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靈燕
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極為廣泛,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訴求,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理論知識學習,也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技術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發展,應跟緊時代腳步,在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創新水平,培養新一代的技術型人才。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目前的教學中普遍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在授課時,利用計算機使學生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加強了活動與任務的融合。為使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采用問題探究的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使自身的探索能力及自主分析能力得到增強[1]。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上起關鍵作用,在授課時,教師應將學習重點內容任務的形式派發給學生,并制定相關獎罰制度,使學生在探索任務的過程中提高集中力,并勇于進行問題分析,找出高效完成任務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例如,學習“信息及其特征”時,這一章的重點學習內容為對信息特征的認識及了解信息的含義,教師可將此作為課堂任務派發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尋找答案,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進行創新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制定相應教學計劃,使學生構建自身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促使學生高效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對新知識的認知,提高自身學習能力[2]。高中時期的學生思維具有跳躍性,處于勇于探索且想象力豐富的年紀,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階段。高中信息化技術課程中所涉及的計算機編程有許多方法,為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的方式進行課程學習,教師應改善傳統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在課堂上自主分析。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課堂發言,說出自身的見解,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將得到提高。在學生獨立分析創造的過程中,教師應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充足,并適時地進行學習引導,及時糾正學生不足之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最大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學習“信息技術及其影響”這一課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信息技術對自身或生活產生的雙面影響展開討論,也可組織學生建立討論小組,互相闡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好處及產生的弊端,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時間過早,而在傳統的計算機教學中,教師仍注重培養學生計算機的基礎操作及基本知識,致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性降低,教學效率下降,造成大量時間浪費現象。為改變這一現狀,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應對老舊教學模式進性改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內容從書本上進行拓展,幫助學生了解新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進行新知識的探索,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對新事物的認知中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在學習“信息的加工與表達”時,需要學生學會內容設計排版,教師可制定主題,讓學生根據主題進行內容制作及排版,引導學生擴大素材搜集范圍,通過網絡等途徑進行資料搜集,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自信心以及操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所具有的引導能力對學生影響重大,在學生自主實踐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發揮自身作用,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探索[3]。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設立問題情境,提出問題促使學生認識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解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表格類型及表格用途進行探討,根據學生的反應找出學生的認知不足之處,并引導學生分析不同表格的信息在加工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在進行表格信息加工時思路得以明確。
信息化教學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巨大影響,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自我。為貫徹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應不斷進行教學模式的更新,并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促進學生成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打造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