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兵兵 李玲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常見心臟疾病,具有起病急驟、病癥嚴重、病死率高等特點。其發病基礎為動脈硬化,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的斑塊引發動脈堵塞,導致心肌出現急性缺血缺氧,患者多伴隨胸骨至肩持續劇烈疼痛[1]。若未及時采用有效治療以及護理措施,可能并發心律失常、休克等嚴重并發癥,病情持續進展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3D-STI 作為近幾年逐漸在醫學各科室中普及起來的新型技術,以二維斑點追蹤技術、三維超聲心動圖為基礎,可形象直觀展示心肌復雜變化。本研究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6 例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探討3D-STI 評價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 治療術后左心室收縮功能變化的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4 月~2018 年4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6 例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到本院接受健康體檢者60 例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41 例,女19 例;年齡41~78 歲,平均年齡(59.02±10.07)歲。觀察組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43~77 歲,平均年齡(60.05±10.6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均經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心肌酶學檢查證實為急性心肌梗死者;隨訪資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陳舊性心肌梗死、嚴重瓣膜疾病以及心律失常疾病;資料不足;存在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精神狀態或認知功能異常無法正常溝通者。
1.3 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于PCI 術后1 h、3 d、12 個月)均接受3D-STI 檢查,具體為:指導患者取左側臥位,選用GE vivid E9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其三維探頭放置于患者心尖部,適當調整探頭聲束、儀器參數,確保整個左心室均位于圖像之內,測量并記錄患者左心室收縮與舒張末期內徑等情況。使用“4D”技術儲存4 個動態周期圖像,采用3D-STI 分析、處理圖像,得出整體縱向與圓周應變等測量值。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三維心臟彩超情況。測量并記錄患者LAD、LVESV、LVEDV、LVDd、LVPWT、IVSd。②比較兩組患者三維斑點追蹤測定情況,包括GLS、GCS、GRS、LVEF。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三維心臟彩超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前的LAD 為(35.97±4.86)mm、LVESV 為(77.85±23.64)ml、LVEDV 為(148.92±28.03)ml、LVDd 為(59.73±5.01)mm、LVPWT(7.92±0.65)mm、IVSd 為(7.84±0.85)mm,術后1 h 的LAD 為(36.47±5.11)mm、LVESV 為(75.03±20.44)ml、LVEDV 為(146.22±25.75)ml、LVDd 為(57.24±3.12)mm、LVPWT 為(7.92±0.75)mm、IVSd 為(7.84±0.75)mm,術后3 d 的LAD 為(37.02±5.11)mm、LVESV 為(73.48±22.31)ml、LVEDV 為(144.17±26.81)ml、LVDd 為(56.24±3.12)mm、LVPWT 為(7.92±0.56)mm、IVSd 為(7.84±0.72)mm,術后1 年的LAD 為(36.04±4.28)mm、LVESV為(71.65±22.08)ml、LVEDV 為(136.97±25.16)ml、LVDd 為(52.44±2.13)mm、LVPWT 為(7.92±0.63)mm、IVSd 為(7.84±0.82)mm;對照組患者LAD為(35.68±4.42)mm、LVESV 為(32.02±5.87)ml、LVEDV 為(102.47±13.06)ml、LVDd(45.28±3.05)mm、LVPWT(7.92±0.61)mm、IVSd 為(7.84±0.90)mm,對照組與觀察組術前、術后1 h、術后3 d、術后1 年的LAD、LVPWT、IVS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前、術后1 h、術后3 d、術后1 年的LVESV、LVEDV、LVDd 均呈遞減趨勢,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三維斑點追蹤測定情況 觀察組術前GLS 為(-9.081±1.95)%、GCS 為(-6.98±1.56)%、GRS為(13.41±2.65)%、LVEF 為(35.92±6.44)%,術后1 h的GLS 為(-10.214±1.33)%、GCS 為(-7.15±1.62)%、GRS 為(14.50±2.78)%、LVEF 為(37.04±6.58)%,術后3 d 的GLS 為(-11.07±2.43)%、GCS 為(-8.89±2.17)%、GRS 為(15.73±3.58)%、LVEF 為(39.84±6.65)%,術后1年的GLS為(-13.20±3.45)%、GCS為(-11.15±2.58)%、GRS 為(18.64±4.69)%、LVEF 為(46.82±8.71)%;對照組的GLS 為為(-22.64±2.51)%、GCS 為(-16.97±3.10)%、GRS 為(27.65±6.31)%、LVEF 為(63.10±5.42)%。觀察組術前、術后1 h、術后3 d、術后1 年的GLS、GCS、GRS、LVEF 水平均呈遞增趨勢,且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致病因素復雜,過勞、情緒過于激動、暴飲暴食、酗酒吸煙等因素均可誘發疾病,患者心肌需氧量驟然增加,自身冠狀動脈硬化或狹窄異常,無法充分擴張導致心肌缺血壞死,生存質量降低,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臨床已明確表明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應堅持加快其心肌供血恢復進度、控制梗死擴散面積、改善心臟功能準則,盡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猝死幾率[2]。PCI 術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等優點,可及時開通梗死患者相關血管,恢復正常心肌血流灌注,促使缺血心肌逐漸正常運作,進而抑制或逆轉左心室重構,保障患者心臟功能。因此,采用有效措施對患者PCI 術后心功能情況進行評估,展示手術治療效果,對于醫護人員正確指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LVEF 是臨床常用的評價左心室收縮功能的指標,主要通過測量左心室舒張末期、收縮末期容積變化得出其值。但在三維心臟彩超測量左心室時,需選取對稱幾何結構為基本前提條件,且測量結果受到不同醫師的臨床經驗以及主觀性影響,所得結果缺乏統一標準,準確率不高。同時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損傷導致心室重構,其左心室大小、形態均發生一定程度變化,損傷局部或整個左心室收縮功能,直接在左心室幾何形體下使用三維心臟彩超所測得的LVEF 測量存在誤差。二維斑點追蹤技術可采用逐幀掃描標記追蹤心肌中每個斑點,借此勾勒出運動軌跡,便于醫護人員后期對心室扭轉、心機應變進行定量分析,相較于多普勒技術,可擺脫測量時對角度的依賴。但有學者研究指出,心室呈現雙螺旋結構,其中心由一條心肌帶圍繞形成,舒張、收縮運動主要為短軸向的徑向運動、旋轉運動、圓周運動、長軸縱向運動。心肌纖維在心動周期中不僅沿徑向增厚,同時沿長軸向縮短,稱之為心臟在三維立體空間發生的扭轉、旋轉運動。而二維斑點追蹤技術只能捕捉二維運動圖像,無法對心臟復雜三維解剖結構進行評估,受到立體空間內心臟的旋轉、扭轉顯著影響,致使二維斑點追蹤技術測量結果存在誤差,無法準確反映心臟復雜的三維運動軌跡,臨床應用價值有限。3D-STI融合二維斑點追蹤技術、三維超聲心動圖兩者優勢,用于評估心肌復雜形變,實現對于左心室收縮功能的有效測量與計算,可作為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手段。大量相關研究均指出,心肌梗死患者各節段變應值均有所降低,心肌變形能力隨之下降[4,5]。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支架打開瞬間,即術后1 h,兩組患者左心室功能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但不明顯,而觀察組各節段應變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分析相符。提示采用3D-STI 技術可完全反應行PCI 治療患者術后左心室收縮功能變化情況,為醫護人員了解治療效果提供參考資料。經分析3D-STI 可在三維空間內追蹤捕獲心肌運動軌跡,且只需在采集圖像時中保存左心室全容積圖像即可完成,操作簡單易懂,后期圖像放置于軟件處理后可自動形成心尖兩腔,完全避免了二維斑點追蹤技術處于不同心動周期所引發的誤差,同時可準確測定三維空間內心肌的復雜形變,克服二維斑點追蹤技術測量二維平面導致的心肌斑點丟失現象。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雖在發病早期及時采用PCI 術治療,但心肌形變能力以及心臟收縮功能均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改善。此外,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前、術后1 h、術后3 d、術后1 年的GLS、GCS、GRS、LVEF 水平均呈遞增趨勢,且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次證明3D-STI 技術敏感性優勢,能夠客觀及時反映患者心肌形變。
綜上所述,采用3D-STI 評價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 治療術后左心室收縮功能,具有操作簡單快捷、可重復性、易于掌握等優勢,能夠準確、定量、客觀反映反映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 治療術后心肌形變能力,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