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鋒
(福建省廈門市禾山中學,福建 廈門 361000)
“言”是一個指事字,從甲骨文字形來看,下面是“舌”字,上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言”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從“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其本義是“說、說話”。竇桂梅在《文言文教學的系列思考》中指出文言文中的“言”包括虛實詞的積累、古漢語語法、誦讀方法、文言語感等知識。可以看出,二者都把“誦讀”(即“說話”)作為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在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講文言故事,將朗誦的節奏、語氣、感情等聯系起來,激發學生讀文言的興趣;同時學生在整體輸入譯文、感悟文本中,加深了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和記憶;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多以自己擅長的教學方法選取某個側重點教學,不可避免地或忽視了課堂的“多維互動”,或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體驗”。我們的課堂、單元和課程在邏輯上應該從想要達到的學習結果導出,而不是從我們所擅長的教法、教材和活動導出。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通過對高中文言文課堂的研究,試著借鑒大數據時代的優勢來建構“多維互動、主體體驗”式新課堂。
“大數據”原本是一個IT術語,英文為big data,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的信息資產。
筆者在文中所提及的“大數據”特指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文言文詞匯進行資源整合、評價、管理,制作簡單高效的題庫及評價系統,從而變革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傳統思維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其中“信息資產”包括:基于“漢典”網站、《辭海》、《古代漢語大詞典》等大數據對文言文詞匯的甲骨文、小篆字形進行整合學習,做好學生文言文學習資源的開發;基于“漢辭”網站、在線成語詞典網站、《成語大詞典》等大數據對成語中的特定文言詞匯進行解讀和積累,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過程;基于高考文言文習題庫、課內文言文資源庫、傳統優秀文言文篇目庫等對“一詞多義”的實詞積累,用網絡教育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考查評價。
利用“大數據”優勢可將各種文言文學習資源進行優化整合,這種資源的優勢是傳統的課堂無法實現的,文言文學習不僅要突破傳統字、詞、句、篇的學習,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在掌握學習方式的基礎上,利用“數據庫”創作文言文。這種新課堂一是可以整合網絡資源,進行閱讀學習方式的變革;二是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與深度學習結合起來,有利于創建“多維互動、主體體驗”式的新課堂。
“多維互動”是指在課堂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在大數據時代,還可以有人機互動,在課堂外與社會的互動,教師在“多維”的環境中實施有效引導,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多維互動學習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或在大數據時代下利用網絡的優勢分組;或在班級隱形分層;或自由組合、老師輔導的小組等形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理分工、積極展示,認真完成教學任務。在這種課堂下,學生的主動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能夠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查閱資料、完成“多維”交流,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如教學高中語文必修四詩詞單元的《聲聲慢》,在課前老師布置了自主預習的作業題:利用網絡了解詞人李清照的相關背景知識,朗讀并背誦這首詞。課堂檢查時老師發現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而從他們的答案中也知曉了各人預習的角度都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僅明了李清照是宋代婉約派詞人;有的從網絡查詢了“三瘦詞人”,所謂“三瘦”,并非指身材,而是指李清照在詞作中喜用“瘦”來形容花容人貌,并創造了三個因“瘦”而名傳千古的動人詩句,因而得名。三瘦是指:“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知否,知否?應是肥紅瘦。”(《如夢令》)“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鳳凰臺上憶吹簫》)。這種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整合了優勢資源,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促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
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學校開展各種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改編后完成表演的戲劇《竇娥冤》。扮演竇娥的女孩一襲白衣,氣質出眾,她微低著頭,用清冷的嗓音道出了自己凄慘的身世與命運不公。如果離主席臺近,甚至能看見演員因為憤怒與害怕而微微顫抖的肩膀;而一身正氣的官員卻將冷酷與自私自利表現得淋漓盡致,面對竇娥說得讓觀眾為之動容的言語,官員毫無波動,一揮手,便決定了竇娥的生死大權;值得一提的是,道具組的同學們準備得十分周到,劊子手那把閃著幽光的劍,甚至白綾灑血,樣樣俱備。利用大數據的網絡優勢,以學校舉辦各種活動為契機,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喚醒、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意識,自主改編文言劇本,可以使學生存在的“理解教材、知識的視角片面”“視野比較狹窄、寫作基本功較差”等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先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保證在課堂上師生、生生、生本等“多維互動”高效展開。
“主體體驗”:所謂“體驗”,簡而言之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體驗教育”就是教育對象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和發展。這里的“體驗”至少應包括兩個層面,即行為體驗是一種實踐行為,是親身經歷的動態過程。內心體驗則是在行為體驗的基礎上所發生的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
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對話表演活動可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文言文聽力訓練活動可鍛煉學生的語感和聽力;文言文背誦活動(如文言故事會、辯論、訪談等)可提高學生欣賞文言文的水平;文言文創作活動可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學生可利用相關數據庫,從簡單的成語造句、文言翻譯、詩歌創作開始,掌握基本的文言詞匯用法。如在格律詩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研究古詩的格律和內容,還得從文言文詞庫中挑選詞匯,從韻律學數據庫中找出韻部,同時將自己內心的情感、價值觀也表達了出來,在“主體體驗”上確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中提到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新技術手段為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帶來了大量的有效、有趣、可行的實施途徑。目前基于大數據的課堂成果有以下幾方面的弊端:一是主流的在線教育產品只是簡單復制傳統課堂,將線下的課堂錄好傳播到網上,不能很好發揮網絡教育優勢;二是“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教育需要建立良性循環機制,需要家庭與學校的密切配合,學生要有學習的主動性,不能盲目放手,否則學生往往無所適從。所以如何研究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提升網絡課堂效率、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變革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