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萍 郝欲珍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湖北襄陽 441000
帕金森病屬于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見于60歲以上老年群體,其中65 歲以上老年群體患病率達到1.7%,患病后患者多存在吞咽功能障礙,其發生率達到82%,不僅影響患者飲食攝入和吸收,嚴重者還可能出現食物誤吸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為避免帕金森病患者因吞咽障礙出現以上情況,加強床旁吞咽功能篩查具有重要意義。臨床在治療主要以腦深部電刺激物理療法和藥物療法為主,而治療期間還需加強康復護理,方能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礙[1-2]。本研究收集2017年5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帕金森患者,對帕金森病床旁吞咽功能篩查康復護理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5 月~2019 年2 月我院接診的100 例帕金森患者,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我院檢查均確診為帕金森;(2)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心臟病、肝腎功能障礙;(2)臨床資料不全;(3)不配合者;所有患者家屬詳知此次研究內容后自愿參與,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均分為兩組,對照組50 例,男26 例,女24 例;年齡52 ~83 歲,平均(67.5±6.3)歲;病程1 ~8 年,平均(4.5±0.7)年;Hoehn-Yahr 分級:25 例為Ⅰ~Ⅱ級,25 例為Ⅲ~Ⅳ級;觀察組50 例,男25 例,女25 例;年齡52 ~80 歲,平均(66.2±6.0)歲;病程1 ~6 年,平均(3.5±0.4)年;Hoehn-Yahr 分級:27 例為Ⅰ~Ⅱ級,23 例為Ⅲ~Ⅳ級;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Hoehn-Yahr 分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床旁吞咽功能篩查 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患者吞咽功能進行評估,(1)間接吞咽評估。①患者保持60°斜度坐位姿勢,測試患者注意力保持能力,測試時間為15min;②對患者嗓子清晰度進行測試,測試次數保持在2 次以上;③測試患者口水吞咽能力;④觀察患者口水控制能力;⑤測試患者發音力量、清晰度;每項各1 分,滿分為5分;(2)直接吞咽評估。讓患者食用液體食物、糊狀食物及固體食物各半勺,分別測試患者吞咽能力;吞咽功能劃分為3 級,0 分無法吞咽,1 分吞咽緩慢,2 分吞咽無障礙;咳嗽:吞咽前后無咳嗽癥狀;1 分無咳嗽癥狀,但存在流口水情況;流口水:0 分流口水,1 分聲音出現改變,未出現流口水情況;聲音改變:0 分出現聲音改變,1 分聲音未發生改變。
1.2.2 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腦深部電刺激物理療法和藥物療法;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接受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進食護理。重度吞咽功能障礙者,可采取胃管進食,并選擇患者合適的食物;中度吞咽功能障礙者,采取糊狀食物經口或鼻飼進食;輕度吞咽功能障礙者采取糊狀食物經口進食,無吞咽障礙患者盡量使用溫度較低食物,坐位或60°斜度坐位姿勢緩慢進食,吞咽結束后在進行下一次喂食。(2)健康教育。通過健康手冊、講座、視頻等多種途徑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詳細向家屬講解吞咽功能障礙可能帶來的危害,指導患者家屬正確選擇食物類型和進食途徑;引導患者逐步進行吞咽功能訓練。(3)吞咽護理。通過牽拉手法、按摩對患者面部肌肉進行被動活動,引導患者放松口面部肌肉,減輕患者面部肌肉緊張感,降低肌張力,提升肌肉活動能力;播放患者喜歡的歌曲,鼓勵患者跟唱,放松面部肌肉,每天訓練次數保持2 次以上,每次15min 左右,其中5min 為按摩時間,10min 為唱歌時間;引導患者主動進行唇舌運動訓練,通過舌頭取物、頂腮、回縮、伸展舌頭、吹口哨、雙唇夾物、鼓腮等方式進行唇部周圍肌肉訓練,每天訓練次數保持在2 次以上,每次訓練時間在15min 左右;引導患者進行冰塊刺激訓練,在口腔中含冰塊,對舌頭、唇、口輪肌肉進行刺激,改善患者肌肉敏感性和運動能力,每天訓練次數保持在2 次以上,每次訓練時間在15min 左右;通過門德爾松吞咽手法引導患者進行口水吞咽和空吞咽,吞咽過程中患者可用舌頭將硬腭抵住,屏住呼吸,抬升喉部吞咽,每天訓練次數保持在2 次以上,每次15 ~20個左右。
干預2 個月后,采取吞咽功能評估(GUSS):吞咽篩查量表[3]對患者吞咽功能進行評分,20 分為表示患者無吞咽障礙,15 ~19 分表示患者存在輕微吞咽困難,10 ~14 分表示患者存在中度吞咽困難,0 ~9 分表示患者存在嚴重吞咽困難。采取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OL-C30)對患者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進行評分,每項總分為100分,得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采用SPSS20.0 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評估評分比較[n(%)]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
帕金森病屬于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疾病進展緩慢,自殘率極高,患病后患者出現非運動性及運動性癥狀,伴隨流涎、語言功能障礙、吞咽障礙等。患病群體主要集中在60 歲以上老年群體,據相關資料統計[4-5],我國帕金森病患者高達200 萬人次,其中90%患者存在言語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礙,出現吞咽功能障礙后,25%~50%患者可能存在食物誤吸入氣管,出現吸入性肺炎,引起患者死亡。目前,關于帕金森病吞咽功能障礙患者臨床尚無特效治療方式,主要以常規藥物治療及腦深部電刺激物理療法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但在吞咽功能障礙改善方面效果不佳,還可能出現副作用,因此,加強患者康復護理尤為重要[6-8]。本研究在康復護理中通過加強患者及家屬健康教育,詳細為其講解吞咽功能障礙危害,提高患者對吞咽功能障礙相關知識認知度,并給予患者進食及吞咽護理,掌握正確的進食類型和進食方法,引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9-11]。在肌肉放松訓練時,聽過牽拉、按摩、唱歌、唇舌運動訓練、冰塊刺激訓練、門德爾松吞咽訓練等方式主動和被動對患者口顏肌肉進行放松,而相較于腦卒中患者,帕金森病患者運動能力下降,全身無力,更容易疲勞,無法進行持久性康復訓練, 因此,每天訓練時間應保持在2 次左右,每次15 分鐘左右,且訓練過程中應堅持適量多次原則,避免訓練時間過長,運動量過多影響患者休息,造成功能持續下降[12-13]。如患者在訓練過程中肌肉張力過高,出現顏面部、口唇肌肉活動困難情況,在訓練時可先對面部、唇舌肌肉進行按摩,使肌肉放松后再進行訓練,避免訓練過程中出現肌肉拉傷情況[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中僅2 例存在嚴重吞咽障礙,9 例為中度吞咽障礙,30 例轉為輕微吞咽障礙,吞咽功能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證明,康復護理在帕金森床旁吞咽功能篩查中更具有優勢。
綜上所述,帕金森患者病床旁吞咽功能篩查中實施康復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