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芳
(甘肅省舟曲縣第一中學,甘肅 甘南 746300)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自身的教育理念,從文科思維的角度進行轉化,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科中創新的重要性。通過對于語言文字的綜合應用,進而使學生形成善思的良好品質,去放開身心,放開懷抱,在“廣”“厚”“博”“深”的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科素養,在創新思維的映射下喚起高中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而不是將其視為機械性的知識學科,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更多的溫度。以下從實質性的思維培養策略進行解析,談談創新思維的培養過程。
針對高中的語文教學內容,教師面對高中生的思維培養需要從課文閱讀的角度出發,從核心內容知識來拓展教學,對語文材料進行綜合使用。在高中生感興趣的基礎上來進行文字的轉化,將抽象的教材文字整合成圖像,在詩情畫意的教學中能夠凸顯出語文的學科價值,學生更加能感受到語文之美。這一發現過程也是語文創新思維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教學內容,挖掘教材課本中體現的創新精神,在創新的視角下來進行語文表達與語文學習,改變傳統高中教學中體現出的思維定式。于此,能夠有效使高中語文教學更為靈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量,面對整體的教學環節來讓學生能從邏輯上進行思考,以理解為核心來展開創新思維教學活動。
舉例而言,在必修一《雨巷》的學習中,學生透過詩歌中描繪的雨巷場景,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姑娘”這一意象形成了鮮明的印記,在詩歌意象的描繪中,對“愁怨”“彷徨”“彳亍”等詞匯能夠形成良好的理解,激發對朦朧美的感受,在字里行間領會到作者的抒情與表達。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能夠創造性地理解與挖掘這一詩歌中的音律美,在纖細婉約的藝術風格中去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嘗試應用不同的角度去“發現”教材課文,去“發現”語文,在原則的導向下,能夠給高中生的語文學習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有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應將主題的教學內容、目標與學生的實際狀況整合在一起進行考慮,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土壤,用更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來促使高中語文教學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思考題型的布置,讓高中生去主動挖掘內容中體現的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去進行多方面考慮,在梯次性的問題設置中來完成教學引導,主動去理解與吸收問題中的知識內容,從思維的鍛煉上來讓學生獲得優良的學習體驗。而思考題也能給高中生創造一個想象的空間,在理論的指導下幫助其驗證想法的合理性。另外,通過課堂中的集思廣益,也能給學生創造更理想的理解環境,在注重思考的引導中選擇多樣的教學方法,在考查語文綜合能力的同時去進行創新化的思維實踐。
舉例來說,在必修三《琵琶行》的教學中,教師在問題設置下可以有效引領學生的思考,從文章的背景出發:開場時作者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對琵琶女的琵琶聲描寫運用了哪些手法?插敘琵琶女的人物背景有何意義?整體上這一首樂府詩的結構應如何進行剖析?在一系列思考題的設置中,能夠在問題的導向下促進高中生的思考與理解,從思維層面做出教學解讀。此外,通過課文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語文素養的滲透下能夠去通過創新思維進行文化分析,進而達成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目標。整體上,通過思想的闡釋,能夠通過問題的方式來使學生接觸到作者的情感,與傳統教學模式形成較大的差異,體現為語文教學在思維培養上的創新。
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通過教學情境來導入,在發散性的思維講解中,來促進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從逆向思維、聯想思維、模塊思維等方面來展開,使高中生能夠更為全面、客觀地思考語文內容。通過獨立化、自主化的思考來讓學生理解創新思維的客觀規律,用常用的思維方式的學習來應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調整。因此,在教學情境的創造中,能夠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對不同思維方式的應用來加深學生的學習體會,理解思維教學的共性與個性,繼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索、求知、鉆研的精神,在進取與創新中優化語文教學效果。
舉例說明,在必修一《包身工》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有良好的知識理解,教師需通過時代背景介紹來為學生描述當時的社會景象,反映了在特殊歷史時期下底層人民的艱辛。于此,通過創造出當時的情境,在黑暗面現實的渲染下,學生能夠看到“包身工”與資產階級的對比,從不同的人群角度去分析這篇課文。教師還可以將學生代入到當時的作者身份下,探究是否能尋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揭露這一罪行,使更多人關注這一類社會問題,在教育與觀念的缺失中如何才能去優化社會環境。從這一類想象中進行展開,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的理解與想象,在教學中創新思想,嘗試用新穎的方式去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做到實際上的創新思維培養。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一俗語就是對合作智慧的概括。而語文教學中,也是需要合作模式來構建學生之間聯系的,在思想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教師能夠去進行引導與點撥,為高中生創造出更好的教學環境。在尊重與維護他人個性的前提下,高中語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展示自身,表現個人在思維上的獨特性,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能夠去加深對問題的思考與理解。而合作交流也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自由的學習環境,在緩解高考壓力的同時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設置小組合作模式,對于《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類相對晦澀難懂的內容可以去更充分地展開談論,讓學生從文中的不同人物背景、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事件帶來的影響等多方面展開論述,在教學中進行優化。在思維的交換與理解中,學生能夠學習到他人的思考模式,創新性地對課文提出不同的見解,從而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習效果,從感性思維與理解思維、個體思維與團隊思維的結合上去理解文學。以此,能夠逐步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思維,對學生的人生成長軌跡起到重要的作用。
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從廣泛性、滲透性、交流性等方面進行拓展,針對教學中的各個節點,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通過創新精神的貫徹與落實,調動高中生的思想,去進行創造與渲染,在語言的表達優化中學習不一樣的語文技巧,為瑰麗的語文世界增光添彩。而教師也需要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思維培養中讓學生能夠準確分析與把握語文內容中的情感,理解其表達意義與表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