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 江蘇 無錫 214122)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對外貿易總量呈逐年上漲趨勢,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0.51萬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4.62萬億美元,增幅超過8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但是,2008年的經濟危機和近年來的國際形勢,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了不小影響。并且隨著國內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加深,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摩擦問題將無法避免。因此,準確的把握國際貿易的發展態勢,制定適合我國的產業發展戰略,將成為持續提升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關鍵。
據統計,1981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已占總出口額53.4%的份額,第一次超過初級產品的出口份額。在此之后,工業制成品出口比例逐年增長。2001—2017年,我國初級產品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5.6%下降至5.2%,與此同時,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74.41%增長至94.8%。可見我國出口商品的重心已轉向工業制成品,且兩者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差距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也表明我國徹底打破了以初級產品為主的出口格局。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豐富又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使我國出口商品中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占比很大。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弱點使該類產品的對外貿易收益增長小于規模增長,國內勞動力的價值無法完全體現。盡管如此,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準入條件較低,使該類產品的生產仍占據重要地位。
本文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來計算一國某一時期某種商品的比較優勢,計算公式為
其中,Xij為i國j產品的出口貿易值,Mij為i國j產品的進口貿易值。數據統計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進行分類,得到各類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TC值。

表1 2010—2018年我國初級產品的TC值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表2 2010—2017年我國工業制成品的TC值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可見,我國在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兩大類的比較優勢都不明顯,且沒有處于較強出口競爭力的產業(TC>0.8)。我國對外貿易總量雖然呈增長趨勢,但是就商品結構和產品國際競爭優勢來看,都不處于有利的地位,這樣很難形成持續的增長動力。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出口產業格外重要。

表3 2007—2018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情況
資料來源:WIND數據庫。
隨著創新創業政策的引導和國家對于高新技術產品研發投入的增加,同時借助國內較為成熟的加工貿易市場,我國出口貿易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量逐年增大。201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總額為6 674.28億美元,接近2007年的兩倍,出口額增速達到10.60%,該類產品出口貿易增長勢頭迅猛,發展前景良好。
我國是人口大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商品,這與我國依靠“人口紅利”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理念一致。但是,隨著國內以及國際市場
中勞動力和資源成本的提升,勞動密集型商品的比較優勢在逐漸弱化,我國也將逐漸尋找出新的比較優勢產業,以持續提高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典型特點是依托低成本要素形成的比較優勢。然而,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弱化,我國不得不培育新的比較優勢產業。通過產業的轉型升級,包括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提升產品質量等,避免在傳統比較優勢弱化之后出現優勢產業斷檔等風險。
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之初的內在動因主要是“政策紅利”,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國家各種優惠、補貼等激勵政策。隨著“政策紅利”的逐漸弱化,這些由國家政策扶植起來的產業的發展將會受到一定的阻力。目前,正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將會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新動力。一個更加完善、更加健全的對外貿易體系推動著我國對外貿易內在動力向“制度紅利”進行轉變,如上海自貿區、海南自貿區就進行了放松管制、強調市場管理的改革,借助“制度紅利”發展進出口貿易。
我國應當轉變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產業,即借助內生比較優勢理論,加快培育以創新驅動為主導的產業,改善目前“模仿式創新”的局面,將創新驅動對外貿易增長。因此,我國須加強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培養、引進高新科技技術人才,研發高質量技術密集型產品,使我國對外貿易從勞動數量多的比較優勢轉變為人才質量的比較優勢。
目前,我國經濟市場活力十足,但在初次分配上,效率和公平還未形成有機的統一,而且收人分配不均衡等問題還有惡化的趨勢,完善對外貿易體系迫在眉睫。同時,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為民營中小企業,想要提升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更應完善金融市場結構,為民營中小企業創造更大、更公平的發展空間
在競爭優勢理論中,產業集群和機遇被認定為影響對外貿易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產業集群為各類產業的信息溝通與傳遞提供了平臺,有利于控制產業間的交易成本,為企業調整經營方式創造條件,并通過增加集群內各產業的競爭,推動企業創新,使各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的專業化競爭力得到提升。目前,我國的企業結構大多較為分散、產業集中度不高,市場競爭力及應變能力弱,很難形成規模經濟。因此,我國利用好經濟開發區的地域優勢,加強各產業的整合力度,聚集分散的中小企業,形成大型集團,從而擴大產業規模。隨著規模經濟企業的出現,產品的成本會降低,競爭力也會增強,很有可能培育出集群內產業新的比較優勢,這將有利于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