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129中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1400)
基于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要求,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應該與其相契合。而要想達成更為理想的效果,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加強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尤其是面對六年級的學生,這樣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應對未來的升學考試,而且對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也有著很大的幫助。不過就當前情況來看,六年級語文教師大都側重于知識的灌輸,要求學生一味做題和死記硬背,對于課外閱讀相對忽視,進而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和能力缺失。在這種背景下,加強注重基于統編教材下的六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的具體方法探究意義重大,具體分析如下。
在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師與家長錯誤地覺得,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等于是看閑書,浪費時間,不能從中獲得教育與啟發,對于學生沒有太大的幫助。這便導致學生的課外閱讀受到很大限制,即便學生想看,也不被允許。在這種錯誤認知下,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數量被極大削減,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難以得到很好的培養,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都會受到不良影響。
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推進,部分家長與教師清楚認識到課外閱讀的必要性,并且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秉持支持的態度。不過在這種支持的態度下隱藏著較強的功利性意識和傾向,覺得課外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使學生在語文考試中考一個理想的成績,對于課外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相對忽視。長此以往,這種傾向也逐漸影響到學生,使得學生在課外閱讀文本選擇過程中,側重于對自身成績提升有幫助的書籍,嚴重阻礙到課外閱讀作用的全面體現與發揮。
部分六年級語文教師將課外閱讀當作是一種硬性任務,直接規定學生每周或者是每個月要閱讀多少數量的課外書籍,并且定期進行抽查,對于不過關的學生則給予嚴厲的批評。在這種強硬式的逼迫下,學生課外閱讀興趣逐漸喪失,并且覺得課外閱讀是一種負擔。而且,這樣還阻礙到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積極性嚴重不足,難以從中獲得情感、人生等方面的啟發,不僅影響到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而且對于學生未來發展也極為不利。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所以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至課外閱讀中,最為首要的任務便是讓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針對這一情況,六年級語文教師可以加強注重課外閱讀情境的創設,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以便有效激起學生的課外閱讀積極性,提升課外閱讀教學質量。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就是結合教學要求,合理推薦相關書籍。根據各單元學習目標,六年級語文教師應該將課堂拓展環節合理利用起來,對學生推薦課外書籍。例如在《少年閏土》這一課文教學過程中,在引領學生學完課文之后,學生紛紛表示自己很喜歡魯迅和閏土。而六年級語文教師便可以抓住這次機會說:“同學們,魯迅還寫過很多和閏土有關的課文,老師現在為你們推薦一篇課外閱讀文章《故鄉》,課后可以進行閱讀。”這樣,學生便能積極參與至課外閱讀活動中,實現高效的閱讀學習。另一方面就是創建開放書吧或者是班級圖書角,在班級中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具體可以在班級中設置一個角落,然后鼓勵學生將自己看過的課外書籍捐獻出來,放置班級圖書角中,以供其他同學相互借閱。通過這種方式,整個班級都沉浸在一種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中,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十分充足,效果很好。
首先就是教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一是精讀法,即逐字逐句地精細研讀;二是略讀法,即從頭到尾快速瀏覽,了解大致內容;三是批注法,主要是指在具體閱讀過程中,邊讀邊標注。當學生掌握這些方法之后,教師再著手指導學生在課后閱讀中也用上這種方法,實現遷移訓練。其次便是主題拓展式閱讀方法指導。主題拓展式閱讀主要就是說以語文教材為中心,結合教材編排體系,將其中的閱讀主題合理提煉出來,并滲透進課堂教學活動中,然后在課外閱讀中進行合理的引導,使得課內閱讀變成課外閱讀的憑借與依托,而課外閱讀則變成課內閱讀的補充。例如在《七律·長征》這一詩詞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學習理解課文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本詩詞學習方法的總結與提煉,之后再進行學習拓展,要求學生自學毛澤東同志的其他詩詞如《清平樂·六盤山》。通過這種方式,必定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外閱讀方法,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認識。最后便是語言積累式的閱讀方法指導。這種方法主要就是說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方法,如剪貼法、摘記法等等。
在六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不同的文本應該應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指導,如在敘事性文本指導過程中,教師首先就得幫助學生理清情節,使得他們能夠更好把握全文。敘事性文本因為其自身特點,所以文本脈絡理清相對簡單,其中的線索提取也較為容易。為此,六年級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實際設計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找出其中的文本線索,進而更好地進行文本整體感知。其次便是抓住細節,深入分析與理解。對于和中心思想有著緊密聯系,同時有助于深化主題的內容,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反復進行品讀分析,以便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再次便是還原情境,引導學生感悟文本中的情感。當學生大致理解文本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還原文本中的情境和人物形象,給予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最后便是拓展延伸。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仿片段描寫,以便達成良好的課外遷移效果。例如在《北京的春節》這一課文教學過程中,六年級語文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和作者對家鄉春節習俗的深切感情,并總結出敘事性文本閱讀的方法。之后,再鼓勵學生應用自己總結的方法開展課外閱讀。長此以往,學生必定能夠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閱讀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當前市場上課外閱讀書籍魚龍混雜,怎樣更好地選擇課外閱讀書籍,對于家長與教師來說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對此,六年級語文教師有必要通過家長會、微信群等,定期推薦一些優秀的讀本,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導向,避免盲目閱讀的情況發生。具體可以根據語文新課標精神和教材單元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情況、性格等方面,以便有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積極性,提升課外閱讀質量。同時,還應該經常性地開展創意讀書。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課前幾分鐘,又或者是晨會上開展“讀繪本”“講故事”等活動。也可以利用班會、閱讀課等時間開展講故事比賽,選出“閱讀之星”。這樣,必定能夠很好激起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并使他們從中有所收獲。最后便是探索讀書課程。在課外閱讀活動不斷推進中,學校方面應該全面統籌,統一規劃和安排,然后細節方面則由教師把控。具體需要找尋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著手點,使課外閱讀和主題單元內容更好地融合與銜接,之后基于此設置課外閱讀練習,確定訓練目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最終促使課外閱讀效果實現最大化。
綜上所述,六年級語文教師應該深入分析統編教材,與編者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然后依托于教材,充分考慮學生具體情況,組織開展多樣化的課外閱讀活動,以便有效激起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提升他們的課外閱讀能力,為其今后學習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