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青
俗話說,“技多不壓身”,意思是人應該掌握更多的技藝。這些技藝多是身體某個部位展現出來的才能,我把它稱為身技。與身相對,我把看不見的心理發展稱為心智。
身與心,一個動手(主要是手),一個靠腦,是人的兩個重要方面,也是教育要著力發展的兩個方面。培養身技就是教育者要幫助受教育者掌握某種技能,使他們能夠進入勞動力市場自食其力,立足存身。人們常說“千金不如一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發展心智就是教育者要培養受教育者強大的概括、歸納、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類似美國教育的核心素養4C(communication-溝通交流,collaboration-合作協作,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creativity-創造創新)。它的高級形態是智慧。
用這樣的身心二分法將教育功能放在同一水平線上,身技居一端,心智居另一端,就形成了一條教育水平線。所有的教育教學都被放置這條水平線上,人們可以直觀、清晰地衡量教育教學的職能。差別可能僅僅是:有的靠近心智一端,比如,基礎教育或研究性大學等;有的靠近身技一端,比如,各種培訓中心和職業院校等。但不論哪種教育教學,都將是兩種教育某種程度的交融雜錯。培養身技時,可能也會推進心智的發展;發展心智時,有時又離不開身技的扶持,比如,歷經大量的實踐,人們才有深刻的洞見。
這樣的分類如果是正確的,那么,學校和教師也許就可以思考:我們的學校處于這一條水平線的什么位置?教育教學發展了學生的身技還是心智?發展了多少?是不是達到了應有的水平?還存在多大的差距?教育管理者也許可以思考,教育質量保證到底保什么?是不是達到了目的?
這么說,是因為教育應該有用的。它要么能夠讓學習者動手,要么能促進學習者動腦。兩者應擇其一。如果某種教育既不能促進學習者動手,也不能促進學習者動腦,那么這種教育會是什么呢?我想它無非就是傳授給學生一些沒有多大用處的惰性知識,認為讓學生考試分數達標,就培養了合格人才,達到了教育的目標。學生們因此得到他們需要的文憑、頭銜——學士、碩士、博士。這樣,學校、學生兩者皆大歡喜。教育卻變成了流程,等同于證書、文憑。這樣的教育還會是人們期盼的嗎?
也許這樣的說法有些過頭,偏于極端。但現實中,畢業生者進入勞動力市場后,還得再次接受培訓、教育。這樣的現象還少嗎?
教育是享有“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美譽的神圣事業,它能春風化雨、點石成金。教育沒了這樣的魔力,教師就會失去人們對他的尊重。學校如果不能為莘莘學子饋贈點本事,讓他們憑此“仗劍走天涯”,她也將從文明的圣殿上跌落下來,你說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