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音 胡世國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重慶 401331)
中藥配方顆粒是由單味中藥飲片經水提、濃縮、干燥、制粒而成,在中醫臨床配方后,供患者沖服使用。曾被稱為免煎中藥、免煎飲片、中藥精制飲片、中藥濃縮顆粒等,2001年6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組織命名委員會討論,正式定名為“中藥配方顆粒”,界定為飲片管理范疇。
而在正式命名界定中藥配方顆粒之前,中藥配方顆粒已經經歷了1989-1992 年的課題前期調研階段,1992-2000年的科研階段,主要由江陰天江藥業、廣東一方制藥共同承擔飲片改革試點生產研發。天江藥業從工藝、質量標準、藥效、臨床、等效性、管理六大方面進行課題設計,臨床則按新藥研究設計開展單煎、共煎7個經典方對比研究。在此基礎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重大重點課題“單味中藥濃縮顆粒的制備與臨床研究、等量等效性研究”,也由天江藥業及一方制藥共同承擔,至1999年12月課題組完成了410味中藥的生產工藝、質量標準、穩定性、等效劑量等研究,完成了20個復方的分煎與合煎等效性的對比研究,證實了配方顆粒與飲片療效基本一致,為中藥飲片的現代化、標準化、產業化初步奠定了基礎[1]。
2001年7月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中藥配方顆粒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而后首批廣東一方、江陰天江兩個試點生產企業,計劃在三年內完成 400 味品種工藝、質量標準的統一工作。2002年之后又增加了三九、培力、康仁堂、新綠色4家試點生產企業。6家試點企業共承擔配方顆粒國家、省級課題及項目,創制具有企業內控標準的配方顆粒品種600余個。2013年6月26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關于嚴格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及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研究管理等有關事宜的通知》規定:“各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自行批準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壟斷性”的6家試點企業獲益頗豐,天江藥業2011年~2014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2.47億元、18.92億元、25.08億元和31.2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93億元、4.18億元和5.46億元,2014年末,這一數字已飆升至6.52億元。
試點期間,盡管“壟斷性”的6家企業獲益豐厚,患者、中醫師對中藥配方 顆粒的認同程度不高。劉傳明[2]等通過對在南方醫院中醫門診就診的526例患者進行歷3年及南方醫院中醫師56人進行歷時4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50%門診患者不接受中藥配方顆粒。“完全接受”所占比例與中藥房實際配方的比例(不到5%)差距較大,醫生的認同比例占30.4%,“不接受”的患者中有83.3%認為其價格太貴。69.6%的醫生認為中藥配方顆粒不能等同于中藥的湯劑。“不接受”的患者中有46.5%質疑多種中藥配方顆粒混合沖服與中藥飲片共煎是否具有等同的療效。另外,不少患者反映,中藥配方顆粒不能完全溶解,口感問題,給他們帶來不良感受。
2015年12月24日,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關于征求中藥配方顆粒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提出符合條件的中藥生產企業可以向所在地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提出增加中藥配方顆粒生產范圍的申請,國家藥典委員會組織中藥配方顆粒統一藥品標準的制定和修訂等內容,計劃放開中藥配方顆粒的市場。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將中藥配方顆粒納入其中。兩項行業利好政策,使得業界對于中藥顆粒劑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浙江、黑龍江、河南、安徽等省先后出臺文件,批準中藥配方顆粒省級試點企業,30多家藥企由此拿到“門票”。據估計,2018年中藥配方顆粒行業已達到20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0%。中藥配方顆粒目前已有700余種,占中藥飲片品種50%[3]。
2016年8月5日,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了《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與標準制定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全面啟動中藥配方顆粒國家標準研究。
2014到2019年期間,探討中藥配方顆粒的研究突增,王金[4],攸利民[5]等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中藥配方顆粒對于患者來說,取藥時間短、安全衛生、劑量準確、貯存攜帶服用都方便,對于管理人員來說,具有占用空間小、智能化程度高、高精密度調劑等優勢,便于質量管理;對于調劑人員來說,衛生條件好、工作效率高、強度小、藥物浪費少、劑量準確性高,發放、調劑錯誤率顯著低于中藥飲片。黃潔文[6]對院內79例患者進行中藥配方顆粒的服用次數、服藥依從性、安全性、有效性、價格合理性、競爭優勢調查,并比較患者對中藥配方顆粒與中藥飲片的接受度。79例患者中,有37.97% 的患者為首次服用中藥配方顆粒;患者的服藥總依從率為96.20%;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33%;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8.61%;有37.97% 的患者認為中藥配方顆粒的價格不貴,完全合理;有84.81% 的患者認為中藥配方顆粒可將服用方便作為競爭優勢。劉滿花[7]、王金[4]等得到相似結論,且患者認為中藥配方顆粒價格偏高。
療效方面,根據循證醫學的原則,隨機對照試驗(RCT)是評價某一干預措施的金標準,中藥配方顆粒與傳統湯劑療效納入的79個RCT報告進行分析后,發現13.92%(11/79)的研究結果為中藥配方顆粒療效優于飲片合煎湯劑,82.28%(65/79)的研究結果為二者療效無統計學差異,陽性結果合計96.2%。其中,在結局報告為等效的65個RCT報告中,有63.8%的結果顯示配方顆粒總有效率大于飲片合煎湯劑。對納入的79個RCT報告,采用改良的Jadad 量表進行了方法學質量評價。結果顯示,相關研究的方法學質量整體低下,表現出配方顆粒優于飲片合煎湯劑的趨向性。這無疑體現了目前學術期刊對陽性結果報告發表的偏好這種普遍的陽性結果報告,因為整體低下的方法學質量,使得其循證醫學價值有限[8]。概括文獻要點,“單煎”“合煎”的論證依然是核心問題。
2014年4月至201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先后7次召開配方顆粒法規管理專題會,力圖以配方顆粒法規管理為契機,尋找出制定更加符合中藥特點管理法規的方式和途徑。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從政策層面支持傳統產業的創新與市場需求、現代化工業接軌,培植與國際制藥知名品牌競爭的民族品牌。
2019年1月,在全國藥品監管工作會上,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司工作報告中明確將制定結束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的政策文件,報國務院同意后發布實施。2019年11 月 8 日,國家藥監局對《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與標準制定技術要求》再次征求意見,同一天,國家藥典委公示了巴戟天配方顆粒、白芍配方顆粒等第一批160個中藥配方顆粒品種試點統一標準。全國規范統一的質量標準,有利于配方顆粒行業的長遠發展。
中藥配方顆粒從產生至今的研究,相對于數千年的傳統湯劑,只是歷史長軸的一個點,然而卻是承上啟下的歷史使命,中藥配方顆粒需要更多科研的積累,需要更長時間去探索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