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穎豪 梁麗婷 伍冬妮
1.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疼痛科,廣東肇慶 526060;2.廣東省肇慶市中心血站,廣東肇慶 526000
肩關節周圍炎也稱為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出現廣泛性無菌性炎癥,導致關節長期疼痛,活動受限[1]。根據其病理發展過程,可分為急性期、粘連期和恢復期,粘連期患者既有關節疼痛也有活動受限,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2]。目前對于肩周炎的治療多以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緩解疼痛,聯合功能鍛煉恢復關節活動度為主,但受藥物副作用和患者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有限。祖國醫學認為,肩周炎病因在于“風邪”“濕邪”,病機在于“經絡受阻”“氣血滯留”,祛風除濕、舒筋通絡可從病因病機上對肩周炎疼痛和活動受限起到改善作用[3-4]。經筋刺法消散筋結,暢其經脈,對氣血受阻的疼痛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雷火灸溫經通絡、扶正固本,在治療各類關節炎疾病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5-6]。本研究將經筋刺法與雷火灸聯合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顯著,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且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選取2018年7 月~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粘連期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男25 例,女55 例,年齡42 ~59 歲,平均(52.8±7.4)歲。
納入標準:(1)年齡≥18 歲;(2)符合2013 年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肩周炎中、西醫診斷標準[7],西醫診斷標準:除外手術史、創傷史之外的,肩關節周圍組織疼痛或牽涉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周圍組織壓痛明顯,肩關節周圍肌肉痙攣,影像學檢查顯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鈣化,肩關節囊變??;中醫診斷標準:年齡在50 歲左右,有風寒濕邪、氣血虧虛者,肩關節周圍組織疼痛或牽涉痛,夜間尤甚者,肩關節活動受限,有“抗肩”現象者;(3)處于粘連期,即單側肩關節活動范圍受限,病程2 ~5個月。
排除標準:(1)近期接受過系統治療者;(2)合并有上肢骨折、脫位等骨傷疾病者;(3)存在頸椎病、肩袖損傷、腦卒中后遺癥等活動受限者;(4)合并有嚴重系統性疾病、消化道出血者;(5)其他不適宜納入研究者,如依從性差、藥物過敏、拒絕接受經筋刺法或雷火灸者。
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13 例,女27 例,年齡43 ~58 歲,平均(51.5±8.0)歲,左肩13 例,右肩27 例,平均病程(3.62±2.71)個月。觀察組中男12 例,女28 例,年齡42 ~59 歲,平均(53.2±7.6)歲,左肩11 例,右肩29 例,平均病程(4.05±2.59)個月。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年齡、發病部位、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和功能鍛煉進行治療。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H10970209)100mg/次,1次/d,口服。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鍛煉方式包括:(1)蝎子爬墻。囑患者面向墻壁站立,健側手掌扶墻,患側手掌貼緊墻面向上爬行,疼痛難忍時,原處停留待有所緩解后繼續向上爬行,到達最高點時緩慢向下爬行[8]。(2)大鵬展翅。囑患者面向墻壁站立,患側肩關節循序外展,疼痛難忍時,原處停留待有所緩解后繼續外展,到達最高點時緩慢放下[9]。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經筋刺法和雷火灸進行治療。經筋刺法:囑患者坐位,依據患者主訴最疼痛的部位,聯合查灶陽性反應部位作為針刺點,使用1.5 寸毫針,根據針刺點不同,采用不同刺法針刺,針刺完成后紅外光照射肩部20min 后起針。雷火灸:囑患者坐位,點燃1 支藥,在距離皮膚3cm左右旋轉移動,直至皮膚熏紅,然后用雀旋灸法,距離皮膚1.5cm,每雀啄7 次為1 壯,期間手壓皮膚,每穴(大椎,肩井,肩俞,曲池)雀啄9 壯,然后溫灸20min。經筋刺法和雷火灸均1 次/d。
所有患者均治療4 周。
1.3.1 臨床療效 根據1994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骨傷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ZY/T001, 9-94)》制定臨床療效標準,具體為: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功能改善;無效,肩部疼痛未減輕甚至加重,肩關節功能未改善甚至受限范圍增加。治愈+好轉=總有效,以總有效例數/總樣本數×100%記為總有效率,以評價臨床療效。
1.3.2 疼痛程度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囑患者在標記有0 和10 刻度的紙條上,根據疼痛主觀感受劃線,0 表示無痛,10 表示劇痛難忍,根據患者標記位置,記錄VAS 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10]。
1.3.3 肩關節功能 采用Constant-Murley 肩關節功能評分法評價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情況。該量表包含疼痛、日?;顒铀?、抬肩范圍、向前抬肩角度、側方抬肩角度、外旋程度、內旋程度、肌力,量表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肩關節功能越好[11]。
1.3.4 安全性 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密切觀察不良反應,包括皮膚燙傷情況、出血血腫、暈針、斷針等,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并記錄。以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記為不良反應發生率,用來評價安全性。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0.0 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且觀察組患者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
治療前,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且觀察組患者Constant-Murley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無不良反應發生,觀察組患者出現1 例皮下血腫,血腫原因為患者未按醫囑按壓針刺部位,考慮到青紫面積較小,未做特殊處理自行消退,除此之外無其他不良反應發生。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13,P=0.314)。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onstant-Murley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onstant-Murley評分比較(,分)
?
肩周炎在急性期時,疼痛明顯,但活動范圍影響較小,多數患者自行口服止痛藥而未及時就診,導致發展成為粘連期。盡管粘連期肩周炎疼痛較急性期有所緩解,但活動受限明顯,肩關節周圍組織粘連嚴重,此時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效果不甚理想,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及時松解粘連的肩關節周圍組織,是治療粘連期肩周炎的重點[12]。既往采取功能鍛煉的手段改善肩關節活動受限,其機制也是逐漸增加活動范圍,主動松解粘連組織。但功能鍛煉對患者依從性要求較高,多數患者中途因疼痛而動作不到位,甚至放棄鍛煉,造成治療效果個體差異較大。
《黃帝內經》的《靈樞·經筋》篇有對《靈樞·經筋》的論述,《靈樞·官針》篇有針刺治療經筋疾病的介紹。肩周炎的臨床表現與經筋理論密切相關,肩周炎的疼痛、壓痛與經筋癥候的“轉筋”“筋急”相對應,肩周炎的活動受限與經筋癥候的“不可屈伸”相匹配[13]。
隨著中醫理論研究的深入,現代醫家認為,以痛處為腧,不必受經穴所限,以痛為輸;消散筋結,靈活施法,以通為用是經筋治療的原則。因此,目前已有眾多學者利用經筋刺法治療肩周炎,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4]。雷火灸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利用明火懸灸,通過燃燒時熱量將藥力帶入腧穴,起到補中益氣、散結驅寒的效果。目前已被用于兒科疾病、婦科疾病和骨傷科疾病的治療中[15]。本研究取經筋刺法的“消散筋結”和雷火灸的“溫經通絡”,聯合用于粘連期肩周炎的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本研究發現,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高于對照組。這說明,與傳統治療方法相比,經筋刺法聯合雷火灸治療粘連期肩周炎效果更明確。此外,在對比VAS 評分時發現,盡管兩組患者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但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經筋刺法通過在“痛”“結”處施針,解除粘連的橫絡,以“通”治“痛”;雷火灸通過溫熱刺激改善肩關節周圍血運,緩解因缺血引起的疼痛,借助熱力使病灶周圍形成高濃度藥區,直接作用于患處。二者聯合使得粘連期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有所減輕。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經筋刺法聯合雷火灸對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也有顯著的效果。以往研究[16]證實,肩周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依從性不好,主要與疼痛有關,功能鍛煉過程中的疼痛,往往使患者放棄功能鍛煉。經筋刺法聯合雷火灸緩解了患者的疼痛,一方面可促進患者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另一方面,經筋刺法聯合雷火灸通過松解粘連、改善血運,也對患者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具有益處。
此外,本研究也觀察了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結果顯示,盡管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也應注意到,觀察組患者出現1 例皮下血腫,這提示,經筋刺法為有創治療方法,治療結束后除常規囑咐患者按壓針刺部位外,還應加強觀察,對于出血患者應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經筋刺法聯合雷火灸治療粘連期肩周炎效果確切,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癥狀,改善肩關節功能,且無明顯副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經筋刺法屬于有創治療,在施針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者反映和針刺處變化,起針后應囑咐患者按壓5min,待確認不再出血及無其他不良反應時方可離開,以保證治療期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