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寅子 邱萌
子宮腺肌病是內膜、腺體異位于子宮肌層[1]引起的周期性病變,主要發生于子宮肌層,屬于良性病變,惡變率較低,是中年女性群體中的常見疾病。子宮腺肌病的典型癥狀為月經量增多、進行性痛經、子宮壓痛等。本病的患病率較高,加之反復發作,患者身心痛苦較大,生活質量顯著降低,故而臨床的重視與及時診療具有重大意義。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超聲檢查對婦科疾病的篩查具有明顯優勢,目前超聲檢查技術有TAUS、TVUS、超聲造影(CEUS)等多種方式,但不同檢查方法敏感性與特異性各不相同[2],仍需加強研究。本文就TAUS 檢查與TAUS 聯合TVUS 檢查在子宮腺肌病診斷中的價值展開了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8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接診的80 例子宮腺肌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檢查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8~49 歲,平均年齡(39.3±4.8)歲。實驗組患者年齡29~48 歲,平均年齡(38.9±2.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經病理結果證實為子宮腺肌病;②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痛經、不孕、經期延長等;③均在了解研究內容的基礎上自愿參與。排除標準:無性生活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TAUS 檢查。叮囑患者檢查前適量飲水,充盈膀胱;取仰臥位進行檢查,彩色超聲診斷儀為飛利浦Affiniti 50,使用頻率為2~6 MHz 的凸陣探頭,于下腹涂抹耦合劑后觀察子宮橫斷面、子宮縱斷面、雙側附件區,記錄子宮大小、子宮位置、宮壁厚度以及病變部位血流動力學指標等。
1.2.2 實驗組 患者采用TAUS 聯合TVUS 檢查。先行TAUS 檢查,方法同對照組,排空膀胱后,使用飛利浦Affiniti 50,頻率為4~9 MHz 的腔內探頭進行TVUS檢查,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將探頭置入患者陰道后穹窿,行半環形、橫形、縱形掃查,并觀察子宮情況,統計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壁厚度,檢查病變部位,記錄血流動力學指標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病變部位血流量、動脈搏動指數、動脈阻力指數[3];②比較兩組診斷符合率:分別評價子宮腺肌病符合率以及合并子宮肌瘤、合并巧克力囊腫的符合率。子宮腺肌病超聲確診標準[4]:子宮增大,子宮肌壁有不均質回聲區,邊界模糊,包膜不明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實驗組病灶處血流量(72.88±9.32)ml/min低于對照組的(107.23±9.97)ml/min,動脈搏動指數(1.41±0.18)、動脈阻力指數(2.89±0.83)高于對照組的(0.84±0.38)、(1.26±0.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5.9182、8.5736、8.6254,P=0.00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診斷符合率比較 ①病理結果:80 例患者均經病理證實為子宮腺肌病,其中實驗組合并12 例子宮肌瘤、13 例巧克力囊腫,對照組合并14 例子宮肌瘤、11 例巧克力囊腫。②超聲診斷符合情況:實驗組檢出11 例(91.67%)合并子宮肌瘤、12 例(92.31%)合并巧克力囊腫、37 例(92.50%)子宮腺肌病;對照組檢出6 例(42.86%)合并子宮肌瘤、5 例(45.45%)合并巧克力囊腫、29 例(72.50%)子宮腺肌病。實驗組合并子宮肌瘤、合并巧克力囊腫、子宮腺肌病診斷符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8014、6.3311、5.5411,P=0.0091、0.0119、0.0186< 0.05)。③誤診情況:實驗組誤診3 例(7.50%),對照組誤診11 例(27.50%),均誤診為子宮肥大癥,并無漏診病例。④實驗組檢出的37 例子宮腺肌病包括15 例前/后壁型、16 例腺肌瘤型、6 例彌漫型;對照組檢出的29 例子宮腺肌病包括12 例前/后壁型、14 例腺肌瘤型、3 例彌漫型。
子宮腺肌病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疾病,主要因子宮內膜間質與腺體入侵肌層所致[5],可分為彌漫型、前/后壁型與局灶型3 種類型[6]。當打開子宮壁后可見子宮肌層增厚、變硬,主要為粗厚的肌纖維帶和微囊,囊腔內為陳舊性血液,病變分布于前壁或后壁肌層,偶見分布于側壁,以后壁型較多見,另外,可見少數子宮內膜在肌層生長[7],形成腫塊或結節,此為腺肌瘤,與肌瘤不同的是腺肌瘤無周圍包膜,亦無周圍肌層邊界,難以從肌層中剝離。子宮腺肌病主要以35~50 歲女性較為常見,但是逐漸呈現年輕化與發病率增加趨勢,表現為月經血量增加、進行性痛經、不孕、經期延長等,往往伴有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等,行婦科檢查時可捫及子宮增大,質地偏硬,腹部可有壓痛。當前臨床診斷子宮腺肌病的金標準是病理學診斷,但許多無創性的影像學檢查對于術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如TAUS、TVUS、彈性超聲、磁共振成像(MRI)[8],尤其超聲檢查能夠實時動態顯示病灶及周圍情況,被廣泛用于子宮腺肌病診斷,但對于TAUS、TVUS 的實際診斷價值仍需進一步探討。本次研究表明,TAUS+TVUS 比TAUS 更適宜于診斷子宮腺肌病,主要表現在:實驗組病灶處血流量(72.88±9.32)ml/min 低于對照組的(107.23±9.97)ml/min,動脈搏動指數(1.41±0.18)、動脈阻力指數(2.89±0.83)高于對照組的(0.84±0.38)、(1.26±0.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5.9182、8.5736、8.6254,P=0.0000、0.0000、0.0000<0.05)。實驗組合并子宮肌瘤、合并巧克力囊腫、子宮腺肌病診斷符合率分別為91.67%、92.31%、92.50%,均高于對照組的42.86%、45.45%、7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8014、6.3311、5.5411,P=0.0091、0.0119、0.0186<0.05)。馮瓊等[8]學者也指出,對80 例經病理證實的子宮腺肌病患者分別進行TAUS 檢查、TAUS+TVUS 檢查,運用聯合檢查時的血流量(92.87±16.69)ml/min 低于TAUS 檢查的(104.75±20.13)ml/min,且動脈搏動指數(0.79±0.11)、動脈阻力指數(1.29±0.24)高于TAUS 檢查的(0.62±0.17)、(0.89±0.2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崔志飛[9]學者的研究也表明,60 例聯合檢查組合并子宮肌瘤、合并巧克力囊腫、子宮腺肌病符合率分別為90.91%、91.67%、93.33%,均高于單純采用TAUS 檢查對照組的53.85%、40.00%、7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學者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聯合檢查對于子宮腺肌病診斷的有效性。分析原因:結合影像臨床經驗可知,子宮腺肌病典型超聲表現主要為子宮體積增大,宮體飽滿,子宮肌層局灶或彌漫性增厚,病灶部位血流信號為星點狀、條柱狀,宮壁因小囊狀無回聲而出現“網狀”回聲[10]。就TAUS 檢查而言,其兼具掃查范圍大、視野廣以及探頭頻率低的特點,能夠全面觀察患者子宮形態、大小,以及病灶數目與位置,可顯示子宮增大狀況、盆腔深部病灶,不過由于TAUS 分辨率不高,在行檢查時,可因肥胖、腸氣影響細微病灶結構觀察,特別是難以鑒別肌瘤與腺肌瘤,影響診斷符合率。就TVUS檢查而言,其分別率較高,受體型與腸氣影響較少,檢查時也無需充盈膀胱,探頭更接近宮體,可緊貼陰道后穹窿、宮頸表面檢查,能夠更清晰的顯示細微病灶結構及宮壁微小囊腔[11];另外,TVUS 對于區分肌瘤與腺肌瘤優勢顯著,能夠辨認肌瘤周圍假包膜,尤其是對子宮壁血流信息的顯示優于TAUS。但TVUS 探頭頻率高,穿透力弱,子宮增大等疾病的檢出率受限[12]。結合臨床應用檢驗以及本次研究結果,認為應將TAUS與TVUS 聯合運用在子宮腺肌病診斷中,能夠實現二者優勢互補,提升診斷符合率,而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也提示聯合診斷的靈敏度更高。
綜上所述,雖然TAUS 與TVUS 均能用于子宮腺肌病的診斷,但就診斷符合率與血流動力學指標而言,由于TAUS 分辨率低,不能準確分辨肌瘤與腺肌瘤,并顯示細微病灶結構;TVUS 穿透力弱不易全面顯示子宮增大等情況;而TAUS 聯合TVUS 的應用優勢更為顯著,所以建議臨床在診斷子宮腺肌病時能夠聯合使用TAUS 與TVUS,以便為疾病診療提供更為準確、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