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蔚瑛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西塱小學 廣東廣州 510385)
音樂是眾多藝術形式中的一種,它具有美學色彩,會對學生的知識素養、人文素養的提升產生一定影響。合唱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不但具有專業性,還具有強大的功能性。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合唱興趣的培養,并使學生感受到獨唱和合唱的區別,同時給予其方法指導,鼓勵他們積極展開練唱活動,進而全面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合唱效率。
“興趣”對學生的合唱活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濃厚的合唱興趣會使學生們積極配合教師、同學,進行合唱活動,反之,則可能會降低合唱效率,削弱孩子們對音樂的喜愛度。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本就活潑好動、愛玩愛鬧,在進行合唱活動時,如果沒有興趣支撐引導,很難使其保持專注度,完成合唱練習。對此,教師要注重制定激趣策略,使孩子們切實感受到合唱的趣味。
比如,進行《茉莉花》合唱教學活動時,首先教師要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力求各聲部通過音色、力度、樂句等處理要求,用柔美的聲音、細膩的情感來合唱《茉莉花》。在課上,為了使孩子們提高合唱積極性,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們播放維也納童聲合唱團《茉莉花》視頻,通過觀看欣賞表演視頻,促使孩子們從合唱中獲得美的感受,并從內心迸發出對音樂的熱情。接著,順勢引入本課所要練習的合唱內容,為了做好合唱鋪墊,教師可以先引導孩子們進行準備活動:根據《茉莉花》D大調的音區,利用7 2 3 #4 6 7 2這幾個音通過“聽、唱、練”進行氣息和發聲訓練[1]。
在開展合唱教學前,教師要使學生們認識到,合唱是一種集體性活動,它與獨唱有著明顯區別,合唱過程中,需要學生們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之中,并加強與其他同學的配合,不能為所欲為,我行我素[2]。對此,在進行合唱教學前,要使學生樹立合作觀念,增強集體意識,只有在演唱時將自己“縮小”,將集體“放大”,考慮到大家是一個整體,唱自己聲部的時候還要學會聽其他聲部的演唱,才能促使合唱活動更加順利地進行。
合唱時,每個學生所展現的音準、節奏和音色,對合唱效果都有著莫大影響,如果部分學生的音準較差,所展示出的合唱效果一定是差強人意的,對此,教師可以進行“分聲部”訓練,比如,在開展《小小少年》的合唱教學過程中,對于二聲部合作演唱,可以設計如下環節:為學生播放琴演奏,并在過程中找準自己的聲部;跟隨琴聲緩慢地對自己的聲部進行演唱;教師聽唱,個別指導;加快速度演唱二聲部;加上歌詞慢速演唱。在此過程中,可以使每位學生的演唱能力得到切實發展,并讓他們認識到,只有不斷優化自己的歌唱準確度,才能切實優化合唱效果。
在引導學生進行合唱學習時,要區別于平時的音樂教學活動,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確切的合唱授課方案,并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使學生能夠在合唱中得到鍛煉,發展音樂素養。
比如,學唱《西風的話》這部分內容時,首先,播放相關歌曲,學生試聽并回答:你認為這首歌的旋律線走向有何特點?音樂情緒有什么變化?力度有什么變化?此歌曲旋律上行,情緒( ),力度( ),旋律下行,情緒( ),力度( )。通過思考,讓學生對歌曲有初步認知。然后教師范唱低聲部旋律,使學生對歌曲的旋律有一個大致了解,接著,引導學生用“La”來模唱低聲部旋律,然后根據學生情況,分出高聲部組、低聲部組,指導學生開展單獨練唱、分組練唱和合作練唱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本課的重難點,并圍繞重難點內容,設計確切的練習活動。在學生獨唱、合唱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比如孩子們的歌唱儀態、發聲技巧等,有問題都要及時指出來,幫助學生加以改善。此外,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多練習、多合唱,只有不斷磨合,才能使學生彼此間的契合度得以提升。
音樂是情感的表達方式,在小學音樂教材中,不同類型的歌曲所表達的情感也會有所不同,在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開展合唱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教材中的紅色歌曲,把合唱教學和愛國教育結合在一起,并搜集與之相關的合唱視頻,使學生欣賞觀看,通過欣賞學習,一方面使學生學習他人的演唱方法、技巧等,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調動自己的試聽感官,積極感受歌曲中所表達的革命情感,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和熱情之情。
比如,學唱《我愛中華》《中國人》《國家》《龍的傳人》等歌曲時,教師可以運用網絡技術,搜集與之相關的合唱資料,引導學生觀看欣賞,感受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所迸發的濃厚情感。學習他們的表演姿態,從而使自己更順利地參與到合唱活動中。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孩子們聽以“愛國”為主題的音樂會,通過面對面的試聽、感受,增強學生對合唱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同時提升愛國情懷。
綜上所述,音樂具有強大的力量,能使人感受美好,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吸收先進教育理念,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切實感受合唱活動的樂趣,并在合唱過程中提升集體意識、愛國情懷,增強綜合素養。