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重慶市渝北區城南幼兒園 重慶 401120)
幼兒還處于啟蒙時期,在成年人看來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對于他們而言卻是一種科研活動。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我們不需要為孩子制定多么高大上的學習目標,也不必選擇過于專業化的學習內容,只需要是一些“生活常識”就好。幼兒的成長應該是多方面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孩子從最簡單的事情入手,幫助孩子生成各種感知,此時最適宜的對話載體就應該是“生活”。作為幼兒教育者,我們要讓孩子看一看生活場景,在應用多媒體技術時,在走進大自然時,在動手做自己心中的作品時,在和教師、家長、同學積極對話時,我們都需要從“生活”入手。本文中筆者就對幼兒教育中如何開展生活化教學進行了分析[1]。
幼兒教育者要注意幫助孩子多在生活中觀察與發現。這樣孩子才能夠一次次地參與生活、解讀生活、創設生活。在這一方面,筆者建議,我們可以開展“拾荒”活動。如在每年舉行的遠足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拾荒”,指導他們將撿回來的廢舊物品通過加工變成科學探索的材料。例如,幾個幼兒撿回一些廢舊礦泉水瓶,通過想象創作,他們利用這些礦泉水瓶制作出沙漏、人偶等小作品。在制作這些小作品的過程中,我們要將教師引導與孩子自主探究進行整合,要將個體活動與群體活動進行整合。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孩子選擇有吸引力作品的制作過程,反復播放。教師可以不斷地巡視,對孩子給予幫助,但是在孩子完成作品創作活動時,我們不必打擾孩子。再有,在孩子完成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習氣氛的營造,要注意為孩子們營造出一種互幫互助的學習空間,讓孩子在這種沒有溝通障礙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地交流互動,進而實現學習目標。
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我們并沒有停止教育教學活動,我們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落實了“停課不停學”目標,其中我們創建了云課堂、制作了美篇。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選擇有吸引力的學習內容,開展生活實驗就是非常適宜的。如在節奏訓練活動時,筆者讓孩子們將家里的飲料瓶子裝上“豆子”等填充物,然后隨著音樂打擊手中的瓶子,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幼兒往往會有大發現。例如,在講“烏鴉喝水”這個經典故事時,教師讓幼兒從家里帶來礦泉水瓶。將塑料瓶里注入大半瓶水,然后指導幼兒將沙礫和塑料粒投入到塑料瓶中。幼兒會發現隨著沙礫的投入,瓶子里的水位慢慢上升直到溢出瓶口;而投入塑料粒的瓶子里的水卻不會上升。此時,再給幼兒解釋沙礫比水重,沙礫投到水中就會沉入水底,瓶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烏鴉也就喝到水了。而塑料粒比水輕,它們會漂浮在水面上,瓶子里的水位是不會改變的。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小孩子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科學家,原來小故事也有這么大的學問,原來自己身處其中的現實生活如此神奇。此時的幼兒必然會生成強烈的探究欲望,這對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轉變為真正的“孩子”有極大的幫助[2]。
在與孩子對話的過程中,氛圍很重要、內容很重要、方法也很重要。在落實幼兒教育目標的過程中,師生一起“過節”就是非常適宜的切入點。尤其是幼兒熟悉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六·一兒童節、中秋節等,都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就拿三·八婦女節來說,幼兒最熟悉的婦女就是媽媽,于是我讓幼兒從了解媽媽入手:媽媽的工作,媽媽為這個家付出的辛勤勞動,媽媽為我做了些什么?從而激發幼兒對媽媽的愛,然后啟發幼兒:你為媽媽做過什么,你打算如何讓媽媽的節日過得開心?讓幼兒明白愛是雙向的,激起幼兒親手為媽媽制作小禮物的欲望。于是“媽媽的節日”“制作小禮物”的活動就紅紅火火地開展了起來。此時的幼兒極度興奮,還會不自覺間生成求知、探究的欲望,這種學習氛圍的營造對幼兒的影響最大也最突出。再有,此時不僅幼兒園中有了適宜的學習氛圍,整個社會大環境也融入了我們的教育空間,在作用與反作用之間,社會大環境也受到了我們的影響。
我們是幼兒教育者,所以,我們設計的各種活動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是“純玩兒”,每一次的教學活動其實都是“科技含量”滿滿的。在師生一起“玩耍”的過程中,幼兒也是在學習、感知、創作。如“水果沙拉”活動中,我與幼兒將帶來的水果按品種分類擺放,然后讓幼兒看水果,說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狀和不同味道,最后與幼兒一同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嘗水果沙拉。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幼兒體驗著生活的樂趣,學習著生活的本領。“香香的蔬菜”“香噴噴的爆米花”這些活動的組織都以幼兒體驗生活這種方式來實施。在這種活動中,幼兒也是在玩兒,而且是自由地、盡情地玩兒,但孩子的注意力會非常集中,他們在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展現自己心目中的生活,他們在用自己的心來構建生活[3]。
綜上所述,在落實幼兒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選擇適宜的切入點為孩子啟蒙。在筆者看來,其中最適宜的切入點其實是“生活”。幼兒在感悟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中,會生成生活常識,獲得生活感知能力。基于此,筆者建議,我們要努力將生活元素作為“載體”,引領孩子從課堂進入生活,進而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