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暉
(洞頭區教育第三幼兒園 浙江溫州 325700)
幼兒園以園本特色課程“非遺小作坊”的創設為抓手,以成為“溫州游戲”共同體成員為契機,開展了多元互動式的教研活動,為教師搭建一個抓得著、看得見的實踐成長平臺,有效促使教師形成研究的意識和態度,幫助教師提高科研意識和反思行為的能力,向研究型教師轉變。筆者通過幾次教研的形式,分享關于幼兒園“一班一特色非遺小作坊”課程建設中的教研支持策略。
筆者所處的幼兒園是一所以“創意美術”為特色的幼兒園,幼兒園在進行“玩美”課程建設中,頂層領導小組,經過研究決定立足海島幼兒園特有的海島條件,全面推開“一班一特色”的美術特色活動,我們通過社會性區域來“玩美術”,將洞頭非遺文化以本地資源特色融入幼兒園的辦園特色中,目標在于培養幼兒大膽表現、自由創作及細心展現的能力。幼兒園需要打造六間具有洞頭非遺特色的玩美區域。頂層做好規劃后,保教處帶領教研組進行了主題系列化的教研活動,在分層研修中通過線上、線下的多形式多維度的教研促使不同層次的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梯度交流和學習。讓頂層的設計者發揮引導作用,與各班各年段進行一對一的指導,確保每一次的園本教研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并讓幼兒園的教科研向縱深發展。
主題審議作為一種新的教研形式的出現,更好地審視了教師的課程觀、兒童觀和教育觀,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起到了一種很深的助推作用。老師們通過主題審議,更快地向專業發展。幼兒園著重成了以園長為首的課程審議小組,各科室為課程實施保障組,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各年段長實行有效的教研活動。時刻遵循前審議(審目標、審內容)、中審議(審活動中是否有生成的點)、后審議(對整個活動反思和改進的方案),促使課程有效開展,同時提升骨干教師的課程主題架構能力,新教師的模仿能力。
為了讓每一次的教研留有痕跡,更讓每一次的痕跡促進老師成長的印記。幼兒園的宣傳組將老師們的教研實錄、老師們的游戲故事、老師們的教研成果場景做成一個個溫馨、動人、溫暖的美篇進行宣傳和存檔,讓所有人通過二維碼的掃一掃便能看見一次次溫暖教研的活動現場。并借用教研活動中崗位練兵的環節,讓每一位教師學會了美篇的制作,視頻的剪輯、音樂的錄制等一些新技能,讓每個教室學有所用、研有所值。通過美篇、微信、公眾號的宣傳,了解幼兒園課程的社會層面多了,贊賞老師的目光多了,配合家園工作的家長多了。這樣的行為和平臺不斷濃厚了幼兒園的教科研氛圍,凝聚了教科研的力量,更提高了教師教科研的熱情[1]。
交流展示讓老師更自信,更是她們教研成果的一種表達形式。幼兒園每學期進行對外的現場教研展示和開放交流活動,讓每一位努力、認真的老師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激勵。通過這樣的機會,讓一些年輕的新教師變得有自信,讓骨干教師更有經驗,讓整個團隊更加向上[2]。
多元互動的有效教研,更是讓老師們看到了成功的喜悅,觸摸到了幸福的果實。教師在不斷地思考、梳理,加以同伴的分析、提煉、概括,成為相對較為成熟的經驗和成果,這個過程既是成果上臺階的過程,更是教師專業升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聽課評課能力和教學機智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斷提升。課題立項的多了、論文獲獎的獎次變高了、課例、案例、游戲故事獲獎的人次也多了,承擔公開課教學的機會也多了,在各種研討活動中進行經驗交流,讓教師體驗到了成功,實現了一班一課題的良好科研成果,更激勵教師進一步投身研究實踐的過程[3]。
教學無止境,研究無止境。幼兒園的教研依托于教師,其目的在于通過教研讓教師的專業水平得以提升。多元互動式的教研活動大大減輕了教師參與活動的心理壓力,促進了教師的思考和交流,收獲了專業成長。這樣的教研模式,是我們課程開發中邁出的一小步。相信,只要邁出這勇敢的步伐,教研的路子就不會顯得千里迢迢,攜手教研,幼兒園的園本課程之路也會越走越寬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