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飛
(清豐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河南 濮陽457300)
育雛期是柴雞養殖中比較關鍵,也是技術要求較高的飼養階段,了解和掌握雛雞的育雛過程,對于提高經濟效益至關重要。
柴雞育雛一般選擇在4 ~5月進行。因為這段時間氣候干燥,氣溫逐漸轉暖,陽光充足,雞舍內保溫通風,適宜雛雞生長發育。在育雛中期,氣溫適宜,可增加舍外活動時間。且春雛性成熟早,利用時間長。
首先要將育雛舍內糞便、灰塵等清掃干凈,所有料槽、水槽、雞籠等器具清洗干凈。然后檢修水、電、通風設備,做到育雛舍干凈、保溫且能正常通風換氣。進雛前1 w對育雛舍及設備進行熏蒸消毒,采用高錳酸鉀14 g/m3加甲醛28 ml/m3,密閉薰蒸48 h后,打開門窗通風3 ~5 d。在進雛前1 ~2 d對育雛舍試溫。如采用火爐加溫,應防煤氣中毒。試溫時一定要把育雛舍溫度加高到32 ~35 ℃。育雛開始前應在門前設消毒池或消毒墊。
雛雞進入育雛舍后,首先進行飲水,為了防止個別雛雞找不到水而脫水死亡,最好逐個給水。水溫在20 ℃左右,飲水中加入電解質多維、抗菌藥物和葡萄糖,連飲5 ~7 d,停藥3 d,再飲5 d。飲水要用專用飲水器,數量要充足,分布要均勻。飲水器的高度要隨雛雞日齡增長及時調整,飲水要清潔衛生,飲水器要經常清洗消毒。
雛雞出殼24 h后,開始有尋食表現,當群內有1/3的雛雞有尋食表現時就可開食。開食的飼料要求新鮮,滿足雛雞營養需要,顆粒大小適中,易于啄食,容易消化。通常開食飼料用水浸泡軟化后飼喂。一般第一次飼喂時應把飼料灑在小料盤內或撒在干凈的報紙上,做到少喂勤添,使其自由采食,5 日齡后應改用食槽或料桶飼喂。
初生雛雞的體溫約39℃,機體的調節機能很差,到21日齡左右,體溫調節機能趨于完善,雛雞1 ~3日齡育雛舍溫度應為32 ~35℃,4 ~7 日齡為29 ~31℃,8 ~14 日齡為26 ~28℃,15 ~21日齡23℃,以后每周下降2 ~3℃,直至與室外溫度一致。雞舍內溫度高低,還要結合雞群狀態,溫度適宜雞群均勻散開,溫度低時雞群集堆,溫度高時雞群遠離火源。雛雞飼養20 d 后,在無風晴天的中午前后,讓雛柴雞到雞舍附近活動,以使其適應外界環境。雛雞脫溫后,一般選擇比較開闊的緩山坡或丘陵地或放養于果園、田間、草地、山地中的飼養。白天雞自由覓食,早晨和傍晚人工補料,晚上在雞舍內休息。
由于剛出雛時雛雞相對濕度較大,經過運輸到達雞場,雛雞體內水分隨著呼吸而大量散發,此時可引起體內剩余蛋黃吸收不良,羽毛生長也慢。因此,7 日齡前育雛舍內相對濕度為60%~65%,7 日齡后育雛舍內相對濕度為50%~55%。
光照對雛雞的采食、飲水、運動及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可促進鈣、磷平衡。因此,當自然光照時間不足時要補充人工光照,柴雞在1 ~3日齡需要全天光照;4 ~7日齡每天光照18 h;8 ~21 日齡每天光照15 h,4 w 后完全采用自然光照。人工補充時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3.5 ~4 w 為宜,如采用多層籠育雛,應在下層育雛籠的側面安裝燈泡,以防止由于光線弱,造成采食、飲水不足,而影響個體發育。
由于育雛時室內溫度高,密度大,雛雞生長發育快,隨著呼吸、排泄量加大,舍內產生大量有害氣體,極易造成雛雞發病,因此要及時通風換氣,最好在晴天時進行,室內通風以人進入育雛室無悶氣感覺以及不刺眼、不流淚為宜。室內通風要防賊風,注意保暖,以免雛雞發病。
柴雞育雛密度如采用地面散養,0 ~6周齡15只/m2;網上平養0 ~6 周齡18 ~20 只/m2;每群以200 ~250 只為宜,開始時可用塑料網將雛雞隔成小群,防止擠壓、避免發生啄癖。如采用4 層籠育,每籠面積為0.45 m2,開始每個籠子可放45只,先放上面兩層籠,下面兩層待密度增大時再使用。育雛結束時每籠不能超過25只。
為了減少飼料浪費,在雛雞飼養到11 ~15 日齡時斷喙。斷喙前后各2 d內,飼料中維生素加倍,添加VK,利于止血,防止應激。
育雛室環境衛生的好壞,直接關系著雛雞的健康與生長發育,必須保持勤打掃,勤換水,勤換料,定期消毒。病雞、死雞要及時處理。
因雛雞剛與外界接觸,膽小易驚,對應激的敏感性較強,遇意外的聲響、顏色、異物引起驚恐,須注意防止。
由于柴雞的個體差異性,個別弱小的雞雛吃不上食,喝不上水,使弱雛越來越弱,因此,發現離群呆立、不愿采食,嗉囊空虛或早上嗉囊仍然脹結的小雞,應及時隔離治療和加強護理,做好大小、強弱分群飼養,弱小的增加光照和飼料品質。謹防貓、野獸和鼠害。
育雛可用全價配合的顆粒飼料或自配粉飼料。柴雞0~6周齡累計飼料消耗為每只750 ~800 g。自配飼料應選擇無污染、不變質的原料,且要求攪拌均勻、顆粒大小適中、適口性好。飼料配方如下:玉米63.3%,麩皮4.7%,豆粕22.6%,花生粕3%,菜粕2%,魚粉1%,磷酸氫鈣1.4%,石粉0.7%,食鹽0.3%,預混料1%。現吃現配,1 w內吃完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