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自然資源廳近日印發了《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技術指南(試行)》,這是我國第一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技術指南,標志著我國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將開始進入“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階段。
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建設美麗中國、構建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全國各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啟動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但是,由于各地對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認識不一,又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驗收標準,生態修復缺乏整體的系統性,碎片化現象較為突出,項目驗收隨意性較大。
一些地方甚至把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等同于過去的礦山環境治理項目,只是簡單地填坑栽樹種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質量和效益。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履行自然資源部門“兩統一”職責,規范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全面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相關單位編制了《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技術指南(試行)》,對甘肅省各類自然保護區(地)生態修復項目(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全方位系統綜合治理修復工程)的驗收辦法和技術要求進行了明確規定。
據了解,該《指南》共分為適用范圍、驗收辦法、分類項目驗收技術要求、引用規范及標準、術語和定義等內容。
《指南》由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組織,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