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玲
(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安徽 蕪湖 241000)
項目式學習(PBL)被認為是當前最能體現素養導向的學習與課程形態之一。根據《項目學習手冊》(Markham,Larmer.&Ravitz,2003)中的界定,PBL是一種系統的學習組織形式,在一段時間內學習者通過對真實的有挑戰性的問題進行持續探究,從而達到對核心知識的再建構與思維遷移。簡而言之,項目式學習就是通過做項目來開展教和學的活動。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表述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若進行項目式學習,學習者為了完成項目,就要充分整合語言技能與學習內容,就要為寫而讀、為說而寫、為聽而寫、為讀而聽,感知、吸收、內化、遷移,不斷地持續地循環探究。在這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習者不僅掌握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也能正確地理解、表達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且能發展健康個性和創造性思維。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全教材中唯一的戲劇單元,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在實際教學中,多會被簡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思考,戲劇的學習和品鑒,甚至表演和評議,也包含了語文學習或中考所需的各種能力,比如信息的理解和整合、人物形象的鑒賞與分析、詞句的運用和理解等,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也利于與高中語文戲劇的學習充分銜接。
據此,重新整合本單元三篇劇本及學習任務,按照項目式學習的一般框架(夏雪梅,2018),設計如下:
項目式學習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是提出有價值的驅動性問題,能在促進主動學習和探索的同時提高能力。一個好的驅動問題要基于學科核心知識。戲劇沖突和人物形象是戲劇文學重點研究對象,人物形象的分析早在散文和小說教學中涉及和強化,而“戲劇沖突的準確、尖銳、深刻與否,直接反映了這出戲表現社會生活的真實性與深刻性,反映了這出戲的思想意義與社會價值,卷入戲劇沖突的各種人物形象塑造得好與壞,也直接關系到這出戲的成敗”(居松,1985),所以本單元將核心知識點放在戲劇沖突上。一個好的驅動問題還要能打開真實生活和學科知識之間的大門,能引發學生連續思考的好奇心,比如為什么有些電影票房大賣有些評分不及格,什么樣的戲劇才是好的戲劇,戲劇知識會怎么設計考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促進主動學習和探索的同時也就提高了閱讀理解力和欣賞能力。
結合實際,加上校話劇社、電影社、攝影社的加持,設計出驅動性問題:畢業典禮上,怎樣才能最全面地展示我班風采?爭議后決定攝制一部校園微劇,具體目標和學習任務是:搜集資源,系統了解戲劇文學知識;看戲讀劇本,揣摩戲劇沖突、臺詞、作品主題、表演技巧;掌握劇本的基本寫作方法,創作劇本;了解戲劇排演的相關知識,與同學合作,分工排練、表演;拍攝、制作微劇成品。
項目化學習核心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習的發生,實施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問題的實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還要解決什么問題,從而最終完成項目。完成一部微劇作品,要有劇本、演員和服化道,還要有一定的經費和技術支持。最終明確分工:第一組學生尋求各方經濟贊助,負責服化道、經費支持;第二組學生負責劇本創作,并收集全班備選劇本,再加工完善;第三組學生負責設計合乎人物形象服化道,熟悉劇本,加強排練并表演;第四組學生負責機器準備,熟練操作影視軟件,攝制及后期視頻制作;教師選擇教學素材,設計課堂活動,并提供及時的指導和語言支持。
項目式學習的焦點在于過程中的“學習”和結果中的“發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活動的完成,調動他們主動探究新知識的欲望,激活學生的先前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系統。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戲劇,要想完美展現最終的微劇作品,首要的任務是有合適的劇本,創作劇本首先要掌握劇本的特點和寫法。因而我們首先要精讀、細讀課內三篇不同類型的劇本,把握劇本特點和基本寫法,深入體會臺詞與人物形象背后的意蘊。最重要揣摩戲劇沖突,學習設計戲劇沖突的方法;在正式創作劇本之前,要做一點鋪墊,比如學著將重點古詩、名著改編為劇本,或者賞讀一些現當代劇本和影視劇作品;為了幫助學生們選出最佳劇本和表演作品,還需了解一點劇評知識和表演知識,為后期的排練、表演與評議做足準備;此外盡量讓學生見識更多的不同形式的戲劇,比如中國傳統戲曲,所以也提供了一兩篇經典的戲劇作品進行賞讀,讓學生們后期選擇合適的戲劇類型進行創作。具體如下:
布置任務,明確學習目標;依據網絡,搜集信息,整理戲劇一般常識和寫作知識;瀏覽課內劇本,歸納劇本的特點;閱讀《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劇本選段,對比分析小說與劇本的異同。
觀看電影片段(優劣各一),從不同角度分析成敗原因;觀看微課,掌握三種戲劇沖突類型;細讀課內劇本,賞析戲劇沖突,更深入地理解戲劇沖突及作用。
完成拓展任務:賞讀《白蛇傳》《威尼斯商人》 ;師生一起討論制定選劇的標準;分享同學習作《賣炭翁》,依據劇本標準互相評價;選擇合適的劇類,創作獨幕劇《十六歲的選擇》 。
閱讀教師提供的“怎樣寫劇評”文本材料,初步學會如何評劇;分享劇本,討論評價標準;評選出“最尖銳的沖突”“最走心的臺詞”“最有情味的人設”“最貼切的動作設計”“最契合的舞臺布置”“最深刻的主題”。
靈活安排時間排練,各小組在臺風、表達、語音語調等方面提出建議;完成后期制作;師生完成綜合評價:“最佳男(女)演員”“最神剪輯”“最美造型”“最和諧小組”“最具領導力組長”“最高效小組”。
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傳統教學,在項目實施和展示過程中,學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也能更好地將自己的知識與技能運用于新情境。將大量的學習時間留給學生后,他們對項目充滿了興趣,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過整理篩選信息,掌握了戲劇沖突知識,又借助各種圖書,共同解決臺詞表達問題;討論時也學會提供事實材料來勸說他人,甚至于在后來的記敘文寫作中也注意創設沖突;在最終表演中還插入了地方戲特色,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再創作。整個過程,并沒有占用太多的課時,課間排演稍能緩解考前焦慮。
總而言之,在某種程度上,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項目式學習,能體現“核心素養”所蘊含學習觀,比如,項目式學習講求運用學科知識在真實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核心素養學習規則強調“從關注單一、封閉的學科知識,到關注真實的不確定性的現實問題解決”;項目式學習強調在項目實施和項目產品的完成過程中完成經驗生成,新知識的習得與新的創造,核心素養學習規則要求“從關注對他人知識的理解或反應,到關注綜合運用和主動創造知識”;完成項目必須進行合作交往,和核心素養中強調的“從關注自我學習,到關注團隊合作和溝通”不謀而合。
微劇制作雖已完成,但學生的研究不會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