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偉
早期妊娠女性終止妊娠的常見手段是人工流產,是指妊娠≤3 個月內應用人工或者藥物等形式終止妊娠,屬于避孕失敗后意外妊娠的補救措施,具體劃分為手術流產及藥物流產,負壓吸引人工流產術、鉗刮人工流產術及藥物流產術等方法是常見措施,其中部分患者人工流產手術后仍存有不完全流產現象,導致部分絨毛及胎盤組織仍殘留在宮腔內部,具有腹痛、陰道流血等表現,未接受及時治療甚至危及生命。部分研究結果表明,予以患者清宮術治療能提高流產率,但反復刮宮操作導致機體發生子宮穿孔、感染等情況,影響療效。廖燦[1]研究證實,予以該病癥患者非手術的人工流產方式能提高不完全流產率,具有經濟實惠、易接受及創傷性較小等優勢,常見藥物是米非司酮,其能減少流血時間且臨床療效顯著,受到患者及臨床醫師的青睞。本研究分析人工流產手術后不完全流產患者應用米非司酮+清宮術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本院接收的52 例人工流產手術后不完全流產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6 例。觀察組:年齡23~45 歲,平均年齡(34.49±3.85)歲;孕次1~5 次,平均孕次(2.42±1.26)次;停經時間41~68 d,平均停經時間(62.38±7.42)d;其中分娩史16 例,無分娩史10 例。對照組:年齡22~43 歲,平均年齡(34.38±4.16)歲;孕次1~6 次,平均孕次(2.58±1.15)次;停經時間42~69 d,平均停經時間(62.59±6.88)d;其中分娩史15 例,無分娩史1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均屬妊娠早期且懷孕≤3 個月;人工流產術后持續或間斷陰道出血≥14 d;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腹痛、陰道流血等癥狀;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1000 mIU/L;經子宮超聲復查顯示[2],宮腔內有混合樣結構且伴有血流信號;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1.2.2 排除標準 疑似宮外孕者;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者;伴有嚴重婦科疾病者;免疫系統或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存有潛在感染風險需手術治療者;手術禁忌證者;本文涉及藥物過敏者;精神障礙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清宮術進行治療。予以患者全身麻醉+膀胱截石位,徹底清潔消毒外陰以及陰道內部,經陰道將超聲探針送到子宮底部,對宮腔內殘留的胎盤組織、絨毛組織位置、大小及形態仔細觀察,利用宮頸擴張器擴張宮頸,借助吸引器將宮腔內殘留的胎盤組織、絨毛組織吸除干凈,反復刮吸宮腔。
1.3.2 觀察組 采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颊咦襻t囑服用米非司酮(華潤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03,規格25 mg/片)25 mg,2 次/d,飯前或飯后2 h 服用,持續用藥時間1 d。注意事項:①耐心詢問患者的既往病史;②常規行肝腎功能、B 超、血象及凝血功能等檢查;③叮囑患者服藥前保持空腹狀態≥2 h;④服藥后24 h 內密切觀察患者是否發生用藥后不良反應;⑤借助便器收集患者的排尿、排便,利于對組織物排出情況密切觀察;⑥觀察患者用藥期間是否發生排胎、陰道流血及腹痛等不良反應,有異常及時匯報臨床醫師處理。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指標 比較兩組陰道流血停止時間、月經復潮時間、月經量恢復時間及子宮內膜厚度。
1.4.2 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顯效:陰道不再流血,HCG 值恢復正常,B 超檢查顯示宮腔內無異常占位性回聲,子宮內膜呈線狀,月經周期、月經量恢復正常;好轉:陰道流血量明顯減少,與治療前比較HCG 值明顯降低但比正常水平高,B 超檢查顯示宮腔內有異?;芈?;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且病情惡化[3],陰道流血量明顯比月經量多,B 超檢查顯示宮腔內有不均質量回聲??傆行?顯效率+好轉率。
1.4.3 并發癥 統計兩組經量減少(月經復潮后,與以往比較月經量減少≥50%,甚至閉經)、盆腔感染(經檢查顯示陰道分泌物增加,伴體溫增高、下腹疼痛等表現)及宮腔殘留(療程結束15 d后未發生撤退性出血,則利用B 超復查子宮,仍有組織殘留則判定成宮腔殘留)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陰道流血停止時間為(6.31±1.16)d、月經復潮時間為(36.17±1.45)d、月經量恢復時間為(9.18±1.57)周、子宮內膜厚度為(9.14±0.23)mm,對照組患者陰道流血停止時間為(6.45±1.62)d、月經復潮時間為(45.39±2.24)d、月經量恢復時間為(11.32±2.19)周、子宮內膜厚度為(8.29±0.42)mm。兩組陰道流血停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583,P>0.05);觀察組月經復潮時間、月經量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子宮內膜厚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7.6187、4.0495、9.0511,P<0.05)。
2.2 治療效果 治療后,觀察組顯效15 例(57.69%)、好轉10 例(38.46%)、無效1 例(3.85%),總有效率為96.15%;對照組顯效11 例(42.31%)、好轉9 例(34.62%)、無效6 例(23.08%),總有效率為76.92%。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270,P=0.0422<0.05)。
2.3 并發癥 治療后,觀察組經量減少1 例,盆腔感染1 例,宮腔殘留0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69%;對照組經量減少4 例,盆腔感染3 例,宮腔殘留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0.77%。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571,P=0.0348<0.05)。
經調查研究顯示,人工流產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是不完全流產,是指術后蛻膜組織及絨毛組織在宮腔內殘留,導致患者有不規則陰道流血、下腹部疼痛等表現,未及時治療甚至引起更嚴重的并發癥,危及生命。目前治療該病癥患者以手術以及藥物為主,予以患者清宮術治療能清除殘留物質,但術后殘留物緊密粘連導致其疼痛感加劇,并且反復刮宮導致子宮內膜變薄,術后宮腔粘連、宮腔感染等并發癥增加影響預后效果,甚至引起不孕,給患者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甚至損害其生育功能,引起醫療糾紛,未得到患者的認可、滿意,因此王玢等[4]認為,早期提供藥物治療是提高完全流產率的關鍵,便于獲得良好的治愈效果。
有研究報道[5],米非司酮治療該病癥患者能提高整體療效,其屬于新型的抗孕激素,是合成類固醇,與炔諾酮具有類似的結構,與孕酮比較,其對子宮內膜孕激素受體的親和力較高,自身不具有孕激素、抗雌激素及雌激素的活性,口服用藥后對妊娠期患者具備引產、抗著床及終止妊娠等作用,與孕酮競爭受體達到拮抗孕酮的目的,解除孕酮對子宮的抑制,促進子宮肌肉收縮,確保絨毛變性壞死、退化剝落蛻膜,同時該藥物能促進宮頸軟化成熟,誘導月經復潮,其主要在子宮內膜發揮功效,作用機制是:競爭性結合孕酮受體,提高對子宮內膜孕酮受體的親和力,抑制孕酮、維持蛻膜發育,確保蛻膜組織從胚囊附著點剝離,促進絨毛組織及蛻膜組織變性喪失活性,促進機體釋放前列腺素并強化子宮收縮,快速排出宮腔殘留物,利于提高完全流產率,具有起效快、并發癥少及安全性高等特點,促進患者月經早期恢復正常,安全可靠。
本研究說明米非司酮能快速降低血HCG 水平,縮小宮內殘留物、改善陰道流血癥狀,治療效果較理想;米非司酮具備促進絨毛變性壞死的作用,促進宮腔內殘留的妊娠物脫離子宮壁,縮小宮腔殘留物、獲得良好的治愈效果。本研究并發癥發生率與時雪麗等[6]文獻報道的并發癥發生率17.5%的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米非司酮治療該病癥患者能提高整體療效,減少陰道流血量且改善預后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用藥治療時叮囑禁忌性生活,必要時服用適量抗生素避免發生盆腔感染。
綜上所述,與清宮術比較,人工流產手術后不完全流產患者應用米非司酮藥物治療能促進月經復潮且增加子宮內膜厚度,提高療效并減少并發癥,縮短月經量恢復時間,具有臨床可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