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全玉
(廣西桂林市荔浦市安民小學 廣西桂林 546600)
語文課程的不斷改革,讓核心素養這個詞成為課程的中心教育內容。語文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平時的語文知識和學生學習的方法與習慣包括學生思維能力,這些都算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由于普通的語文教學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所以老師要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思考,是對大腦輸入的深化處理。辨析,是對深入處理后信息的辨別分析。綜合言之,思辨能力就是以分析信息為基礎,對事物和問題進行分析、推理、評估,最終形成能夠解決問題的決策或結論的能力。若想具備思辨能力,首先要學會獨立思考。簡單層面,就是遇到問題自己去找答案,不要找別人要答案。慢慢地,頭腦不再被別人的理念控制,不再被先入為主的思想誤導[1]。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提倡老師教會知識,讓學生學會知識,在考試中拿到一個好成績,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期望就行,可是卻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想法,老師把學生當成一個裝東西的容器,把自己的“寶藏”無私奉獻給了學生,卻不曾想過這些“寶藏”是否是學生想要的、需要的,只是被動的讓學生去接受,學生也沒有自己的思想去考慮這是為什么。
很多學生喜歡語文書,但是不喜歡上語文課。原因就在于老師上課過于單一,提不起來學生的興趣。語文通常都是背誦、記憶,老師沒有給學生在文章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樂趣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度。學生對書中的知識只是通過老師的口中得到,從不會深挖思考,也不會開動自己的思維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對待語文的態度會越來越惡劣。
老師要放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下正確對待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一個學生對知識沒有渴望和疑問那么這個課程將是毫無意義的。學生學習語文是為了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積累,有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模式達不到的,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現狀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2]。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老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狀態,就要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一旦激發出來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就會愉快主動的接受知識。例如作業這方面,語文作業大多數都是抄寫古詩詞兩首、抄寫文中的優美段落之類的。老師要盡量避免這種寫作業的方式,這種方式只是鍛煉學生的寫字而不會讓學生開動腦筋。老師可以根據在課上所講的知識點、關鍵詞、中心句讓學生回家后根據課上內容整理,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寫下來。作業不一定要多寫才能達到效果,要做到精寫,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路。
語文知識的積累不僅要依靠課本還要有課外書。在學生課外書的選擇上,老師可以根據課本來選擇,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都是一些神話故事,老師可以根據這單元內容來選擇一些課外書鼓勵學生去閱讀,還可以在課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自己閱讀了什么故事,懂得了什么。一個學生所閱讀的故事通過演講能讓全班學生都知道,從根本上擴展學生的閱讀量。
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不過就是沒有表現出來的機會。上課老師都在不停地講知識,除非老師提問,否則沒有人會去打斷老師的講話。學生那些自己的想法也就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老師要加大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換到自己的腦子里說出來。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3課《圓明園的毀滅》,學習這篇文章時,老師要提前讓學生了解圓明園的輝煌和毀滅,再通過課文的內容記住國恥。提倡學生表達自己對文章的見解,說一些自己體會。就像文中那句:“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句話的含義。課文的知識不需要都經過老師的嘴說出來,教師要善于引誘學生思考,提高思辨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3]。
總之,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那么語文教學就是失敗的。老師要重視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思維,讓學生主動學習。語文核心素養的教育能全面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全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