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娜
膽囊息肉樣病變也稱為膽囊隆起樣病變,是膽囊壁向膽囊腔內突出或者隆起,根據病理性質分為膽囊癌性息肉,炎癥息肉,腺瘤樣息肉等,膽囊息肉樣病變多為良性病變,有惡性傾向和惡性病變的比例約占5%~6%,膽囊癌發現時大多為晚期,癥狀隱匿,5 年生存率較低,因此早期對膽囊息肉樣病變進行良性、惡性的判斷異常重要[1,2]。臨床對膽囊息肉樣病變是否有惡變常通過彩超進行判斷,如短期內增大,病灶血流豐富則多判斷為惡性[3]。為探討彩超與CT 增強掃描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效果,本院對60 例手術治療經病理診斷為膽囊息肉樣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60 例患者的彩超及CT 增強掃描的影像資料,探討兩種檢查的診斷效果,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匯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6 年7 月~2019 年6 月手術治療的60 例膽囊息肉樣病變患者做為觀察對象,患者均經手術后病理診斷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其中男37 例,女23 例;年齡39~76 歲,平均年齡(55.17±6.95)歲。惡性病變12 例,男7 例,女5 例;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57.30±6.24)歲;良性病變48 例,男30 例,女18 例;年齡39~74 歲,平均年齡(52.70±7.10)歲。60 例患者中有42 例患者經常有上腹飽脹,不適以及輕微疼痛癥狀;3 例有急性腹部疼痛病史;15 例無明顯臨床癥狀,常規體檢時發現。60 例患者術前均行彩超及CT 增強掃描檢查,對其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方法
1.2.1 彩超檢查 選擇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進行檢查,探頭頻率為2.5~5.0 MHz,患者于晚餐后不進食空腹8~12 h,于晨起進行彩超檢查,協助患者取半臥位或左側臥位,對患者肋間及肋緣下進行多切面掃描,對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形狀、蒂寬以及血流情況進行仔細觀察。
1.2.2 CT 增強掃描 選擇螺旋CT,檢查前常規禁食8~12 h,進行檢查前口服300~500 ml 稀釋的泛影葡胺使患者胃部充盈,每層間距為3 mm,掃描周期1 s,窗位50 Hu,窗寬250 Hu。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先行常規CT平掃,之后,應用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碘普羅胺100 ml,速度設置為2~3 ml/s,進行CT 增強掃描,于30 s、60 s實施動脈期,門脈期的掃描,將所有影像圖像在PACS工作間上分析處理,進行多平面重組(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CT 增強掃描與彩超單獨檢查及聯合檢查的診斷符合率,CT 增強掃描與彩超識別膽囊息肉良惡性的診斷符合率。膽囊息肉樣病變不同的類型病變影像學特征[4]:①膽固醇息肉:彩超顯示病灶直徑在4~10 mm,呈乳頭狀、桑葚狀或是球形回聲,也可以是中強回聲向膽囊腔內隆起,可發生于膽囊的任何位置。有蒂、基底窄、血流信號不清;CT增強掃描顯示動脈期無顯著強化,門脈期輕度強化,延遲期強化減退。②膽囊炎性息肉:形態與膽固醇息肉相似,多伴膽囊結石,彩超示膽囊病灶內部有微弱回聲區,CT 增強掃描各期與膽固醇相同。③膽囊腺瘤:病灶直徑在11~15 mm,彩超顯示呈單發,小結節狀,病灶內可有點狀血流信號;CT 增強掃描顯示動脈期呈輕度強化,門脈期強化增強,延遲期強化減退。④膽囊腺癌:病灶直徑>16 mm,彩超顯示病灶呈菜花結節,在膽囊腔內突入,基底寬大,膽囊壁有粗糙、中斷、增厚表現,病灶有動脈血流信號;CT 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不均勻,強化明顯,門脈期病灶均勻,強化減退,延遲期病灶不均勻,強化減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 增強掃描與彩超單獨檢查及聯合檢查的診斷符合率 術后經病理確診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0 例患者,術前經彩超確診48 例,診斷符合率為80.0%(48/60);術前經CT 增強掃描確診44 例,診斷符合率為73.3%(44/60);經二者聯合檢查確診56 例,診斷符合率為93.3%(56/60)。聯合檢查的診斷符合率高于單一彩超或單一CT 增強掃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CT 增強掃描與彩超識別膽囊息肉良惡性的診斷符合率 術后經病理確診為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12 例,彩超確診9 例,診斷符合率為75.0%;CT 增強掃描確診11 例,診斷符合率為91.7%。術后經病理確診為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48 例,彩超確診41 例,診斷符合率為85.4%;CT 增強掃描確診33 例,診斷符合率為68.8%。對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彩超具有優勢,對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CT 增強掃描具有優勢,二者可以互補,可增強診斷符合率。
膽囊息肉樣病變有膽囊腺瘤、膽囊息肉等多種類型,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外界環境的改變,有發病率有上升趨勢[5]。隨著現代醫療儀器設備的進步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檢出率也不斷提高,膽囊息肉的患者常會出現季肋間疼痛,上腹不適,喛氣等消化不良,腸管積氣的臨床表現,尤其患者進食油膩食物,更容易出現疼痛,可以誘發出現膽絞痛[6]。膽囊息肉樣病變大多為良性,但也有潛在惡性及惡性病變。因此,對膽囊息肉樣病變早期診斷對患者的治療及愈后意義重大。據研究發現[7,8],膽囊癌發病的患者中約有20%~25%的患者為息肉樣膽囊癌,而膽囊癌因發病隱匿,癥狀無特異性,被診斷時往往已中晚期,經治療的膽囊癌患者5 年生存率也較低,因此,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早期診斷良、惡性病變在臨床工作中意義非凡。對膽囊息肉樣病變最常用的檢查方法為彩超,彩超檢查的優勢為無創、可反復損傷、安全性高、費用低等,彩超可觀察膽囊息肉的大小、形態、血流[9]。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完善與發展,CT 增強掃描廣泛應用于種種疾病的診斷中,CT 增強掃描因靜脈注射了造影劑,血流中含碘量在穩定的水平,能將機體各器官及病灶部分清晰顯示[10]。
本院對60 例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手術患者進行觀察與研究,60 例患者術后經病理診斷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對患者的術前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60 例患者術前經彩超確診48 例,診斷符合率為80.0%(48/60);術前經CT 增強掃描確診44 例,診斷符合率為73.3%(44/60);經二者聯合檢查確診56 例,診斷符合率為93.3%(56/60)。聯合檢查的診斷符合率高于單一彩超或單一CT 增強掃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0 例患者中有惡性病例12 例,彩超診斷符合率為75.0%(9/12),CT 增強掃描診斷符合率為91.7%(11/12);有良性病變48 例,彩超診斷符合率為85.4%(41/48),CT增強掃描診斷符合率為68.8%(33/48)。由此可見,彩超對膽囊息肉樣病變中良性病變鑒別能力明顯高于CT增強掃描,對惡性病變的鑒別能力低于CT 增強掃描,原因為彩超檢查因受到儀器靈敏度、操作方法、患者體態,合并有結石泥沙病灶內有無較大血生生長等因素的影響,易造成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漏診,此次惡性病變漏診3 例,后經CT 增強掃描后確診。將二者聯合應用,能明顯提高診斷符合率,利于患者的后續治療,減少漏診誤診率,適宜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