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芬
(廣州市番禺區鐘村奧園學校 廣東廣州 511400)
教育需著力“培養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通過教師在課堂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五育”并舉目標。落實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能力可持續發展,應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推進。歷史學科重視史料教學,教師開展深度學習,引導學生走出教材、拓展視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歷史學科教學中究竟如何落實核心素養?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更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什么樣的情境更能讓學生理解歷史?針對以上問題,以下是筆者在歷史研學問題教學過程中的初步嘗試[1]。
依據深度學習的理念,“研學問題”的設計是“研學案”的核心部分。合理設計研學問題是教學工作的重點。根據學科核心知識、學科核心素養設計研學問題,做到有的放矢。研學問題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素:學生在課堂進行自主、合作、探究,能夠激發興趣、引導思維、提升能力,經過探究能夠建立有意義、有價值的答案。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根據學習的核心目標精心設計問題,并根據課程內容創設歷史情境,以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研學問題是“深度學習”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學科核心知識和提升學科素養的關鍵。歷史學科教師參照《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同時結合每課重難點內容確定研學問題[2][3][4]。
本課研學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社會變化中“變”的核心本質。本節課講述通過商鞅變法和都江堰的興修,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是社會轉型的重要標志。要了解“社會變化”,必須要對這個時代的各種變化做出歸納和總結[5][6]。
初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小學升上初中,剛接觸歷史這一學科,對歷史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他們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但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播放動漫、講小故事、分享圖片,聯系時政熱點等方式,講解盡量做到通俗易懂,材料化繁為簡,使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有所收獲[7]。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準繩,合理科學的目標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中,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教材從多方面給出了大變革的具體事例,學生能知道他們的具體內容,但對于“大變革”的本質分析卻有相當大的難度。本人以課標為依據,在分析學情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把目標定位如下:列舉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2.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況;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分析社會變化的實質。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主動尋找大變革時代的相關實例,進而總結出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巨大的進步,整個社會性質發生了質的飛躍[8]。
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歷史知識,但由于歷史知識點多,很容易造成學生認知混亂。教師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根據歷史線索,建立知識網絡,創建思維導圖加深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史料得出和論證歷史結論,從而培養學生解釋歷史的能力。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獨學”“對學”“群學”“展示”“評價”等方式自主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從而建構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在《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中具體實施如下[9][10]:
研學問題一:《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中發生的變革或變化有哪些?
教師活動:在這個大變革時期,發生了哪些變革或變化?人民面對不斷的戰爭最渴望的是什么?
學生活動:自主閱讀課本31-35頁,找出整個社會變革的具體例子。
研學問題二:從這些變革或變化中,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
教師活動:提示學生根據“社會變化”時代的相關實例分析戰國時代的本質。
學生活動:
活動1:(獨學)先給十分鐘時間閱讀課本的相關內容,形成答案。
活動2:(對學)五分鐘時間跟同桌交流觀點,并完成一道材料題,老師巡視適度幫助。
研學問題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戰國策·秦策一》
(1)秦國要想富裕,要發展生產力,該怎么?
(2)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樣推行改革的?
(3)改革能給秦國帶來什么改變?
活動3:(群學)五分鐘時間,小組討論交流,對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的結果和原因進行分析。
教師活動:在學生展示后,教師小結: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不斷,各國紛紛采取相應策略以求在戰爭中取勝,尤其秦國商鞅變法最為成功。政治上實行變法;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學生活動:(小組展示)十分鐘,確定一個小組同學展示研究的成果,待小組展示完畢,其他小組同學補充發言,最后由小組長對小組成員作出評價,歷史科代表對小組長進行評價。歷史科代表對本節課進行知識歸納總結。師生共同努力生成思維導圖便于深入理解和進行歷史解釋。
研學問題四:李冰建成的都江堰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它的建成有何重要意義?
學生活動:學生代表在講臺展示網上搜索而來的都江堰照片,并發表意見。
教師小結: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對防洪灌溉仍發揮巨大作用。成都平原成為秦國大糧倉,實力大大增強。都江堰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先進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惠澤后代。
在《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中的教學中,個人對如何進行研學問題設計有較深的體會,及時做好反思,優化問題設計。
反思一:在自學階段,學生能充分利用歷史圖冊,研學案等輔助資料,對老師提出的研學問題進行簡單歸納,在自主學、群學過后,六個小組都能完整概括本節課的基本內容,小組展示中,絕大多數同學都能積極聽講,效果甚至超出了老師講授的效果。由于有了前面知識的積累,教師最后的畫龍點睛、點撥提高就變得十分輕松,整個課堂始終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反思二:從研學問題設計來看,本節課的歷史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中,學生能夠從簡單的問題入手,層層深入,最后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對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經過春秋戰國的變化或變革,地主階級取代奴隸主階級,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從研學問題實施的效果來看,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獨學,找出課本上絕大多數的變革和變化,加上對學、群學和老師點撥,學生對大變革的時代的本質有了深入的認識,初步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主義觀點分析遇到的歷史問題。一些歷史素養相對較高的同學充當了課堂發言的核心,使得本節課高潮迭起,研學后教課堂改革的成效從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踴躍發言中可見一斑,課后還有不少學生追著老師問這問那。歷史課堂教學離不開學校整體研學教改的的大環境,比如小組評價和獎勵機制的形成等,需要班主任協同所有科任老師共同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的良好習慣得以保持。
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體會,加強教學反思,對原有的研學問題加以提煉,通過教與學方式的有效改革推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其次,通過閱讀書籍,加強理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