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娟
(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摘抄是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將那些描寫手法獨特、扣人心弦的句子抄寫下來。因此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仔細,達到一定的閱讀深度,與作者進行思想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內心深處感受文章的內涵,才能真正發現文章之美。因此,隨筆摘抄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心無旁騖,養成深度思考的好習慣。
摘抄任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知識積累和文化沉淀,因此學生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的摘抄本來記錄這些知識,才能夠多次翻閱、循序漸進。大多數的學生會出現摘抄本丟失、本子頁面散落等狀況,認為摘抄是件很難的事情,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幫助學生解決這些狀況,讓學生正視摘抄、熱愛摘抄。當出現摘抄本散落等狀況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們克服心理障礙,繼續完成摘抄任務。摘抄是一項長期的作業,因此學生在摘抄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手部酸痛、枯燥無味等現象,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在摘抄本上貼上相關的圖畫,圖文并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緩解摘抄疲勞。同時,著力強調摘抄本的珍貴性,引起學生重視。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摘抄本,要求堅固、美觀、容量大,這樣學生會更加珍視摘抄本,經過時間的積淀,厚厚的摘抄本記錄著學生的努力,這也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摘抄任務。
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一天就能夠形成的,突擊復習對語文這一學科來說幾乎沒有效果。因此,摘抄重在堅持,只有不斷吸收、理解語文知識,才能在不斷沉淀的過程中構建起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才能不斷豐富自身文學素養。
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差異,文學素養也有高有低。因此,教師在進行摘抄活動的時候,不應有太過硬性的規定,教師只需要幫助學生劃分出優秀書籍和劣質書籍即可,摘抄內容還是要讓學生自由發揮。對于那些語文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而言,進行深層次的閱讀還是有一定的挑戰性的,因此這些學生只需要將自己喜歡的句子、詞語、格言摘抄下來,并多多閱讀,盡量背誦下來即可;而那些文學素養相對較高的學生,文章,報紙、期刊、經典的國學讀物等都可以作為摘抄的對象,對富有深意的、修辭手法獨特的句子進行摘抄,并不斷揣摩其中內涵,將其精華轉化為自身知識。同時,學生們要對摘抄的內容進行一個系統的分類規劃,好詞好句放在一處,名人格言放到一處,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再放到一處,以便日后查閱。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處在不斷發展的時期,但是并不是很完善。面對晦澀、難以理解的句子文章,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對其進行插畫闡述,不斷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學生對事物認知的思維方式也不同,教師在布置摘抄任務的時候,不應對學生有過多的限制,盡可能地讓學生自由發展。學生摘抄本上的漫畫人物,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人物描寫的精髓;絲絲細柳,可以幫助學生領略春風的魅力;手繪上的琴棋書畫,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內涵……豐富多彩的摘抄本記錄著學生的汗水和獨特的思維方式,當學生們翻閱摘抄本時,內心滿是驕傲感、成就感,在不斷翻閱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們對摘抄內容的理解,從而不斷提升自身語文綜合素質。
學生自身的文化框架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只有將摘抄內容背誦下來,才能將其不斷轉化為自身文化,在不斷揣摩、沉淀的過程中,領悟其精髓。
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學生進行摘抄任務之前幫助學生進行摘抄規劃,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年齡和學習特點對閱讀進行以下幾大分類:
學生正處在心智發展的重要階段,面對魚蟲他們會問為什么,看見變色的顏料他們小小的腦袋里會充滿問號,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大人們面對晦澀、難以解釋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書本上尋找答案,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文化框架。
人物傳記類是通過講述真實的人物故事,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這些故事大都豐富、感人淚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小學生又恰巧處在難以管教、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成長階段,書籍中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孝親敬長的優秀模范能夠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嚴格要求自己,形成自律、自學、自尊的好品格。
這類文章大多以國學經典、寓言故事為主,簡述有趣的生活小故事,將讀者帶到故事情節中,思考事情的經過,從而不斷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提高感悟和認知。學生學習、摘抄這類文章,有利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
這類文章大多是對風景、自然景觀進行描述,文筆清晰自然,全文流暢優美,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閱讀這類文章,能夠不斷培養寫作能力,還能陶冶情操、提高審美,不斷發現生活中的美。
世界文學名著能夠以經典著稱,其文學內涵一定是極高的。學生們摘抄文學名著的內容,不僅能夠豐富自身知識,還能將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學進行融匯貫通,從多方面了解文學。而人物傳記都是以優秀歷史人物的勵志故事為題材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產生共鳴,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語文摘抄活動并不是脫離語文課堂獨立存在的,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就要將摘抄內容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在加深學生記憶力、理解力的同時,不斷提升其語文素養。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搭建摘抄展示平臺,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好詞好句,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摘抄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摘抄成果進行適當檢測,例如隨堂辯論賽、隨機演講等,要求學生運用所摘抄的內容完成任務,發揮摘抄的實際功效。
口頭運用,就是運用所摘抄的知識與老師同學進行日常交流。可以采用情景劇的方式,整個交流過程必須要有摘抄的內容,而且互動交流必須要自然、流暢。
隨堂小練筆。就是教師在進行完日常的課程活動后,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要求學生們在規定時間內,運用自身所摘抄的詞語、句子完成一篇小作文,情節主題自行制定。
作文內容與學生的思想有著密切聯系,文章內容的好壞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直接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們不斷進行課外閱讀,豐富自身知識框架,不斷完善自身文化體系。
大量閱讀摘抄,能夠幫助學生不斷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而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理想效果。語文閱讀內容繁多,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難以理解中心思想。隨著知識量和閱讀量的增多,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會加強,日后就能夠進行自主閱讀,將課外知識內容與語文課堂巧妙聯系就不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