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威
(確山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 確山463200)
近年來,鴨病毒性肝炎發病率逐漸升高,作為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該病具有典型的病程短、死亡風險高特征。由于其傳染性較強,一旦出現肝炎病鴨,多可于較短時間內造成大量雛鴨感染病毒,而病鴨的死亡則會帶來一定經濟損失。因此,分析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針對鴨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并分別提出運用鴨群檢疫預防措施、疫苗接種預防措施、飼喂管理預防措施、環境管理措施、藥物治療措施等,提高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質量,以消除鴨病毒性肝炎帶來的不良影響。
鴨病毒性肝炎以雛鴨為高發群體,成鴨群較少發生。
雛鴨的鴨病毒性肝炎發病率較高,最高可達100%。這種疾病的高發病率特征決定著其傳播速度較快,易引發較大經濟損失。
鴨病毒性肝炎無明顯季節性特征,但雛鴨孵化期間,發病率較高(與免疫力較低有關)。
鴨病毒性肝炎可經呼吸道途徑、消化道途徑、接觸感染途徑等進行傳播。
鴨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在于:鴨群規模較大,一旦出現個別病鴨,肝炎病毒可經呼吸道、消化系統等傳播途徑迅速散播,導致大量雛鴨發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基于鴨病毒性肝炎在鴨群中的迅速散播特征,可借助鴨群檢疫措施預防鴨病毒性肝炎的形成。即于外購雛鴨合入雛鴨群前,評估采購養鴨場的清潔消毒狀況及雛鴨健康狀況,一旦發現養鴨場有病毒性肝炎病鴨,應避免雛鴨入場。此外,還需加強對雛鴨的日常檢測,結合鴨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癥狀,評估鴨群健康狀況。而在日常飼養管理中,養鴨場還應注意遵循全進全出原則,避免不同鴨群接觸而增加病毒性肝炎發病風險。雖然成鴨不易發生病毒性肝炎,但當成鴨接觸肝炎病毒后,將成為病毒性肝炎的傳染源,為保障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效果,需避免大小混養,以保障雛鴨的生長發育安全。
在鴨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工作中,鴨群的疫苗接種工作需結合雛鴨來源、日齡等信息合理開展。如為外購雛鴨,需注意評估采購養鴨場中母鴨的疫苗接種狀況,如母鴨已接種病毒性肝炎疫苗,可將購入雛鴨的疫苗接種時間確定為1周齡左右(母鴨提供的母源免疫抗體可于雛鴨體內存活一段時間)。如所采購養鴨場母鴨并未接種疫苗,需于雛鴨進場1 w內及時進行免疫接種。雛鴨的免疫接種方法為:按照0.5 ml/只劑量,給予雛鴨接種高免鴨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如受相關因素影響,無法接種上述疫苗,可考慮給予1 w齡雛鴨接種弱毒苗(疫苗劑量為2~3羽份/只)。
如采用獨立孵育雛鴨養殖模式,需將種鴨、蛋鴨納入免疫接種范疇。規范接種方法為:于開產前1 個月時,按照2羽份/只劑量給予種鴨或蛋鴨進行首次免疫接種,接種后2 w(即開產前2 w 時)進行二次免疫(二次免疫與首免劑量一致)。
根據既往鴨病毒性肝炎管控經驗,如鴨舍在飲水、飼料供給等方面存在問題,部分免疫力較差的雛鴨容易感染肝炎病毒,并形成病毒性肝炎。因此,在鴨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工作中,宜將鴨群的飼喂管理作為重點預防管理途徑,以改善飼喂管理質量。
基于鴨病毒性肝炎預防的鴨群飼喂管理措施包含:
2.3.1 飼料優化
向雛鴨飼料中加入適量維生素、微量元素,配比營養均衡的飼料,以均衡營養,提升雛鴨免疫力。
2.3.2 飲水管理
保障雛鴨飲水的清潔性。
雛鴨的生長環境與其病毒性肝炎形成風險密切相關。為了保障病毒性肝炎的預防效果,可將鴨舍環境管理作為一項重點內容,通過對環境管理措施的優化,保障雛鴨的健康、安全生長。
雛鴨鴨舍的環境管理要求為:定期針對鴨舍進行通風,評估雛鴨圈舍內雛鴨密集程度,如密集程度偏高,考慮進行分離飼養,以避免因鴨舍內擁擠問題造成病毒性肝炎感染、傳播風險的變化。此外,定期采用消毒液對鴨舍內各區域進行全面消毒,減少鴨舍中的肝炎病毒殘留。
雛鴨病毒性肝炎發病后,需立即給予治療:經肌肉注射途徑,給予病鴨使用1.0~1.5 ml 高免卵黃抗體、0.5~1.0 ml 高免血清、0.5~1.0 ml 康復鴨血清,并經口服途徑,給予病毒性肝炎病鴨使用適量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等抗菌藥物,以避免病鴨因肝炎病毒肝炎引發細菌肝炎,進而降低病毒性肝炎病鴨的死亡率。
綜上所述,加強鴨病毒性肝炎的預防與治療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了改善鴨病毒性肝炎帶來的不良影響,可結合既往鴨群常見病管控經驗,選擇恰當的防治措施,降低雛鴨群的病毒性肝炎發生風險。此外,還應注意評估防治措施的應用效果,定期更新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以保障養鴨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