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小青
修辭是在言語表達時所進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對于修辭主體對詞句和句子的選擇以及句子的調配,修辭活動必定離不開修辭手段的運用。它包括兩種修辭手段,一種是語言修辭,另一種是非語言修辭。簡而言之,修辭活動就是修辭主體利用一定的修辭手段使句子更加優美,從而達到最佳效果。而且它還可以運用在各個學科之中,創造出語言的音律美、意義美、形體美。詩歌是一種表達豐富、高度凝練,帶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并且是可以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載體。中國詩歌的發展源頭在先秦時期已經形成。之后在魏晉時期形成的各大詩體和詩風,詩歌的頂峰時期便是唐朝,在這一時期有著不同風格的創作風格、題材廣泛、流派眾多。繼唐朝時期又一鼎盛時期即是宋朝,此時大多創作表現為對祖國的熱愛和自我追求。直到現在,詩歌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語音修辭主要體現在各個聲調中的節奏上,并且古代詩歌在語音修辭方面的表現在高中語文課本中都有出現,所以學生應更加了解有關這一方面的知識。
第一,語音方面。古代詩詞大都比較講究規律性,語言形式的音樂美表現在聲調的變化上。例如:《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以七組疊音詞的連用作為開頭,很好地表現出詞人憂傷的心境。詩歌節奏與音節的勻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高中教學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傳統美。
第二,詞匯方面。掌握重點字詞,挖掘內涵,體會詩人內心情感,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
例如:《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人比黃花瘦”,“瘦”字貫穿了全詞的情感,并得到了集中的形象體現,給人一種惆悵的意境。
第三,句式方面。影響詩歌節奏和韻律的重要一項是句式,進一步影響視覺上的審美。例如《蜀道難》中,句式錯落有致,前半部分通過夸張的手法表現蜀道中高山的險峻。后半部分大多采用四字短語描寫劍閣的險象環生,由語言節奏闡釋出詩人緊張的情緒。
第一,意境題。此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學生對整首詩感情基調的把握,通常是通過營造某種氛圍為考題。意境其實是一種總和,即特定的藝術形象、氛圍以及它所表現出的藝術情趣所觸發聯想與幻想的總和。在解答此題時候重點應放在細品詩歌語言和洞悉意象內涵上。
第二,表達技巧。此種題型一般出現在詩歌考題的第二題中,這類題的最大表現就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分析角度即為:押韻、辭格、節奏角度分析。
第三,煉字題。此種題型是高考最常見的題。主要考察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字詞與整首詩有何聯系。帶有修辭手法的字詞便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在解答這類題型時應明白某一字詞的內涵及表達詩人情感所運用到的修辭手法。
高中詩歌教學中主要以考題為主,有一些學生對修辭學依舊分析的不夠透徹,表面化,大致可以分為:第一,重視積極修辭,往往忽視消極修辭。積極修飾內容的辭格,被教師和學生所重視,以鑒賞為著眼點。而古詩中往往講究煉字、煉詞、煉意,但大部分人忽視的也在要求范圍之內。第二,修辭與辭格的區分,由于一些教師自身對修辭知識沒有特別了解,所以認為辭格是修辭的全部。在講課中,有些單一、片面化。第三,著重辭格,忽略語音修辭。在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現象是,教師經常將語音修辭邊緣化,講解很少,教師應重視起來。當然,修辭學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中有很多優點,如激發學生想象、活躍思維。高中教材中有很多古典詩歌被選入,并且很多都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詩人創造的情感意境使得學生在某種程度上產生共鳴。所以,學生完全可以針對作者平生經歷及創作背景,大膽揣測推測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屈原的《離騷》中“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學生可以根據詩人屈原所生活的年代以及詩人創作背景大膽揣測詩人的情感表達。
總而言之,通過本文的解析,試著讓學生和老師在運用修辭學分析古典詩歌時考慮得更加全面,不僅是單一化,避免限制學生的想象。核心素養下培育學生,不僅要讓他們學會做題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鑒賞的能力,從而激發他們內心對古典詩歌的熱情,讓學生做到對知識應用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融為一體,得到綜合性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