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曉坤
梅毒是一種對人體危害嚴重的系統性、慢性傳染疾病,主要通過性傳播,隨著病情發展會對患者的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嚴重時會出現死亡[1]。近年來。梅毒的發病率有所上升,妊娠期梅毒患者是梅毒患者中的特殊群體,是指患有梅毒的孕婦群體,梅毒疾病主要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可通過母嬰傳播,感染梅毒對孕婦、胎兒來說都會造成巨大影響,新生兒先天梅毒的發生率較高[2]。妊娠期梅毒會導致孕婦出現早產、流產等不良妊娠結局。先天性梅毒會嚴重影響嬰幼兒健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有研究表示妊娠期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是正常孕婦的3倍[3]。妊娠期梅毒患者在孕期接受抗梅毒治療,可以有效阻斷梅毒螺旋體通過胎盤傳播,降低胎兒感染的風險,改善妊娠結局和胎兒健康狀況。本次研究選取本院1年間接收的88例妊娠期梅毒患者,分組研究抗梅毒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婦產科接受的88例妊娠期梅毒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觀察組年齡24~36歲,平均年齡(30.21±4.22)歲;孕周6~34周,平均孕周(23.15±6.85)周;初產婦26例,經產婦18例;孕次1~4次,平均孕次(2.52±0.55)次;梅毒程度:早期潛伏29例、Ⅰ期8例、Ⅱ期7例。對照組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30.32±4.41)歲;孕周6~36周,平均孕周(23.28±5.95)周;初產婦25例,經產婦19例;孕次1~3次,平均孕次(2.48±0.56)次;梅毒程度:早期潛伏28例、Ⅰ期9例、Ⅱ期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妊娠期梅毒患者診斷標準 根據謝幸等人主編的《婦產科學》[4]中妊娠梅毒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①臨床癥狀:具備梅毒感染體征和癥狀。早期潛伏梅毒:癥狀不明顯、無體征。Ⅰ期:有硬下疳表現。Ⅱ期:玫瑰疹、扁平濕疣。②梅毒檢查:抽血化驗檢查是否呈陽性,檢查梅毒螺旋體凝集實驗(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實驗(repid plasma reagin,RPR)。③性伴侶有感染史。結合臨床表現、檢查結果符合上述標準即可診斷為梅毒患者。
1.2.2 新生兒先天性梅毒診斷標準 ①新生兒皮膚黏膜受損,組織標本檢測有梅毒螺旋體;②出生時,RPR和TPPA呈陽性,梅毒螺旋體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檢測陽性,滴度≥母體妊娠期檢查滴度的4倍。③出生時未確診,在隨訪或復查中,RPR和TPPA呈陽性者。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中梅毒的診斷標準;年齡≥20歲患者;RPR、TPPA試驗均呈陽性,臨床資料完整;無精神類疾病。排除標準:治療依從性差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重要器官受損者;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不愿納入研究者。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由于主觀原因不選擇接受抗病毒治療,或者治療中途退出,未完成抗梅毒治療。觀察組患者在產前接受全程抗梅毒治療,在患者確診后,即刻展開抗梅毒治療[5]。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進行治療方式選擇,青霉素過敏者采用紅霉素治療[6]。①采用注射用芐星青霉素[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290,規格:60萬單位]進行治療,肌內注射,240萬單位/次,注射部位為患者臀部,1次/周,注射4次為1個療程。②采用紅霉素(華北制藥河北華諾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0519)治療,口服,500 mg/次,3~4次/d,4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復查RPR和TPPA結果。③新生兒出生后進行預防性抗梅毒治療,芐星青霉素[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290,規格:60萬單位],靜脈注射,5萬單位/次,2次/d,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妊娠結束后,對比兩組妊娠結局、新生兒預后情況及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流產、早產、死產;正常分娩為妊娠結局良好。②新生兒預后包括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極低體重、新生兒死亡、存活、RPR陽性、TPPA陽性。③不良反應包括頭暈、頭痛、惡心等。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觀察組妊娠結局良好38例、占比86.36%(38/44);不良妊娠結局6例、占比13.63%(6/44),其中2例流產、占比4.55%(2/44),4例早產、占比9.09%(4/44)。對照組妊娠結局良好15例、占比34.09%(15/44);不良妊娠結局29例、占比65.91%(29/44),其中4例流產、占比9.09%(4/44),8例早產、占比18.18%(8/44),5例死產、占比11.36%(5/44),12例胎兒異常、占比27.27%(12/44)。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新生兒預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預后不良5例、占11.36%(5/44),其中極低體重1例,先天性梅毒1例,RPR陽性2例,TPPA陽性1例;預后良好39例、占88.64%(39/44)。存活42例、占95.45%(42/44)。對照組新生兒預后不良13例、占29.55%(13/44),其中極低體重2例,先天性梅毒4例,新生兒死亡2例,RPR陽性3例,TPPA陽性2例;預后良好31例、占70.45%(31/44)。存活36例、占81.82%(36/44)。觀察組新生兒預后良好率、存活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均采用抗梅毒藥物治療,治療期間出現輕微不良反應5例,其中1例頭暈、2例頭痛、2例胃腸不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36%(5/44)。患者不良反應較輕微,并在次日消失,治療期間無嚴重不良事件,治療過程順利,安全性高。
妊娠期梅毒患者是指女性在妊娠期時伴隨梅毒感染,梅毒發病與患者的生育史、性生活密切相關,主要是通過性傳播[7-9]。梅毒會嚴重影響妊娠期患者的健康,并會通過胎盤傳播給胎兒,導致流產、早產情況。據WHO統計,每年全球有200萬妊娠期梅毒患者,并且呈上升趨勢,超過一半的孕婦會將梅毒傳播給下一代[10-12]。梅毒螺旋體不僅會引起新生兒先天性梅毒,在妊娠期間,還可能出現宮內感染情況,導致不良的妊娠結局。有研究證實,在孕期采取正規抗梅毒治療,能夠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提升正常分娩的幾率,可以有效避免梅毒患者通過母嬰傳播感染新生兒,新生兒預后明顯改善[13,14]。
治療妊娠期梅毒患者,臨床最為常見有效的藥物為芐星青霉素,對于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霉素治療。芐星青霉素療效最佳,并且可在短期內控制病情,屬于抗生素藥物,該藥療效顯著,安全性高。藥物中含有抑制蒼白密螺旋體活血的物質,藥物在體內作用的持續時間長,代謝緩慢,可長時間維持有效血濃度[15]。本次研究顯示,在患者妊娠期進行抗梅毒治療,并不會對母嬰帶來不來能夠影響,反而可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降低感染率,改善母嬰預后結局,有效避免新生兒先天梅毒疾病。
綜上所述,在妊娠期梅毒患者中,采用抗梅毒治療,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