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平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四中等職業(yè)學校,浙江 杭州 311217)
“設計(動詞)”在《牛津英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有目的和意圖;計劃和執(zhí)行”,在所有設計行業(yè)中,設計工作都要受到標準的指導和約束,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者亦如此,必須遵循國家的課程標準,精確地解讀課程標準,不能隨心所欲地以任何方式講授任意主題內(nèi)容。教學設計作為設計在教育領域中的一種形式,它必須要有明確而清晰的目的,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按照事先的計劃來進行。教學設計的受眾是學生,所以它的優(yōu)劣必須通過學生對預期目標的完成程度來評判。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往往都是從內(nèi)容思考教學,從教師擅長的教法和課堂常見的活動開始,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得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作秀”,把課堂當成了自己的“秀場”,在關注“自己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學生做什么”的過程中忽視了教學真正的主體應該是學生。
為了解決這種典型的內(nèi)容導向而非結(jié)果導向的教學設計,美國課程與教學領域?qū)<褿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模式——逆向教學設計(Backward Design),即“從終點——想要的結(jié)果(目標或標準)開始,根據(jù)標準所要求的學習證據(jù)(或表現(xiàn))和用以協(xié)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形成教學”。這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要求“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種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進行語文教學設計不謀而合。
根據(jù)逆向教學設計“以終為始”的設計原理和流程,以預期目標的達成為起點和歸宿,以自評和他評為依據(jù),從而合理安排有效的教學活動,筆者對中職語文拓展模塊第二單元《鴻門宴》一課制作了一課時的三階段逆向教學設計。
階段1:確定預期結(jié)果

階段1——確定預期結(jié)果所確定的目標:語言建構與應用:歸納總結(jié)軍、擊、內(nèi)、如、倍、謝、坐等重點實詞的意義,積累實詞、虛詞、句式的使用規(guī)律;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矛盾沖突中并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刻畫的寫作方法。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通過品味語言把握人物個性;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分析、理解,對文中人物做出適當評判,允許不同觀點存在,鼓勵學生多元價值觀念。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學會多角度審視人物形象。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秦朝滅亡后各種勢力爭霸的社會歷史風貌和古人為人處世的智慧。理解項羽失敗和劉邦勝利的原因,領悟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道理。我們需要思考哪些基本問題? 預期的理解是什么?1.鴻門宴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是什么?2.項羽是怎樣一步步由主動走向被動的?而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由被動走向主動的?3.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jù)是什么?4.劉邦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jù)是什么?5.作者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的?6.項羽、劉邦二人的結(jié)局給你什么啟示?1.秦亡后,各種勢力爭霸,楚懷王與項羽、劉邦二人相約,先入咸陽者為王。劉邦入咸陽后欲稱王,實力更強的項羽于是在鴻門設下宴席,欲誅殺劉邦。2.戰(zhàn)與不戰(zhàn)、殺與不殺、追與不追這三對矛盾不斷轉(zhuǎn)化,項羽由主動變被動,劉邦由被動變主動。3.剛愎自用:范增獻計,先納后食言;寡謀輕信:對項伯不辯親疏……4.善納人言:愿意接受張良的計策;能言善辯:在項羽面前巧舌如簧……5.對比烘托的方式。6.性格決定命運。作為本課學習的結(jié)果,學生將會獲得哪些重要的知識和技能?

學生將會知道 學生將能夠1.重點實詞和虛詞的一詞多義。2.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譯。3.項羽悲劇的產(chǎn)生原因。4.司馬遷隱忍著書的發(fā)憤精神。1.在其他文言文中能夠遷移學到的字、詞和句式。2.吸取驕兵必敗的歷史教訓,不重蹈覆轍。3.從容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一對矛盾:教學的課時是有限的,但是教學的內(nèi)容卻又總是那么多,怎么樣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應知、應會的內(nèi)容并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整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jù)教學目標做出選擇,明確學習內(nèi)容的輕重緩急、優(yōu)先次序,而不是盲目地逐條去達成目標或者隨意地決定目標的主次。教師必須對照新課標考慮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什么,什么內(nèi)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持久的遷移性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誤解有哪些。確定了以上目標教師就可以著手去建構基本問題框架,通過對基本問題的解答,學生學會去理解,去探究。作為本課學習的結(jié)果,學生會獲得哪些關鍵知識和技能,能夠如何應用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階段2: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jù)
對于教師設定的預期結(jié)果,學生是否已達成?若已達成,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何?是否學會了知識點的遷移?是否能夠?qū)χR進行整合應用?是否已從單元的角度理解了出現(xiàn)這篇文章的意義……這種種問題僅憑課堂一個知識點測試或是課后熟練地背誦課文是遠遠不夠的。
逆向設計要求教師必須先設定標準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時刻收集評估證據(jù)用于證實預期學習是否已經(jīng)完成,思考學生哪些課堂表現(xiàn)可以證明自己達到預期理想目標,同時還可以設計測驗、作業(yè)等去證明學生達到預期結(jié)果,最后不要忽視學生的預期反饋是怎樣的。

階段2——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jù)什么能夠用來證明學生理解了所學知識?表現(xiàn)性任務:1.簡述鴻門宴的經(jīng)過,給每個情節(jié)擬一個小標題。2.根據(jù)人物出場的順序和故事情節(jié)的起落,畫一條情節(jié)起落曲線。3.制作楚漢軍營人物關系表。讓雙方的主帥、謀士、武將、間諜之間進行PK,根據(jù)他們各自的表現(xiàn)決定誰將在對決中勝出。4.畫一幅鴻門宴的座位圖,了解位次的尊卑,從而更好地了解項劉的性格特征。根據(jù)階段1的預期結(jié)果,還需要收集哪些證據(jù)?

其他證據(jù):1.小測驗——課堂文言知識檢測。2.小辯論——對于項羽“為人不忍”的性格,到底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3.小探討——很多人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這個觀點嗎?4.小評價——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歡“以成敗論英雄”,認為“成則為王敗則寇”。歷史上對劉邦、項羽兩人向來是褒貶不一的,請談談你的英雄觀和對他們二人的具體看法。5.小作文——《鴻門宴》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八個人物,你最欣賞哪一個,請你用《我最欣賞的是______》為題,寫一篇500字的小作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反饋:1.自評小標題是否符合情節(jié)。2.自評情節(jié)曲線圖是否驚心動魄。3.自評PK結(jié)果是否合理。4.根據(jù)史實和項劉的性格特征自評座次分配的合理性。
階段3: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有了清晰明確的目標和關于恰當理解的證據(jù)后,教師就應該全面考慮具體而有效的教學活動了。這樣的教學活動必須考慮到所有的細節(jié):教學的順序、教學的主次、教學方法、學生活動的選擇,教學資料的篩選、補充材料的準備,活動各個模塊的時間安排等等。教學是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逆向其實是有目的的任務分析 :給定一個值得完成的任務,我們?nèi)绾问姑课粚W生都獲得最佳裝備?

階段3——設計學習體驗教與學的體驗順序該怎么安排才有助于學生參與、發(fā)展和展示預期理解?一、自學課文1.仔細通讀課文2遍,借助注解,基本理解課文內(nèi)容。2查閱有關資料或上網(wǎng)搜索,了解《項羽本紀》中與課文有關的內(nèi)容。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為每個情節(jié)設置一個小標題。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問題。二、以杜牧的《題烏江亭》和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導入本課,指導學生朗讀。三、簡要介紹鴻門宴發(fā)生的背景和劉項二人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四、學生分組講解文言知識,教師補充修正。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感受人物內(nèi)心情感,分析人物形象。六、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項羽把一盤好棋下成了稀巴爛?又是什么原因讓劉邦扭轉(zhuǎn)乾坤,乘勝為王?七、思考作業(yè)題:項羽到底是不是一個英雄?
傳統(tǒng)語文教學設計遵從“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的思路和流程,使得教師往往過于注重“教什么”和“怎么教”,忽視了“為什么教”和“為什么這樣教”,“怎樣上看起來是一堂好課”,“怎么教顯得我是一個深厚功底的老師”……這樣的想法往往讓教師的關注點在于自身,而完全忽略了教學的受眾應該是學生。
逆向教學設計按照“學習目標—教學評價—教學活動”的順序進行,它以清晰而明確的學習目標為起點,把評價放在教學活動之前,讓教師能夠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根據(jù)評價的結(jié)果有效地調(diào)整教學,切實讓目標落地開花。如果把逆向教學設計看成是一次有規(guī)劃的旅行的話,它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到哪里去,即從支援學生學習的角度來明確教學意圖,第二步,性價比最高的路線是什么,即揭示目標達成的評價方法。第三步,具體怎么走,即思考目標達成的具體方法。這樣的“旅行”既省時又省力,少走彎路,直達目的地,遠比“旅行”過后感嘆“早知當初”來得更實用和有價值。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設計往往是“教教材”,要知道,教材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只是教學內(nèi)容的載體,只要能夠達成教學目標,人教版和蘇教版沒有任何差別,上蘇洵的《六國論》和上蘇澈的《六國論》也全都一樣,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都能殊途同歸。所以太過于執(zhí)著教材,就會被教材緊緊束縛,不敢越教材一步,使教學成了一種僵死而非靈動的活動。再者,每個老師的性格、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教學水平都不一樣,對教材的理解也就變成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教學設計不以目標為導向,只是依賴教師對教材的解讀,這樣的教學就會有非常鮮明的“教師個人風格和指向”,缺少了目標引領下正確的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語文教學采用逆向教學設計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統(tǒng)整課程標準,確定內(nèi)容主旨,使得教學成為“有的放矢”的過程。這種“目標導向”“結(jié)果導向”“標準導向”的設計使教學活動指向更加明確,教師調(diào)整設計更加有據(jù)可依。語文是結(jié)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門學科,所以它是否能成為人與人、人與書之間趁手的交流工具,是基于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否實現(xiàn),所學的知識點能否得到很好的遷移和整合。逆向設計的方法可以方便教師隨時判斷學生知識掌握程度與學習目的之間的差距,發(fā)現(xiàn)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教師的幫助讓學生能夠“跳一跳,摘桃子”。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真實的情境,設計有思維度的問題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究,讓語文學習成為集證辯據(jù)、詮釋評價的問題探究過程,使語文課堂目中有人、指向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評價往往采用“一問一答一試卷”的方式,基本采用課后測試、單元練習等形式展開,形成性評價喊了多年,但是未曾真正落實過,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遷移能力還是以總結(jié)性評價為主,不能及時、動態(tài)地反饋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成果。這樣的評價使得教師在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時顯得非常被動,中途沒有辦法進行調(diào)整,課后想要彌補時又無從下手。學生對自己的掌握情況也沒有一個很清醒的認識,總是在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根本無法進行自評和自測。
逆向教學設計把評價放在具體教學過程之前,根據(jù)收集到的評估證據(jù)來思考教學的可行性,以評價來促使過程的執(zhí)行,因此,評價設計至關重要。它串起了整個逆向教學設計的流程,形成了“評價證據(jù)——教學——評價——教學改進”的良性循環(huán)。評價不再是“對學習的評估”,而是“為學習而評估”,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中取得了自我提升。以課程標準為大綱,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以學生的語用能力為依據(jù)的評價標準,能從根本上確保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為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提供了根本保障。
不可否認,語文教學中第一次采用逆向教學設計是非常棘手和耗時的,正如學習使用一款好軟件一樣,一開始是困難的,可一旦熟練掌握,便帶來極大幫助。但是請相信,它是一種前沿的、科學的、正在被許多教育學家和教師接納與采用的教學設計方法。作為一線教師,未來需要我們逐漸深化對這種設計的認識,“以終為始”,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