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俊香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西城實驗小學校 山西太原 030400)
在新教材試用過程中,我們已經接觸了許多新的教育觀,隨著新課改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教師的教育理念有必要得到進一步提升。為此,我認真研讀了大量相關書籍和文章,并作了研讀記錄。我研讀的書籍有《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育學引論》《課堂教學論》《新課程創新的理論與方法》《走進新課程》《新教學模式中的創新思維》《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模式》等。此外,我還利用課余時間上網觀看專家的教學錄像,研究、領會課改精神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學習好的教學經驗,初步感知了創新思維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2]。
我還經常參加各級各類新課程培訓,及時給自己充電。我參加的培訓有:部編版小學語文學科培訓,小學教師教科研能力培訓,小學教師國學經典培訓,語文優質課觀摩等。每次外出學習、聽課回來后,我都寫出詳細的學習體會,向組內老師介紹自己的感受,發揮培訓的輻射作用,達到資源共享。與此同時,學校還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校本培訓,專題講座,課例評析,組內討論等。這些都極大地激發了我投身課改的積極性主動性,豐富了我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為我大膽創新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在教學中,我注意教學過程的設計,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創設良好的情境,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課文的感染力,借此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在執教《祖父的園子》,學習17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讀本段,然后抓住關鍵詞“自由”進行品讀。“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然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放進去,讀出作者自由自在的感覺。在反復的品讀中,學生很快融入了情境,走進了這些花鳥魚蟲。在這樣美好的情境中馳騁想象、豐富語感,把小作者在園子里的自由感悟得淋漓盡致,把課堂氣氛推到一個新的高潮。
“學習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語文課堂上,我經常引導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
1.在課題處質疑
如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緊扣課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他發出了什么呼聲?他為什么要發出這樣的呼聲?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帶著這些問題引領學生讀文感悟,體會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
2.在含義深刻處質疑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魯迅先生說:“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學生讀后會想:魯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嗎?為什么說四周圍是黑洞洞的?
3.在重難點處質疑
教學《找駱駝》時,學生提出了這些問題:誰找駱駝?怎樣找的?找到了沒有?這些問題學生讀了文本后很容易就解決了。這時,我繼續引導,讓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學生在不斷的品悟中提出了“為什么照老人的提示,商人就找到了駱駝?”“為什么老人有這個本事?”等比較深層次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是學習的重難點。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討論,學生也懂得了遇事要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
在這樣的質疑環節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張揚,智慧的火花點燃了,語文課堂的動態美便產生了,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因這些創新的問題充盈著靈動的智慧,洋溢著人性的光輝。這讓我們領略了學生內在的潛質,真正看到了學生綻開的童心。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才。”讓我們試著放手,讓孩子們在探索中實現質的飛躍。
美國作家安東尼·羅賓斯曾說過:“想象力能帶領我們超越以往范圍的把握和視野。”哲學家康德也說過:“想象力是一股強大的創造力量,它能夠從實際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創造出第二自然”。想象能為課堂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活水”,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 如教學《秋天》這一課時,我把學生帶到室外,引導他們親身觀察、去尋找靈性,體驗秋天的美景。在學生親身體驗了秋之美后,我趁勢啟發:“同學們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會是怎樣的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想象的基礎和豐富的想象素材,讓學生盡情地想象。這時學生都開動腦筋,依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創新意識也在這樣飛揚的思緒中誕生了[3]。
又如,教學《坐井觀天》一文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后,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結合這個問題,結合和小鳥的對話,讓學生展開想象練習說話,學生暢所欲言,有的想到了青蛙一定會感嘆天的無邊無際,有的孩子認為青蛙會向小鳥道歉,還有的孩子認為青蛙說不定會羞愧地又回到了井里……各種新奇的想象,讓人嘆為觀止。這樣的問題設計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靠近清泉,心靈就會滋潤;大膽創新,生命就會舞蹈。”教學實踐表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正是在不斷完善和科學有效的創新中得以不斷促進和發展的。教學中,由于我充分發揮了創新的功能,我驚喜地發現,學生思維活躍了,學習興趣濃厚了,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明顯增強了,學生順著這根創新的藤,不斷進步、不斷提高。學生在濃厚的創新求知氛圍中,樂于思考,、善于反思,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4]。
我愿意以此拋磚引玉,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協作探索,奮力揚起科學創新的風帆,讓語文教學展現無窮魅力,在創新中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天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