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蕓
(鯉城區第六實驗幼兒園 福建·泉州 362000)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關注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教育要創設一個寬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環境,讓來自不同環境的幼兒都能找到自己認同的文化和自己的發展條件,獲得表現自己的機會”。公共區域混齡游戲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在幼兒園中規劃和設置適合幼兒生活、學習、運動、游戲的公共區域活動場所,旨在讓幼兒在公共區域混齡游戲中和不同的同伴、老師交往互動,促進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培養富有個性和創新的兒童,促進教師對課程資源類型及研發策略的新認識,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
(1)統籌規劃創建公共區域場所。充分利用園內外場所的優勢,科學合理創建公共區域。將室內、外公共環境設置了表現型、探索性、欣賞性、運動性這四大類型功能區為幼兒活動的公共區域。室內活動區有角色游戲室、美工坊、木工坊,室外活動區有建構區、沙區、戲水區、開心農場、涂鴉區、運動區、主題游戲區等,并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設置相應小區域和配備設施。區域可根據季節、課程的變化調整開放時間、活動內容。如:郵政快遞主題區域設置有洗車區、物品分流區、包裝區、警察區等。通過搭配設置,對場地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數,為游戲的開展打好空間物質基礎。
(2)公共區域混齡游戲教師的配置。制定實施方案,在對區域進行劃分的基礎上,打破班界配置,根據教師特長,指定專門負責,并選出主管教師,從每個區域場所環境的三維空間、幼兒認知特點、安全操作、材料的收納和取放等維度,及玩具柜的形狀、顏色、功能和操作材料、教學設備等具體內容規劃,制定各區混齡游戲計劃,安排幼兒人數;規范和制定材料的收集、清洗、消毒、增添,保證公共區域混齡游戲活動的有序開展。
(1)建立公共區域混齡游戲規則。良好的游戲規則是游戲開展和游戲質量的保障。我們的做法:一是布置融入圖文并茂的6S 標志和材料取放常規,標明具體的玩具柜或地板上的符號標記,形成取放有序的行為習慣規則。二是和孩子討論約定,設立游戲牌和游戲護照,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標識游戲區域的名稱、人數、游戲的要求。活動前,讓幼兒熟悉了解每個公共區域游戲的場所、內容、游戲規則,游戲開展后,幼兒在游戲中就自然形成規則。三是在解決問題中建立規則,形成一種自由和自制相結合的混齡游戲氛圍,保證了幼兒的游戲質量和游戲環境。
(2)公共區域混齡游戲課程內容的設置。 由于混齡區域活動涉及的是不同班級、年齡段的幼兒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因此,活動的內容設計要考慮將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實現全面整合的發展。每學期初,各區域的教師制訂本游戲區的混齡游戲計劃,要求考慮各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預設游戲主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投放操作材料要求玩法多樣,材料豐富。同時要關注:一是主題混齡游戲課程內容設置,如“多彩的童年”中各區域各自制定的內容,有主題區域的“郵政快遞”中的“洗車區”“駕校區”“警察區”;角色游戲室的“生活坊”“娃娃家”“超市”“小吃店”;木工坊中小班的幼兒可以進行擰螺絲的圖案游戲,中班幼兒可以進行錘、釘圖案的組合,大班幼兒可以運用一些其他材料通過釘、擰、量、鋸、拼等技能合作組裝立體家具、交通工具作品。二是與主題相結合的全園性混齡游戲課程內容。因為與主題相結合的混齡區域活動,目標更為具體清晰,內容與活動課程緊密結合,體現出一定的系統性。如全園主題教學活動“美麗亞洲”中的“中國、非洲、日本、”等亞洲各國的特色文化元素,在公共區域混齡游戲中各區域的內容設置如戶外主題混齡游戲區的“美麗亞洲博物館”、美工坊的“各國禮品制作”、建構區的“天安門”、木工坊的“非洲手鼓、櫻花制作”等。每次混齡游戲開始之初,各區域教師對來本游戲區的幼兒提出游戲目標,所有的幼兒了解后才開始進行游戲,有時會通過一些游戲示意圖讓幼兒知道今天的目標、要求、玩法是什么,引領幼兒有目的地進行混齡游戲。
(3)公共區域混齡游戲的活動形式。開展公共區域混齡游戲之初,我園先采用同齡平行游戲一年后,再開展間斷性公共區域混齡游戲,間斷性混齡游戲是全園幼兒在每天某個時段或每周某一天開展混齡游戲。隨著游戲活動開展的深入,根據游戲內容,采用預約式和無預約式兩種混齡游戲活動形式相結合開展。預約式是指游戲活動前各班老師將混齡區域的游戲課程內容讓幼兒獲知,并選擇區域,各班教師再統計給各區域的主管教師做準備。如室外美工坊的“消防車”、木工坊的“組裝區”、開心農場的“小白菜”項目化學習都適合采用預約式活動形式。這些區域的游戲需要追蹤發展的,采用預約式的活動形式有利于幼兒堅持和深入的學習發展,提高幼兒團隊項目合作學習鍛煉,體驗團隊成就感。無預約式是采用自然狀態下無預約的游戲,幼兒自主選擇區域,并根據區域游戲課程內容自己選角色和伙伴分工合作的游戲。如:角色游戲室、建構區、沙水區、主題游戲區,這類公共區域采用無預約式方式有利于促進幼兒社會性交往的發展。
完善的個體發展離不開同齡伙伴和異齡伙伴的交往,沒有年長者的交往,將減少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學習機會,沒有年幼者的交往,社會責任心、自主感和組織能力的補償難以實現,沒有同齡者的交往,對事物共同的體驗就會失去了可比較的機會和協商合作的可能,每一種互動形式帶來孩子不一樣的能力發展。一是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在公共區域混齡游戲中他們學會了交往、合作、欣賞。如角色游戲《超市》里,幼兒專注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大班的幼兒是經理、收銀、導購員,處理超市矛盾、給顧客介紹超市打折活動、結算;小班的幼兒多數扮演顧客、寶寶、媽媽等各種角色在超市采購;中班的一個男是保安,組織顧客排隊;另外幾個大中小班的幼兒扮演服務員、裝貨員、播音員,在忙碌地裝物品、補貨、采購。一切都進行得“有模有樣”,幼兒完成了角色任務,體驗了游戲的樂趣。二是鍛煉堅強勇敢的意志和責任感。如“野戰訓練營”主題混齡游戲區,幼兒扮演士兵、過小河、攀云梯、跳戰壕、鉆隧道、搶山頭、消滅敵人,游戲的過程中充滿刺激與挑戰,面對各種“情境”中表現出不怕困難、勇于挑戰、不放棄的精神品質。三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公共區域混齡游戲中,年齡差異以及是身心發展水平的差距使得孩子游戲之間容易產生沖突,尤其是小年齡般的孩子規則意識不強,各種經驗能力不足,易與同伴產生沖突。而中班大班的孩子在規則建立起對他們來說不斷的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與同伴產生沖突在所難免,但沖突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對孩子有著獨特的價值,孩子獨立解決問題之后,成就感是源于教育和行為指導無法取代的。如:郵政快遞中、小班幼兒合作送快遞時經常重復違反交通規則被罰款,所產生的矛盾,年長的幼兒都能提前提醒,幫助順利完成任務。
在創造性游戲的指導中,新教師責任心強,缺乏經驗,組織活動表現為高控現象。區域混齡游戲是一個“高級模擬的環境”,非常多的異齡互動行為的發生,對教師組織活動具有挑戰性。在游戲實踐中,發現教師做的越多,孩子發展就越少。因此,我們提出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游戲指導原則,體會“守望”,教師退到孩子的身后,放手讓孩子自主地與材料的互動、與同伴的互動,自主處理一些基本簡單的問題,還原一個比較真實的生活場景。教師需要做的是觀察記錄游戲行為,捕捉“有價值的故事”“關鍵的行為”,觀察、整理、反思,創設適合不同年齡孩子發展的游戲情境,在游戲中使師幼互動真正達到快樂與和諧的高度。
觀察既是一種注意狀態,又是一種方法的運用。在混齡游戲中,每個教師都同時面對了不同年齡的孩子,孩子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使教師的教育行為無法依據單一的發展目標和指導原則。在混齡游戲背景中,教師無時不處在一個對象的比較中,孩子的行為隨時呈現給你的差異。面對同一個區域同一種材料,教師看到的是行為迥異的玩法和玩法背后蘊含著的發展水平、發展特點的區別,當教師用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目標來觀察和指導孩子時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是年齡差異?是個性差異?或是異齡組合的差異……通過觀察分析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思考適合不同年齡孩子發展的教育。久而久之,混齡游戲中的教師不自覺地從孩子那里學會了在比較中觀察、適時調整讓每個孩子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進教師改進專業提升的能力。
公共區域混齡游戲模式的開展,為幼兒創造了主動學習的環境和條件,更接近真正意義上賦予了幼兒自主探索、自由游戲的機會,讓幼兒釋放天性,促進學習、學會交往、認識自我。教師在活動中,不斷實踐、思考、提高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