萬人,一直延續著家庭養老的傳統習俗,是牧區主要的養老模式。但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信息化時代到來、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牧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傳統的牧區生活和養殖業受到巨大沖擊,許多青壯年勞動力入城務工、學齡兒童外出求學,因而出現牧區家庭只有留守老人、婦女和幼童,導致人口的空心化,[2]這給牧民的老年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鑒于此,錫林郭勒盟政府積極推進牧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扶持民建公助、公建民營的牧區養老服務中心,探索“集中聚居、分戶居住、養老育幼、多元運營”的牧區養老服務新模式,實現了由傳統牧區養老向轉移進城養老的轉變。截止到2019年9月,已有錫林浩特市愛祺樂牧民養老園區、阿巴嘎旗哈樂穆吉養老服務中心、蘇尼特右旗牧民家苑、西烏珠穆沁旗百思樂牧區養老園區、鑲黃旗都蘭牧區養老服務中心、正鑲白旗區域性綜合牧區養老公寓和正藍旗蒙龍養老院等7所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投入運營,就地就近招收附近有需求的牧區老年人入住,據調查,目前已入住牧區老人約2500人,入住率大約為70%。
錫林郭勒盟地區的這種牧區養老新模式可以歸入社區養老范疇,但是又有所不同。社區養老分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社區養老機構兩種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指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機構、法人團體或者個人,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社區養老機構是指具有日間照料功能,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顧或者康復護理的機構,主要形式為托老所和日間照料中心,服務對象為家庭日間暫時無人或者無力照護的社區老年人。而錫林郭勒盟的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均為新建的老年型社區,入住的老人攜家人居住在養老公寓,屬于居家式養老;社區內設有牧民養老服務中心、老年養護院、日間照料機構、醫療康復機構等功能性部門,具有養老機構的特點,因此不僅能滿足牧區老年人多方位的養老需求,還滿足了他們育幼助學的需求,可稱之為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推進了牧區特色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錫林郭勒盟7所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在建設規模、設施配備、運行機制、服務特色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基本都能夠滿足牧區老年人的養老、陪讀、育幼需求,不過還存在醫養結合不夠、智慧化養老服務少、專業的養老服務人員缺乏等問題,是下一步需要政府和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重點解決的問題。
2.1.1 加強醫養結合建設,健康養老
7所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的醫療康復條件不足,距離醫養結合有一定差距。醫療條件相對較好者按一級醫院標準建有園區醫療服務機構,設施配備較齊全;或設有康復中心/健康服務中心,開展拔罐、針灸、火療等中蒙醫傳統療法、現代康復療法和健康保健等工作,但是存在醫護人員數量少、職稱低,開展的醫療康復有限,依據老年人需求開展上門服務更有難度。醫療條件不好者則幾乎沒有開展醫療康復活動,僅僅有健康咨詢和保健指導,且沒有普及。設有老年養護院的更少,只有1%的老人能入住,無法為更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良好的醫養條件。
因此需要加強醫養結合建設,每所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應該按一級醫院標準配備醫療服務機構,配全醫療設備和專業人員;康復治療中心可單獨建設或與醫療機構合并;每所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應根據需要開設不同類型的老年養護床位,配備專業技能強的老年照護人員,為附近牧區無人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入住和醫養條件。這樣才能把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醫療康復機構的功能相結合,實現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的對接,將養老、醫療、康復、養生融為一體,真正做到健康養老,使牧區老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2.1.2 健全文化娛樂設施,文化養老
老年人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愈來愈關注精神需求。老年人能以積極的心態參與文體娛樂活動、持續汲取文化營養、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等,必將對其身心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3]錫林郭勒盟大部分的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比較注重文化養老,建有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有蒙文書)、學習室等文化娛樂場所,配有電視機、DVD、蒙古象棋等娛樂設施。有別出新裁者在社區綠地上搭建蒙古包,可以舉辦蒙古特色的室內活動(手工藝品縫制、編馬編、蒙古象棋比賽等),開展馬奶療法,或者單純聊天喝奶茶,等等活動,給牧區老年人帶來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是牧區養老服務新模式的創新之處,也是牧區老人進得來、留得住的原因之一。但調查中發現,少部分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的娛樂場地和設施相比入住老人的數量來說還顯得不足,不能夠滿足更多老人的需求,應根據入住老人數量和需求增設娛樂設施;在為老人提供蒙古風俗的娛樂活動外,應引導老年人互學互助,學習書法、舞蹈、民俗飾物和手工藝品制作等;可以按照個人所長組織老人成立文化娛樂活動小組,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愉悅身心。只有老人真正參與其中才能做到文化養老,使老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
2.1.3 建立智慧服務平臺,智慧養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智慧養老成為熱點。智慧養老是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安全保障、娛樂休閑和學習分享等諸多方面的需求提供便捷、高效、靈活的服務與管理。[4]智慧養老是錫林郭勒盟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的短板,只有少數建立了智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便民為老服務平臺,運營和管理水平不高、可調用的資源不足、開展的老年服務內容不全面,將會制約牧區養老服務的良性發展。因此,這也是當地政府和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最應該關注解決的問題,應在每個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建立一個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或服務中心,提供社區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使老年人通過智能手機或一鍵通呼叫器等智能設備,享受點餐送餐、打掃衛生、代購商品、緊急求救、健康咨詢等服務。根據老年人不同需求配備生活照料、老年養護、求醫問診、安全監控等服務窗口,做好分類管理,便于及時、快捷提供相應服務。借助智能通訊、互聯網平臺和物聯網技術等,使入住養老園區的牧區老年人在滿足生活需求、享受智能居家養老服務的同時,還能滿足精神層面的需要,因此智慧養老可提高老年人的居家養老質量,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安。
對7所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的調查顯示,涉老服務專業人才嚴重不足,不僅是老年照護、醫療康復人才不足,專業的管理人才同樣缺乏,且存在學歷偏低、持證率低、職稱偏低、專業服務技能和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導致醫養結合程度不夠,難以承擔失能、半失能和重病老人的專業照護工作;對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的運營和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已成為牧區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所以需要進一步提升涉老服務專業人才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赏ㄟ^加強專業技能培訓、開展服務能力競賽、增加獎罰力度等方式方法來提升在職人員的專業化服務能力。更為關鍵的舉措是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引進高學歷專業對口或者經驗豐富的涉老服務專業人才,壯大牧區養老的服務隊伍,提升專業服務水平,推進牧區養老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牧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錫林郭勒盟重點打造的民生工程,“集中居住、養老育幼、政府扶持、多元運作”的牧區養老服務新模式改變了傳統的牧區養老模式,醫養結合、養老、陪讀育幼、民族特色服務吸引了大批牧民進城養老,雖然在很多方面還存在不足,有待改進和提升,但基本上實現了牧區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安”的夢想。我們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每個牧區養老服務中心/園區的努力下,牧區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會更好,使牧區老年人享受幸福的養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