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凌敏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發展中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良好心理環境的建立主要取決于教育者的素質。一般來說,幼兒往往根據初步的、直觀的印象而產生情感體驗。因此,教師的儀態美對幼兒會產生很直接的感染力。有的教師長得并不美,但她們整潔得體的服飾、和藹親切的面容給人以自然、清新、健康的美感,從而吸引幼兒,使幼兒樂意親近。教師認真負責的精神、活潑開朗的性格、樂于助人的品質等也會給幼兒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要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也很重要,它能促使幼兒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倘若沒有良好的同伴關系,孩子會為自己不被同伴接納而郁郁寡歡,也會為經常受到同伴的拒絕而緊張不安。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活動,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如故事《墻上的咪咪》敘述了一只同瞎眼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小貓咪,受外面精彩世界的吸引,徘徊于瞎奶奶的家門口。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小貓咪的立場和觀點來考慮問題,如何既讓瞎奶奶過得好,自己又能看到精彩的世界,從而逐漸學會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樂意關心和幫助別人。
教學過程要寬松自如,形成民主和諧的氣氛,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親切友好地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其次,還要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為幼兒提供充滿生機、能陶冶心靈的環境。如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帶孩子到公園里賞花,感受花的美;夏天,我們帶孩子到體育場去放風箏,體驗游戲的快樂;秋天,帶孩子到果園里參觀水果、拾落葉等。
教與愛表現了教育的生命,一句關切的話語,一個飽含愛心的微笑,甚至是充滿愛意的責備,都將使孩子向你敞開內心的世界。沒有這種與幼兒心的交流,我想我們的教育事業是沒有生命力的。對孩子沒有愛心的培育,就像種子見不到陽光。實踐證明,一個充分享受成人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反之,被成人厭棄的幼兒則常常自暴自棄,形成一種自卑感、反社會的心理。如有些幼兒上課時“喜歡”搗亂,活動時經常打人,這往往是由于他們想通過“搗亂”“打架”引起教師對他們的關注,進而獲得教師對他們的愛。因此,教師要細致觀察,了解每個幼兒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地體驗每個幼兒的所作所為,真正把幼兒看成一個獨立、有自身需要的人來對待,使幼兒的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得到充分滿足。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幼兒身心健康的教育。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通過數年的研究分析認為:“各種道德幾乎可以從游戲中得來。”游戲是幼兒園的主導活動。它能最大地滿足幼兒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是童心嬉戲的世界。在游戲中幼兒不僅可以自己變換動作,多次重復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滿足自己身心的需要,而且可以獲得影響與控制環境的能力,建立起行為準則。如在角色游戲中模擬爸爸媽媽做家務;在結構游戲中建造“摩天大樓”“高速路”;表演“大灰狼和兔子”“撥蘿卜”;開展科學活動“盛開的蓮花”“會跳舞的蛋寶寶”等。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游戲中感到自由、快樂、自信,宣泄了自己的情感,激發了對生活的熱愛。因此,我認為,在游戲中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創造性和與人合作的心理品質,是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們在活動組織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伙伴交往發展到混齡伙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總之,我們要把自尊、自信、自控、獨立性、責任感、創造性和社交能力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讓幼兒從小開始學習做人,成為具有健康心理,能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挑戰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