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新根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江蘇 蘇州 215131)
語文課程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這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不少語文教師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上顯得平淡而單一。比如教學散文《散步》,有的老師就直接問學生學完這節課有什么感想,學生回答說要尊老愛幼,老師說對的,我們一定要尊敬老人;再如教學人物傳記《鄧稼先》,有的老師在課堂快要結束時總結說,同學們一定要學習鄧稼先的愛國主義精神。不能說兩位老師的課堂德育滲透沒有任何效果,但無論是學生談學習感想還是教師進行課堂小結,這樣的滲透形式都是單調低效的,不能有效驅動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筆者認為,如果語文教師能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采用“走”“聽”“辯”“說”等有創意的方法,那么,語文課程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就會變得生動而豐富。
語文情境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目標,從教學實際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和氛圍,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語文素養、心理機能的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情境教學法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等特點,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情感共鳴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必局限于教室,有時將校園一景引入教學,師生在其中品讀文字,碰撞思維,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教學著名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蘿瀑布》,就可以充分利用紫藤長廊。
我校博聞樓東南有一條紫藤長廊,四月的紫藤花開得正艷,芳香四溢,引來蜂飛蝶舞,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對于因“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而長時間居家學習、剛剛回到學校的學生來說,是多么美好有力的生命教育!此時,教師就可以將課堂移到紫藤蘿長廊中。上課伊始,教師將學生帶到距離紫藤長廊約50米的地方,讓學生在稍遠處觀察紫藤蘿的花色、花型,然后再讓學生從紫藤蘿長廊的北端慢慢走到南端,從紫藤蘿花香中穿行。隨后,教師請學生坐在紫藤架下的石板凳上,組織學生朗讀、賞析描寫紫藤花的句子,學生在紫藤花下賞析描寫紫藤花的句子,心情舒暢,思維變得十分活躍。教師又組織學生討論文中“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認識到在我們的人生中遇到不幸是正常的,我們要坦然面對。在此基礎上教師聯系“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讓學生討論這次疫情對我們來說是“幸”還是“不幸”。有的學生說這次疫情讓我們被困家中,無法自由走動,無法到校上學,這是“不幸”;但是,在這不幸中,我們得到了父母更深情的陪伴,得到了老師細致的居家學習指導,這是“幸”。特定的情境,引發了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深度思考,這樣的教學既有情境美又有情感美,達到了文學與思想的共振熏陶,可謂美不勝收。
美國學者丹尼斯指出,“從小學到大學,大多數人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傾聽來進行的”。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可見,學會傾聽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使他們樂于傾聽、學會傾聽、善于傾聽呢?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媒介迅速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途徑豐富多樣,語文教師要善于拓寬學生傾聽的渠道,讓學生在傾聽中提高語文素養。
聽老師當堂朗讀課文、聽播音員的吟誦錄音等是語文學習的傾聽形式,“聽書”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讀書形式。我們提倡閱讀紙質書籍,但有時改變一下名著閱讀的方式,對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是有幫助的。比如在今年初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期間,我校初二語文教師布置學生居家閱讀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這部書三卷本,100萬字,所寫內容距離現在的學生也比較遠,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讀書,教師從一些聽書APP中選擇了優秀的朗誦片段推薦給學生,學生通過直播教學軟件收聽。一位教師選擇的是主人公孫少平勇救落水同學侯玉英的一段音頻。
少平在暴風雨中大聲向對岸喊:“你先堅持一下,我過來了!”
他喊了一聲后,就撲入了洪水之中——一個浪頭很快把他整個吞沒了……
還好,他又鉆出了水面!……
謝天謝地,他終于上岸了!他用手摸了一把臉上的泥水,就撒開腿朝那個土臺上面跑去。
……
少平飛快伸出手,把她從土臺子下面拉上來。
聽完這一段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文字后,教師組織線上討論:跛腳同學侯玉英曾經揭露過孫少平在分配勞動工具時的“不公”,將好的勞動工具分給了郝紅梅同學,孫少平應該恨侯玉英。為什么在侯玉英落水后,孫少平還冒著生命危險救她呢?討論交流后學生形成了共識:孫少平心胸寬廣,不計前嫌,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勇敢無畏。具有如此高尚人格的青年,無疑是我們青少年學習的榜樣。
經歷了這次聽書活動,學生的讀書熱情也高漲起來,不少學生在聽書之后又翻開了原著,再次品讀起感人的文字。事實證明,適當改變閱讀的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
傳統語文教學以老師為中心,學生跟隨老師的思想和節奏被動接受知識,學生必然感到語文學習枯燥無味,產生消極和厭煩的情緒,從而影響到興趣和效率。同時,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我們培養的學生往往是解題答題的高手,在語言表達方面卻常常力不從心,或邏輯性不強,或表達方式欠缺,或缺乏自信。如果偶爾采用課堂辯論這一形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表現欲望,用生動的方式將智慧和思想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那么這種形式必然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為語文課堂增添一份活力和激情。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部編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學習形式。組織好語文綜合性學習,還能增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我們就可以將辯論這種學習形式引入綜合性學習。
在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綜合性學習“走進小說天地”的教學中,一位教師選取了孫悟空、魯達、諸葛亮、保爾等中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結合當時的熱點話題“英雄”,讓學生辯論他們是不是真正的英雄。在圍繞《水滸傳》中魯達這個人物開展辯論時,有的學生說其嫉惡如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真英雄;也有同學說魯達不是真正英雄,因為他處理問題的方式粗暴簡單,打死了人卻溜走了。在學生爭論之后,教師屏顯習近平總書記論述“英雄”的幾句話,“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習總書記所說的“英雄精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是心中有責、敢于擔當的敬業精神,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對照習總書記的論述,學生再次展開辯論,對當代英雄的認識逐步走向了深入。
通過辯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均得到鍛煉,集體主義精神也得到鍛造。
不少語文教師無視課文中的插圖,其實插圖是語文課程資源之一,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可以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思想性。對插圖的合理利用,是一種藝術。比如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一課,文中就有一幅牧羊人植樹的繪本插圖,此圖中主人公艾力澤·布菲出現了五次,每次動作都不一樣。一位教師巧妙利用了這幅插圖,他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環節,請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和繪本,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述植樹牧羊人的動作。某學生這樣描述:
艾力澤·布菲深吸一口氣,雙手握著鐵棍,將其高高舉起,又將其重重戳入泥土中。然后,他又重復剛才的動作,一下,兩下,三下……地面終于被戳出了一個碗口大的坑。他彎曲左腿,慢慢蹲下,將鐵棍放在坑旁,緊接著又將左膝跪到地上,右手將一顆橡子放進坑里。最后,他用雙手將坑仔細蓋上泥土。
聽完這名學生的描述,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艾力澤·布菲這樣做,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充分認識到了艾力澤·布菲身上具有的一絲不茍、堅持不懈的奉獻精神。這樣,通過“說”插圖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滲透的目的就順利達到了。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程資源既關乎課本內外,也涉及課堂內外、校園內外,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會越來越豐富。只要我們牢記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不斷探索,就會創造出更多在語文課程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