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軍
(重慶市九龍坡區華玉小學 重慶 400050)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一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既彰顯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又突出了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視角,為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指明了方向。
教師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各類群體一樣需要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當前強調促進社會和諧的背景下顯得日益重要。“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建立健全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長效機制這一命題的提出,標志著對教師主體地位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就是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將“人文關懷”理念和“心理疏導”機制引入到教師群體,在政治上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及應有的權益和需要,通過學校對教師的關懷,教師間相互關懷等措施,對教師進行真情關懷服務,使教師充分感受到學校乃至社會的溫暖,更好地發揮在教學、育人、科研、管理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當前,我國的社會轉型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急劇的社會變遷引發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多。可分為精神壓力、物質貧困、事業缺乏成就感三類,而且這三類又常常交織在一起。
我校教師引發的心理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首先是所擔當的繁重教學科研任務所帶來的工作壓力;其次是強烈的事業進取心和追求所帶來的發展壓力;再次是人際關系調試的需要和個人生活質量的提升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此外,不同年齡層的教師也或多或少存在著婚姻家庭的調適問題、自身或家人因病致困問題、心理孤獨和心理障礙問題;因個人的正當權益得不到應有的兌現以及因腐敗現象嚴重而引發的對社會的不滿問題;由于與他人攀比引發的心理不平衡問題等。教師的種種心理問題是由長期的精神緊張壓力、反復的心理刺激及復雜的惡劣情緒逐漸影響形成的,如果在學校得不到及時疏導化解,久而久之,就會在心理上造成心理障礙、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機,這既不利于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也無助于校園和諧。
由于教師的大部分教學工作存在單一性和重復性,常年累月單一、重復著一項工作,對教師意識、生理、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壓抑,使部分教師對工作出現了厭惡和逆反心理。
從學校教師的年齡結構上分析來看,我校教師隊伍以中青年為主。青年教師大部分都是剛剛踏入工作崗位不久,生活基礎不穩定,社會定位不明確,同時還面臨著各種競爭的壓力,面臨著結婚成家,再加上青年教師都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心理,因此,青年教師常常會表現的情緒起伏大。而對于中年職工來說,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工作節奏加快,生活習慣替換頻率加快,況且,中年人一般都是家里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非常重,往往要面對來自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容易使他們出現焦慮和抑郁。
社會上還存在對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工作不理解的現象,給教師帶來了一份精神壓力。加之正處于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時期,教師對改革的理解程度不深入,往往對自己的未來有一種忐忑的心情,分不清方向,導致出現對未來失去信心,患得患失,精神消沉的心理問題。
目前,我校管理制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相關問題還不能很好的全面地解決。
要切實解決好上述問題,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學校領導者、管理者要牢固樹立“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意識,通過多種幫扶體現學校這個“教師之家”的溫暖,以此增強教師的榮譽感、自豪感、歸屬感和凝聚力。
通過教師群體內部充滿溫暖和活力的自身建設來樹立良好的形象,可以有效增強學校在廣大教師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過構建教師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長效機制,可以讓教師切身感受到職業生涯和校內外生活的人性化、人情味,從而更加積極和樂觀地從事教師職業。
為此,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不斷加強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第一,要從政治上關心、保護教師合法權利和正當權益,制度建設是根本性的。必須建立先進的教師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制度和機制,使學校內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制度化。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而言,實現和不斷完善校務公開,實施和不斷完善公平公正公開的人事與分配制度、尊重教師主體地位、保障教師的民主權利是對教師的最大人文關懷,也是對教師進行心理疏導的最有利武器。其次,要在生活上照顧、精神上引導、感情上慰籍、心理上疏導、事業上幫助教師。這是黨內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總體思路。切忌空洞無物的說教和“口惠而實不至”的承諾。學校干部人事與分配制度是否公正、合理,關系到教師的積極性并進而影響教師的心態和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對于一個有志于從教并具有多方面教學才能同時又能得到群眾認可的優秀教師來說,能被重用就是最大的快樂,但如果長期不被重用就會成為阻障學校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諸如用人不公等不正之風蔓延,則會加劇教師的不平心理。完善人事與分配制度,首先要進一步加大對學校的選拔任用機制的改革。要確保選拔任用機制科學、完善,在程序、結果上公開透明。圍繞建立科學的監督約束機制,探索規范學校領導層權力運作的制度和辦法。要培育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對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要少責備、多寬容。對教師要作全面了解。學校領導層要能容得下不同的意見,這樣才能使教師保持正常的心態。其次,要健全校內激勵機制。堅持以人為本,從教師需求的多元化規律出發,讓能干事、會干事的教師受到激勵,體會到學校的關懷。
第二是要尊重教師主體地位、保障教師民主權利,改革和完善教師動員機制,保證教師有政治上的參與感、主人翁感。
學校領導層要改變長期以來單純的“思想工作加行政命令”的教師動員方法,新的教師動員機制要體現兩點:一是要體現人文關懷,讓更多的教師感受到創造性的勞動帶來的愉快和幸福。二是要及時保持對教師的回應,對教師進行動員,也就等于向教師做出保證,要讓教師知道自己投入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這樣才能提高教師對學校領導層的信任度,增強學校的凝聚力。
第三是要科學管理,建立長效心理疏導機制,保證教師的心理健康維持在一個較理想的水準。教師心理健康所呈現的各種問題,尤其是以煩躁、沖動、偏執、孤獨、憂郁、憤懣為特征的非健康心理,一旦處理不好,就可能引發事端。作為學校事務的組織者、管理者,如果學校領導層、管理層對教師的心理變化沒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認識,并對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包括心理救助,就會嚴重影響學校和諧,并可能影響校園的和諧與穩定。所以,在實踐中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注重教師的心理疏導,就要把教師心理健康列為學校管理工作的一項任務。凡教師有職務崗位變動、工作遭受挫折、事業發展不順、家庭遭遇變故等情況,學校領導層都應及時找教師本人談心,真心實意地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或進行有效疏導;凡是教師要求反映問題、匯報工作的,學校領導層、管理層就要落實人員熱情接待,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做好解釋和疏導工作。
在對教師講發展、提要求、抓效率的同時,學校領導層還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一些必要的定性定量分析,把以人為本體現到各項工作和政策中,既要讓教師有壓力,又要實事求是,不強人所難,給教師下達的工作目標要讓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到,也就是“跳一跳,摘果子”。
第四是要探索建立教師心理危機干預、預警機制。理論和實踐表明,盡管危機本身具有不可預測的特點,但早發現、早干預是危機干預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建立動態評估體系,定期對教師進行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關懷,并向學校有關領導通報,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及時應對,提高教師的心理應對能力。心理和諧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力量,是人生的一個課題和使命。要積極推動教師心理和諧建設,努力探索在新的條件下有效提高人們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覺地在教育、心理醫療及各級黨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幾個重要環節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的應對機制,營造培育和諧心理的氛圍,從而為構建黨內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環境保證。
第五是要加強對存在各種困難的教師的管理和幫扶機制的建設,及時解決困難教師的難題,體現學校黨組織與行政的關愛,保證教師的正常生活和尊嚴。首先,要建立學校的結對幫扶機制、相應的領導機構、搭建服務平臺,探索服務凝聚教師的載體形式:一是定幫扶對象,重點幫扶因病因殘造成生活困難的教師、遭受意外事故造成暫時生活困難的教師。二是定幫扶責任人。組織有幫扶與帶動能力的黨員干部與所在黨組織的困難教師開展“一對一、就近”幫扶。三是定幫扶期限;四是定任務;五是定幫扶內容。堅持傳統佳節要訪,有了困難要訪,子女開學要訪,生老病死要訪,出現糾紛要訪等人文關懷制度。
第六是要建立教師人文關懷的評價機制,促使學校領導層把人文關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保證學校人文關懷的經常化和制度化。學校領導層要把“校內民主”和“校內民生”問題作為評價內容。學校領導層、管理層要就教師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長效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作為進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把構建教師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長效機制作為對學校領導層、管理層主要評價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