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彥章
(河南省確山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河南 確山 463200)
豬疝氣是豬養殖中常見的外科疾病,會對豬的正常進食產生影響,嚴重時會影響豬的血液循環,致豬死亡。
臍疝是指患病豬受先天或后天因素影響,出現臍孔未閉合現象,導致腹膜出現孔洞,腸管脫出,作為內容物對患病豬的腹壁產生影響。該疝氣常見于2~3個月的仔豬,豬的臍部表現出圓形隆起,隆起部位觸感相對柔軟,且可感受到圓形的臍孔。如果臍疝的疝內容物為腸管,患病豬的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嘔吐,嚴重時會臌氣死亡。
該疝氣是指患病豬的腹壁受鈍性暴力影響,導致腹壁出現破裂,常見于4 月齡以下的豬。發病原因為斗傷挫傷、母豬閹割縫合不佳等,臨床癥狀如下:患病部位表現扁平腫脹,觸感柔軟,且可感受到疝輪,觸摸時患病豬會產生疼痛感。長期未治療時,腹壁疝會引發腹膜炎,導致患病豬的腹下水腫。
該疝氣是指腹腔臟器進入鞘膜腔,發病原因為腹壓驟增,常見于15~45 日齡的公豬。在臨床表現中,腹股溝陰囊疝呈一側性,患病豬的一側陰囊較大,觸感柔軟,移動患病豬時,疝內容物可回到腹腔內;如不能回縮,則患病豬出現食欲廢絕現象,一旦內容物中的腸管壞死,患病豬會休克而亡。
2.1.1 術前準備
在手術前,獸醫需配置手術所用的器械和藥品,如手術刀、止血鉗、青霉素及藥棉等,并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處理。同時,術前患病豬需禁食至少12 h。
2.1.2 麻醉處理
將病豬四肢綁定后,進行麻醉。在麻醉前,將患病豬的手術部位進行清潔,選擇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并使用毛剪將該區域的毛剃除;除毛后,涂刷碘酊消毒,再涂刷酒精脫碘;主刀醫生消毒后,抽取5~10 mL的1%鹽酸普魯卡因液體,在患病豬的疝囊部位進行局部麻醉,麻醉15 min后,即可開始手術。
2.1.3 手術過程
在患病豬的手術部位選擇合適切口位置,根據患病豬的疝囊設置手術切口的長度,在疝囊中部位置,沿著縱向切開表皮,止血后將皮下組織與肌肉進行鈍性分離;再切開患病豬的腹膜,觀察腹膜是否出現粘連現象,如存在,則需緩慢剝離并將疝內容物轉移到腹腔位置,通過雙手調節腸管,使其順暢拉展,該操作嚴禁扭轉;將患病豬的疝輪修成新鮮創面,按照規范流程進行縫合處理;最后應用0.9%的生理鹽水清理切口、腸管等位置,并在疝孔內外部點灑青霉素,避免手術切口發炎,并按照紐扣式張力縫合疝環及皮膚,消毒,完成手術。
2.1.4 術后護理
手術完成后,醫生需將豬倒立并適當搖動,確保豬的腸管順利歸位,并在術后3~4天內,按照每天兩次的頻率,為患病豬注射5 mL 的30%安乃近及青霉素,避免手術切口感染發炎。養殖戶最好將術后的患病豬單獨圈養,并避免手術部位沾水。在手術完成一周后,患病豬的喂食需少喂勤添,并觀察患病豬的活動及精神狀況,術后患病豬保持正常吃喝與運動即表明手術成功。
2.2.1 手術時間
在豬疝氣手術中,疝氣癥狀不明顯時,不可進行手術,避免誤判;在疝氣癥狀明顯后,確診為豬疝氣,需立即進行手術,避免患病豬疝孔變大,引發傷口粘連或感染現象,加重病情,降低手術成功率。
2.2.2 消毒處理
主刀醫生需按照規范流程對手術器械、患病豬手術部位消毒,并修剪自己的指甲,對手臂進行消毒,實現無菌手術。其中,主刀醫生的消毒藥劑優先選擇75%的酒精,至少消毒3次。
2.2.3 手術操作
在豬疝氣手術過程中,主刀醫生需規范自己的操作,確保患病豬有效止血、腸管回納完全。如果患病豬的腸管未回納完全,會導致腸管位于腹壁外側,影響手術切口的正常愈合,引發腹壁粘連現象,不得不進行2 次手術。同時,在手術完成后,主刀醫生需規范切口的縫合與結扎,控制好結扎的程度。結扎過緊,會導致患病豬切口出現褶皺,延緩患病豬的恢復;結扎過松,會導致切口存在縫隙,影響切口正常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