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雪 黃海濤 陳奕州
廣東省普寧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廣東普寧 515300
直腸癌是腫瘤科常見且多發的一種疾病,目前臨床對直腸癌的發病機制還不是很明確,直腸癌的臨床表現有會陰疼痛、便秘、血便等[1]。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基于此,早診斷、早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2]。通過臨床大量實踐證實,直腸癌術前分期與治療方案有著直接的關系,且術前分期越精準那么越利于患者術后康復,降低了術后復發率[3]。在此次研究中旨在分析CT 影像診斷在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中的應用價值,下文為詳情數據資料報告。
入選本研究的150 例直腸癌患者收治時間均為2016 年2 月~2019 年2 月,在進行手術治療前均經CT 影像進行分期。納入標準:(1)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2)經相關檢查均被確診為直腸癌。其中男80 例,女70 例,年齡41 ~78 歲,平均(59.5±5.7)歲,病程4.3 ~18.9 個月,平均(11.6±2.8)年。
患者在進行CT 影像診斷前的48h 飲食以流食為主,在檢查的前1d 口服硫酸鎂[江西德成制藥有限公司,贛衛消證字(2016)第0057 號]100mL,濃度約50%,并保證每天的飲水量約2000mL,在檢查的當天使用生理鹽水(廣東科倫藥業有限公司, H20045210)進行灌腸,在檢查前1h 肌肉注射山茛菪堿[上?,F代哈森(商丘)藥液有限公司,H20044606]。經64 排螺旋CT 掃描儀(飛利浦,型號:Optima CT660)進行檢查,將管電壓、管電流、重建層厚、重建層間距分別設置為120Kv、300mA、0.625mm、0.625mm。利用常規掃描方案進行掃描,檢查時患者采取臥側位,自膈頂到恥骨結合下緣實施掃描。使用的對比劑歐乃派克(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H20143310)100mL,動脈期注射30s,靜脈期范圍為60 ~80s,延遲期為240s,在掃描完成之后將圖片傳輸至工作站。
T1 ~2 期:腸壁外緣為光滑的狀態,病變腸壁脂肪間較為清晰,結節沒有外突的現象;T3 期:病變腸壁脂肪間隙出現小斑片影,CT 表現為高密度,增強掃描成突出結節狀態;T4 期:加強掃描邊界較為模糊,腸管脂肪間隙為病變發生區。
本研究基于SPSS21.0 版本統計學軟件建立數據分析模型,計數資料采用[n(%)]形式描述,采用χ2檢驗,P <0.05 表示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T 影像診斷直腸癌臨床術前T1 ~2 期、T3 期、T4 期診斷率分別為95.7%、88.1%、80.9%,與病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CT影像診斷與術后病理結果的分析[n(%)]
直腸癌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男性的發病率比較高,因受到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伴隨著疾病的發展可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降低其生活質量[7-8]。直腸癌多發直腸中下段,在發病早期時癥狀并不是很明顯,極易被忽略,在發現時往往已經發展至中晚期,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9]。臨床對直腸癌的發病機制還沒有統一的認知,普遍認為與遺傳、飲食等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引發直腸癌的高風險因素為纖維攝入不足、蛋白質攝入過多等,臨床治療直腸癌以手術為主,包含姑息性手術與根治性手術兩種,當癌腫情況較為嚴重或癌細胞擴散范圍比較大不宜采取根治術時通常選取姑息性手術,有研究數據顯示Ⅲ其直腸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約45%,Ⅳ期五年生存率約13%[10-12]。每例患者的實際病情、體質差異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療時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予以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在對直腸癌進行診斷時極易被誤診為痔瘡、直腸癌,因此在診斷時需要醫生具備專業且扎實的知識。
針對直腸癌的早期檢查來說以腹盆腔CT 檢查、直腸指檢等為主,但是卻不能清晰的對腸壁病變、腫塊有沒有出現轉移等情況進行觀察,因此極易出現漏診與誤診的幾率。伴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的發展提升,CT 掃描技術越來越成熟規范,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直腸癌術前分期的檢查中發揮著重要的意義[13-14]。CT 掃描的工作原理如下,經X 射線對機體進行掃描,然后將光學信息轉換成為電信號,其優勢為快速掃描、操作簡單、容積成像等。
在本研究中,將在我院實施直腸癌手術的150例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均經CT 影像檢查進行分析,術后病理結果顯示,T1 ~2 期、T3 期、T4 期分別為70 例、59 例、21 例,CT 影像診斷直腸癌臨床術前T1 ~2 期、T3 期、T4 期診斷率分別為95.7%(67例)、88.1%(52 例)、80.9%(17 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也就是說CT 影像診斷在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各期診斷雖然和病理符合率較高,但仍存在偏差,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進行CT 檢查的過程中將腸系膜脂肪間隙小血管誤診其周邊侵犯,在增強掃描期門脈期肌層深化程度比黏膜面低,進而診斷為肌層滲出為受到侵犯,同時與醫生的閱片水平也有著一定的關系。
經螺旋CT 有效的實現了大范圍薄層掃描,對容積掃描參數可實施任意間隔、任意層面的重組,可經多角度、多方位對病變進行觀察,根據腸壁外緣周圍脂肪間隙的形態、光滑程度、密度進行分析,機體直腸周圍的脂肪組織較為豐富,可與腫瘤組織、腸壁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進程CT 影像檢查后,可對機體腫瘤突破漿膜、向外侵犯的情況進行觀察及判斷,進而對T3 期與T4 期進行鑒定,從而提高了直腸癌疾病的分期。在進行直腸癌手術前進行分期為治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醫務人員根據分期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對于T 分期來說,腸壁表現為單層結構,而T2、T3、T4 期則是根據機體腸壁外緣周圍脂肪間隙得到密度與光滑度進行判定。想要正確的對直腸癌進行分期有著一定的困難,為了更好的提高診斷率在檢查前應做好各項準備工作[15]。
通過CT 影像檢查可獲取腫瘤大小、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等數據資料,為臨床的診斷治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經病理檢查可知,在實施螺旋CT檢查時患者應做好腸道準備,經圖像進行處理后可獲取淋巴結轉移與腫瘤相關情況。直腸癌在病變早期時,黏膜還沒有發生水腫的情況,CT 檢查后不能對肌層與腫瘤浸潤進行精準的判斷,因此對直腸癌進行分期診斷有著重要的意義。CT 影像診斷在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當正常腸壁厚度<5mm 且CT 缺乏顯示腸壁層的能力時,針對T1、T2 期的診斷有著一定的困難。
任悠悠[16]在“CT 影像診斷對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價值分析”中指出,將收治的79 例直腸癌患者予以CT 影像診斷,經研究對比發現,12 例患者為T1 ~T2 期,37 例患者為T3 期,30 例患者為T4期,CT 影像診斷T1 ~T2 期、T3 期、T4 期準確率分別為56.14%、71.97%、67.12%,總診斷準確率為68.09%,由此可知,CT 影像診斷與病理TNM 分期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在直腸癌術前分期中發揮著重要的意義。與此次研究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CT 影像診斷在直腸癌臨床術前分期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CT 影像可對其進行分期,為臨床治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更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