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美容
(重慶兩江新區民心佳園小學校 重慶 401120)
隨著不同階段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統編教材成為主要內容,也變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立足點。小學語文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汲取統編教材中的豐富資源,并加以創新,不斷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切實解決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困惑,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踐行素質教育,以發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那么,在實際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傳授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遇到哪些問題,又是運用哪些教學策略進行解決的呢?
自主意識的開發,與寬松的學習空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表現。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仍舊沿用陳舊的“灌輸式”教學,一人主宰課堂,不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發掘出知識的本質,知識的掌握很被動,對知識的領悟意識不高,缺乏深度思考,不能提取出最具活力的內容,核心素養的培養難以順利實現[1]。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對知識的理解難免會遇到很多問題。特別是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過程中,生活化的體驗無法開展,學生無法透過現象看懂文章的本質,知識的運用能力無法得到提高,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全面而深刻的學習中,語文思維的發展和演變,不能成功達成,從而影響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和儲備,核心素養也就不能真正培養了。
小學生對周圍的學習氛圍有很強的感知意識,一旦不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就會偏離教學軌道,無法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統編教材的課堂實踐中,始終不知道如何與學生交流互動,知識的傳授尤為被動,許多小組教學流于形式,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無法結合起來,學生缺乏深入探究的主動性,不能全方位掌握所學內容,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的提高。
不同的教學時期,教育教學呈現的特征也不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在落實中,應該與課堂活動融合起來。但應試教育對語文學科帶來的影響依然根深蒂固,許多活動不能凸顯特色、沒有明顯的特點,導致許多實踐活動、主題與學生的內心需要不吻合,使學生語文開放思維的發展和提高受到束縛,無法在高效的狀態下學習語文知識,課堂失去生機,核心素養的培養無法持續、有效地開展。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統編教材的各個知識點進行細致化地解析,創造廣闊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一步步解決問題,讓學生更深入地感悟新知,從中提取出最具價值的內容,從而全面挖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意識。例如,學習《烏鴉喝水》時,需要采用聽讀課文、學生自讀的方式,在學生解決不認識的字詞后,展示閱讀成果,讓學生說出“渴”和“喝”的區別,最后表述出烏鴉找到并喝到水的好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意識,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做好鋪墊[2]。
生活是最佳的落腳點,是知識得以延伸的重要保障。教師需要適當引導,把生活與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指引學生品味生活的真諦,感受和體驗到文章的意義,不斷內化、遷移知識,使學生語文的思維不斷發展和創新。比如,教學《金色的草地》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學習任務:在生活實踐中,觀察蒲公英的生長情況,并繪制成材料帶到課堂上,促使學生積極發言,找出其生長的規律和特征,感受到蒲公英一天的變化,從而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語文發散思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成為維系其情感的紐帶。教師要把握好統編教材的核心,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給每個學生表達的機會,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激發出學生內心的真實情感,促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比如,教學《開國大典》時,教師要放低姿態,近距離地接近學生,構建寬松自由的朗讀氛圍,讓學生帶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進行賞析,感受課文知識的內涵、背景、情感,加深自身對語文知識的感悟,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課堂活動必須與學生的心理發展完美地整合,才能凸顯出所學文章的特色,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基于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特質,開展鮮明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對所學文章進行欣賞、評析和借鑒,建構學生的學習機制,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以達到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不斷攀升。比如,教學《少年中國說(節選)》時,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設計不同的主題活動,先組織朗讀比賽,讓學生感受文章磅礴的氣勢,然后開展匯報活動,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地發表個人的看法,最后實施情感體驗,讓學生體會出作者對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的贊美之情,引導孩子結合自身的感受形成對文學作品的感知[3]。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立足統編教材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運用、延伸和拓展中出現的各種狀況,進行有計劃、有意識的研究,結合以上教學策略,靈活進行教學變革、創新,注意引導學生,精心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教材的各個內容和方面進行調整、變革,啟迪和開發學生的語文智慧,引領學生不斷前進,達到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