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勇
脛骨平臺為脛骨近端干骺端關節面,也為股骨、脛骨下端接觸后形成的關節面,為下肢活動承重關節,各種突發事件均會引發骨折[1]。但由于脛骨平臺附近有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因此骨折后也會引發其他損傷,影響患者治療方式選擇。此種疾病手術為首選干預方式,常規治療多采用開放手術,主要優勢體現在視野更為清晰,操作更加便捷,但也會出現較大創面,術后恢復效果也較差[2]。有學者通過研究提出關節鏡輔助微創手術治療,此種治療方式有治療效果好和安全性高的特點。現選取本院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分析常規手術、微創手術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3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8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23~58 歲,平均年齡(42.15±7.05)歲。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齡22~58 歲,平均年齡(42.28±7.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脛骨平臺骨折診斷與治療的專家共識》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的患者;②伴有膝關節腫痛、活動功能受限、合并側副韌帶損傷,且經由影像學診斷確定為脛骨平臺骨折的患者;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開放性骨折患者;②合并骨折部位重要血管神經損傷的患者;③多發性骨折患者;④骨筋膜室綜合征患者;⑤合并急性關節炎癥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開放手術,切口選擇脛骨近端,露出脛骨上段以及脛骨平臺,對于缺損嚴重者則首先填充人工骨,之后內固定,并縫合切口,術后留置引流管,抗生素干預。
觀察組患者則進行關節鏡輔助微創手術。氣囊止血帶控制下手術,取關節鏡檢查患者脛骨平臺關節面受傷情況,判定是否合并半月板、關節韌帶損傷。對一般性骨折,實施經皮復位松質骨螺釘固定;關節面壓縮或坍塌患者則將切口做于脛骨前外,關節鏡觀察下對骨塊進行撬拔復位;關節面缺損患者則實施骨骼植骨修復。采用關節鏡檢查判定患者關節面修復良好后方可置螺釘、鋼板進行固定,最終于患者關節腔置管。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首次下床時間等。②對比兩組臨床療效,采用HSS 評分對患者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研究過程依據膝關節功能的疼痛、功能、肌力、活動度、穩定性等眾多層面,滿分100 分。優秀:>85 分;良好:70~85 分;中等:60~69 分;較差:<60 分。總有效率=(優秀+良好+中等)/總例數×100%。③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后患者骨折畸形愈合、傷口軟組織感染、膝關節僵直、創傷性關節炎。④對比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膝關節功能恢復及疼痛情況,功能恢復包含關節活動度、疼痛、行走及站立、屈曲畸形、肌力、穩定性等方面,參照HSS 評分,滿分100 分,分值同膝關節功能呈正相關;疼痛情況采用數字卡尺交由患者進行自主痛感評定,參照VAS 評分法,分值1~1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痛感越明顯。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43.25±5.16)ml,手術時間為(82.64±6.14)min,術后引流量為(35.26±3.79)ml,首次下床時間為(3.50±1.20)d,均優于對照組的(63.17±6.52)ml、(112.54±12.06)min、(54.29±5.67)ml、(5.42±1.50)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中,優秀12 例(31.58%),良好11 例(28.95%),中等8 例(21.05%),較差7 例(18.42%),總有效31 例(81.58%);觀察組中,優秀16 例(42.11%),良好12 例(31.58%),中等9 例(23.68%),較差1 例(2.63%),總有效37 例(97.37%)。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發生創傷性關節炎3 例,膝關節僵直2 例,傷口軟組織感染1 例,骨折畸形愈合2 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1.05%(8/38);觀察組發生創傷性關節炎1 例,膝關節僵直1 例,未出現傷口軟組織感染或骨折畸形愈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26%(2/38)。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手術前后HSS 評分及VAS 評分對比 術前,對照組HSS評分為(53.23±4.65)分,VAS評分為(7.34±1.41)分;觀察組HSS 評分為(53.34±4.62)分,VAS 評分為(7.41±1.44)分。術前,兩組HSS 評分與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對照組HSS 評分為(80.67±5.32)分,VAS 評分為(3.15±1.08)分;觀察組HSS 評分為(91.55±5.26)分,VAS 評分為(1.64±0.34)分;觀察組HSS 評分與VAS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脛骨平臺骨折多為外力引發的骨折疾病,患者常會出現腫脹進而引發疼痛等問題,治療延誤患者會出現膝關節永久性功能障礙[3]。傳統治療分為開放性手術和保守治療(手法復位、石膏固定),但效果和適用人群有限,開放性手術也會引發關節面解剖對位不當的問題,損傷干預也十分困難。手術治療時對關節附近組織也會引發損傷,愈合也較為困難,且開放性手術治療對術者熟練操作程度及脛骨平臺生理解剖結構熟悉度要求高。現階段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主要方式為早期復位固定和關節面恢復,同時也對軟骨和韌帶、半月板損傷進行處理。由于整體治療效果不佳,現針對傳統治療的各種問題,提出關節鏡輔助治療。
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手術治療的關鍵在于確保下肢正常力線恢復的同時,確保關節活動穩定性的提升,同時減少手術操作造成的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而鑒于大多數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合并半月板損傷情況,以往的開放式手術治療方法中骨膜剝離多且需廣泛暴露,可能會破壞血運情況并增加手術感染風險[4]。關節鏡輔助微創手術治療為近年新型微創手術,借助關節鏡可觀察患者膝關節損傷狀況,繼而分析病情,依據患者情況制定手術方案。關節鏡下微創手術主要優勢為對半月板、韌帶損傷患者有極大好處,無需加重原有損傷即可進行關節腔清理,有效提升手術效果,同時也可控制并發癥[5]。由于微創理念下治療,對膝關節損傷小,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鍛煉,降低關節粘連。采用關節鏡下觀察時也可清晰觀察骨折形態,關節面塌陷程度、具體位置,并進行相關處理,有效提升愈合效果。關節鏡下也可發現肉眼以及CT 檢查的無法有效探查的位置,繼而降低誤診率。關節鏡輔助下探鉤也可對塌陷關節面骨塊進行解剖復位,有效提升復位率,在安置固定物時也可避免對關節軟骨造成損傷。報道稱,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治療手術方法創傷小,在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及減輕患者痛感方面作用明顯,且采用關節鏡輔助手術方法可延遲或避免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同時實現損傷半月板修復并了解膝關節液滲透壓,促進膝關節水腫癥狀消失及滑液的正常分泌[6,7]。分析本次研究結果發現,在關節鏡輔助下進行手術時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手術時間均得到控制。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首次下床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知關節鏡輔助下治療時對提升整體干預效率有顯著效果。分析整體愈合可知,觀察組優秀及良好等狀況明顯更多,同時在觀察組手術方式下各術后并發癥也得到控制。因此可知采用關節鏡輔助微創手術治療時不僅可提升治療效果也可控制術后并發癥。此種情況和關節鏡直視,以及微創特點均有重要關系。
綜上所述,為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關節鏡輔助下微創手術治療可提升總有效率,控制并發癥,降低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等指標,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