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敏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洪塘小學 福建廈門 361027)
關于學生的體驗學習,在2011版的《數學課程標準》里面有十分明確的要求:“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同時,課標還強調:“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必須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體驗學習[1]。
然而,現實的小學數學課堂中,還存在著不少學生的學習沒有真實的體驗,或者體驗不完全的現象。因此,小學數學必須構建真實、有效的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下面就構建小學數學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幾個要點進行闡述。
小學每節課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經歷各種體驗學習,就必須精減教學環節,盡量簡約,給學生的體驗學習以充裕的時間保證,讓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那么,如何使體驗式課堂既簡約又有效呢?那就用小學體驗式數學課堂“三步曲”模式來實現。
情境創設是每一堂數學課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一般的數學課堂的情境創設類型有很多,如故事情境、模擬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體驗式數學課堂也一樣。不同的是,一般課堂的情境創設,有的只是為了引出課題,有的只是為了導入新課等,而體驗式數學課堂的情境創設,有著明確的任務:必須在適當的情境創設中,提出本節課要學生體驗研究的核心問題。因為只有讓學生的體驗活動圍繞著核心問題進行,學生的體驗學習才能深入數學知識的核心,探得數學知識的本質。因此,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不同年齡的學生,創設相關的情境,提出相應的核心問題,是這一教學環節的首要任務[2]。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平面圖形”這一內容,要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初步感知“面從體來”這一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為達成這一目標,老師創設了一個童話故事情境:判斷這些腳印來自哪些圖形朋友?換而言之,即提出本節課探究活動的核心問題:一個立體圖形的表面有哪些平面圖形?讓學生的操作體驗活動圍繞著核心問題。在操作體驗之后,學生對“面從體來”這一認知也有了十分深刻的感知,教學目標在探究活動核心問題的引領下順利達成。
在小學數學體驗式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體驗活動必須圍繞核心問題組織開展。借核心問題的引領,激發學生體驗學習的內需及興趣,保證學生體驗學習活動的質量,同時促進學習目標的順利達成。
體驗活動是體驗式課堂的主要組成部分,體驗活動的類型有:操作體驗、實驗體驗、模擬情境體驗、問題解決體驗等。那么,該怎樣選擇哪種類型的體驗活動呢?這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類型及學生的已有體驗經驗來選擇。因此,體驗活動的設計必須精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體驗活動的設計必須精準,能為達成學習目標服務;體驗活動的設計必須精煉,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3]。
比如,“圖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數數”“度量”等學習內容的探究,可能更需要操作體驗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內涵,感悟數學思想,建立度量單位的模型等。再如,“圖形的運動”這部分內容教學,可能更多地要設計觀察體驗活動,讓學生想象、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體驗學習活動類別眾多,教師應當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年齡特點的不同,精心選擇設計與教材內容相應、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體驗學習活動,讓體驗活動真正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通過各種不同的體驗活動,積累學習經驗,逐步學會并能夠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從而一點一點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當學生完成一系列的體驗學習活動之后,便也獲得了一定的學習經驗。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學生的個人學習所得必然也不盡相同,這種差異性就是體驗式課堂教學最寶貴的學習資源。這時,教師就應當為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自己的學習所得,同時,也學會傾聽和吸收別人的學習所得,在交流中不斷優化學習方法,不斷提升自身學習能力[4]。
例如,“估算”的教學,教師通過創設模擬生活實際的情境,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學習經驗,動手算、動腦想,“模擬生活實際”體驗活動結束后,老師組織了交流活動:你是怎樣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學生的分享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兩個方面:幫助學生規范對估算語言的描述;幫助學生梳理估算的方法,如“進一法”“去尾法”“移多補少法”等。
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及理解,向別人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方法。通過傾聽,接納別人的學習成果及方法,使自己的學習得到了補充和完善。同時,學生學會了在交流中審視自己的觀點,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長此以往,學生便越來越懂得互相接納、互相欣賞、互相學習,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都得到了優化和發展,從而形成優秀的學習品格。
前面說到,小學數學體驗活動有很多類型,而小學數學體驗式課堂的體驗學習活動的宗旨是:必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由始至終地參與其中,必須能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使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所以,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設計、選擇活動。一堂課中,活動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是兩種,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的實際需要選定、設計。但最好不超過兩種,因為容易造成學生檢驗不全面,或不深入的“假體驗”[5]。
那么,怎樣才能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真實的體驗學習呢?
例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小組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作為工具,測量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有的小組小正方形的數量是充足的,有的小組不夠,甚至有的小組只拿到一個。然而,每個小組都必須想辦法測量出長方形的面積。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幫助和引導。這樣,工具充足的學生可以通過拼擺的操作體驗活動感知理解:面積的測量是用“面”測量“面”,測量有幾個這樣的面積單位。數量不足的小組則可以通過推理體驗活動感悟:面積的測量與長度單位有著緊密的聯系,可以借助長度單位來完成。
再如,各個年級的“估算”教學經常會把“模擬生活實際體驗”跟“辨析體驗”結合使用。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驗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同時,讓學生在辨析體驗中,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總結估算的主要方法,進而培養數感。
還有,高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強,語言表達的邏輯較為嚴密,知識經驗的積累也較為豐厚。因此,設計高年級的體驗活動時,很多時候會在“觀察體驗活動”之后進行“實驗體驗活動”或“推理體驗活動”,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理解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維。
這些設計,每個學生都參與了真實的探究體驗學習。之后,通過活動后的交流環節,教師有目的地進行引導,便可使學生們不同的體驗活動,相輔相成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一堂課的體驗活動變得更豐富、更豐滿,學生的邏輯思維也能在與他人的思維碰撞中得到相應的訓練與提升。
《數學課程標準》里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笨梢?,小學數學各年級的知識間是具有很強的聯系性和整體性的。因此,小學生的體驗學習活動,應當依據教材的系統性設計,使學生在不同的年級經歷不同的體驗活動,形成系統的體驗經驗[6]。
以“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學習為例。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的體驗學習活動設計中,可以以操作體驗為主,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測量。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不能只是單一的操作體驗,而應該結合觀察和辨析,引導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間“等積變形”的關系,進而理解并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則是以觀察和驗證為主要體驗活動。通過觀察,初步發現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再通過驗證,建立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從而理解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
“平面圖形的面積”不僅是同一領域的內容,還是一個整體知識,所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體驗活動要避免單一、重復、零碎。像這樣,學生從只有操作到從操作過渡到觀察、辨析,再到觀察、驗證,形成了一個不重復的、完整的學習經驗鏈,使學生學習經驗得到了積累和完善,從而形成系統的“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學習體驗經驗。使得學生到學習“梯形的面積”時,有完整的體驗學習經驗可以借鑒,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課堂模式的構建,是在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谛W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構建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課堂模式是極其必要的。而在構建小學數學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地使課堂簡約,教學環節不宜過繁,給予學生體驗活動時間上的保障,使學生能全面、深入地參與進體驗活動。同時,為使學生保持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體驗活動應有所改變,并且隨著年級的增長,步步提升,從而使學生能在一系列的體驗活動之后,獲得系統的學習體驗活動經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