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青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7)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團隊每年都對學生頂崗實習進行指導、調研、分析,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實習感受,以及實習崗位對專業知識、工作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要求。
調研數據源于學生提交的頂崗實習報告、頂崗實習企業考核表,以及調查問卷等。這些調研數據,為制訂、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參考依據。
本調研報告以2020屆學生為例,調研對象共100名學生,全部是男生,頂崗實習上崗率100%。
以企業為主,占比99%以上。其中制造業企業(機械制造、鋼鐵、電子信息、飼料等)約占85%,國營、民營大企業為主,其次為服務業(通信、餐飲、物流等)。
實習人數較多的企業有:汽車制造企業、鋼鐵生產企業、電子信息產品企業、飼料企業等。此外,有少數學生在教育培訓機構、服務型企業(物流、餐飲等)、保險公司等。
主要有機電設備操作、機電設備維修、產品質檢。比如,在鋼鐵企業、汽車企業,多數在設備維修崗。在電子信息產品公司的,主要是機電設備操作與維護。還有的擔任培訓師,給學員講授企業文化、6S管理、生產線操作等。在飼料企業的崗位則更豐富多樣,有機電設備操作和維護、飼料生產工藝員、行政管理崗等。
有少數學生搞機械產品或家裝家具的繪圖、設計,公司一般是規模不大的私企。
工作崗位跟所學專業對口的崗位約占總數的85%,對口率較高。
其余就業崗位有物流配送員、餐飲服務員、保險業或金融業的客戶經理等。
95%在廣西、廣東。其中在廣西(柳州、南寧、玉林、桂林等)的約占45%,在廣東(廣州、深圳、惠州等)約占50%。
近年來,制造業特別是廣西制造業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很多可跟本專業對口的崗位,使頂崗實習崗位跟專業對口,且薪酬待遇普遍提高,學生滿意度比較高,實習也比較安心。
學生表示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滿意,對專業的課程設置滿意,滿意度較高。
學生的建議主要有以下方面:建議加強專業基礎技能的教學與訓練,強化專業基礎知識。建議教師多采用現場教學,多結合企業生產實際案例。建議學校多組織各類社團活動和社會活動。建議學校多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擇業就業指導。
由《學生頂崗實習企業考核表》,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的考核為幾個方面:實習紀律、工作態度、崗位技能、工作業績、發展潛力、總評成績,評價為95分、85分、75分、65分、50分等五個檔次。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給予了較高評價,總評成績85分以上達99%。
實習單位認為,絕大多數實習生遵守規章制度,職業道德良好。愛崗敬業,吃苦耐勞,服從單位的崗位安排和調整,從最苦、最累的活干起,堅持在生產第一線。這說明學校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擇業感,在思想教育上有成效。絕大多數實習生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協調合作能力等較強,工作上手較快,能勝任工作崗位,有些同學在實習期已能獨當一面。多數畢業生能較快地融入到嶄新的工作中,即便是從事工作的領域與所學專業不太對口,他們也能主動了解從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善于在工作實踐中學習,努力積累相關工作經驗,有較強的適應力。
結束頂崗實習后,大部分學生會留在原單位工作。因此,由頂崗實習情況可看出就業情況。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學生就業率高,就業面寬,就業領域涵蓋機械制造業、建材制造業、電子產品制造業、飼料生產業、通信行業等。就業崗位涉及機械設備操作、安裝維護、生產管理、質量控制、設計技術員、繪圖員、機電產品銷售與售后服務等,就業崗位跟所學專業對口率高[1]。
就業崗位日益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機電設備操作、設備維修、機械設計等崗位,還出現了生產培訓師、生產管理綜合員等崗位,另有部分畢業生投身服務業、金融業等行業。
畢業后,部分學生免試直升至本科深造(一般占應屆畢業學生總人數的12%左右,2020屆因新冠病毒疫情,本科院校擴招,升本率升至28%),進入本科所學的專業是對口機電大類專業。
為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學生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快速適應企業的工作,或者快速適應本科的學習深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原來的基礎上,要加強以下方面:
加強教學改革,強調寬厚、扎實的專業基礎,重點培養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充實實驗、實訓教學設備。強調考取至少一個職業資格證(電工證、鉗工證、焊工證等)。擁有職業資格證,就業更有競爭力,而且在某些企業,薪酬是跟職業資格證直接掛勾的。通過開展技能比賽、第二課堂活動等多種途徑,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吃苦耐勞的品質,以快速適應企業高強度的工作要求[2]。
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社團活動、社會活動,培養和鍛煉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
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指導,加強擇業就業指導,要貫穿大學三年。開設相關課程,向學生系統地傳授職業生涯的設計、求職擇業的方法與技巧,幫助學生從心理上、方法上做好擇業準備,做好從學生向職業人的角色轉換的培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